为民族复兴育时代新人——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综述

2024年09月09日07:59

来源:光明日报

  “开学啦!”又一个新学年如约而来。校园里,处处是欢快跃动的身影,时时有清亮悦耳的读书声。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教学、科研到实践,一幅教育报国强国、人才蓬勃生长的美丽画卷,正在华夏大地上徐徐展开。

  “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擘画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6年来,教育战线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培养品行高尚、有理想追求的人

  “你是中国人吗?”“是!”“你爱中国吗?”“爱!”“你愿意中国好吗?”“愿意!愿祖国繁荣富强!”金秋9月,南开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誓言响彻云霄。

  89年前的南开大学始业式上,著名教育家张伯苓面对全体师生发出“爱国三问”。新时代的南开园,每逢开学典礼,新生在校长带领下重温这“三问”,已成惯例。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教育战线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矢志培养品行高尚、有理想追求的人。

  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再到《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印发……一个个方案举措,逐步筑牢办学治校的政治根基。

  大中小学各学段全面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全国高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以“概论”为核心的课程群不断完善……一本本教材系统深刻,精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连续7年实施,“寻访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考察足迹”“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等活动持续推进……一堂堂“大思政课”生动有用,激励青年学子在时代洪流中践行青年担当。

  一本本备课笔记,批注之细、修改之勤令人慨叹;一幅幅手绘图、一面面创新板书,透射出深沉的育人情怀……一批批教师勤学笃行,不断锤炼培根铸魂的能力本领。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广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

  培养勤学善思、有过硬本领的人

  虽年近期颐,但两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越仍躬耕讲台,时常与青年学生回顾优秀科学家的成长历程:“他们正是依靠学生时代扎实的学习功底,结合工作实践探索钻研,作出了卓越贡献。”

  培养时代新人,夯实学业是基础。“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

  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事业生命线,6年来,一场场教育“质量革命”持续深化,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不断增强。

  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全面构建,“核心素养”成为学生发展关键词——

  废旧瓶罐、破乒乓球、塑料吸管,华丽变身为“流浪气球”“会飞的垃圾桶”“水火箭”。借助这些自制教具,河南省固始县张广庙镇第一小学科学教师张建涛播撒科学种子。

  蓬勃发展的,不只是科学教育。新修订的教育法将“劳动”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持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健全美育课程体系、实施美育浸润计划、开展青少年读书行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生态逐渐形成巩固。

  教材教法持续更新,“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特点”成为育人改革风向标——

  打开今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的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时代气息扑面而来:语文教材中,新增了反映黄文秀事迹的《青春之歌》;历史教材中,可“探访”良渚古城等最新考古成果;道德与法治教材专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元,引导学生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认同……

  守正出新的,不只是课本。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式教学……越来越多学校开展教学改革,让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教育数字化变革不断推进,知识学习新样态扑面而来——

  从成都市到康定市,最快也要3个半小时车程,但从成都七中教师提问到康定中学学生回答,却可以实时呈现。得益于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山里娃借助“一根网线一块屏”,就能共享省会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

  四川大学教师周加贝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加深理解;天津大学学生只需登录学校建筑遗产测绘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就可从“工具箱”里调出小钢尺、水准仪……教育数字化弥合地域教育资源差距,重塑教与学的生态。

  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组合拳,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轮廓日益清晰。

  培养学以致用、服务发展的人

  早8点,准时到达办公室,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下午,在硬件设备上部署优化代码,进行系统调试;晚上,刷论文、看书籍,了解机器视觉技术发展前沿。

  这是华南农业大学机械专业研究生杨千忙碌的一天。研二开始,她在企业导师陈新带领下,参与“基于3D视觉的机器人自主抓取系统研发”项目,在真环境中研究真问题、锻造真能力。

  “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六年来,教育战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培养学以致用、服务发展的时代新人。

  学科专业调整升级跑出加速度——

  看到“生物育种科学专业”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石玥毫不犹豫报考:“学科交叉,前沿实用!”

  和石玥一样,越来越多学子在专业学习的新赛道汲取新知:2023年出台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前不久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年)中,专业调整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意图鲜明。

  火热一线成为人才成长大熔炉——

  “画图、设计、光刻、刻蚀……一整套流程下来,让我们建立起对整个产业的基本认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工程师技术中心打造的国产装备集成电路工艺线上,一学期的“造芯片”技术实训课,让该校工程博士生马鼎昊感慨颇深。

  在古豳地考古实习基地,西北大学师生延伸历史轴线,夯实史料信度;在基层社区,成都中医药大学师生解答健康问题,成为最受欢迎的“明星”……以用为导向,教育教学变革迭代升级。

  校地系起人才提质同心结——

  探索在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上破局,浙江绍兴携手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探索建设5家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

  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同规划,教育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一批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挂牌,一座座校地共建产业园、科技创新中心次第崛起,一个个深藏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落地产业、走向市场……

  教育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时代新人的足印愈发坚实。

  培养矢志创新、能攻坚夺隘的人

  “来看这条进化后的魔鬼鱼!100%自主知识产权,航行器续航能力、灵活性、仿生逼真度与深度耐压能力大大提高。”提起团队研制的仿蝠鲼柔体潜水器,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教授曹勇满是自豪。

  更让他欣慰的,是在艰苦科研中奋勇争先的学生们:“有胆气、有定力,能冲锋、敢突破!”

  “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震撼人心。

  近年来,从选拔、培养到一线攻关实践,着力造就矢志创新、能攻坚夺隘的时代新人,成长沃土不断厚植。

  精准识别,致力发现好苗子——

  14岁,这是程大拙、李宣佑、官子钦被清华大学录取时的年纪。通过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预科的7道“关卡”后,他们无须参加高考,就可师从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在清华本硕博8年连读。

  如今,选才道路越走越宽广,通过入校后二次选拔、高考“强基计划”、高中“英才计划”等渠道,一批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有潜力的拔尖学生脱颖而出。

  悉心培养,不断涌现好做法——

  “不设上限、没有边界。如果学生学有余力,经过院系审核批准,他们甚至可以申请放弃一些课程的学习,自己‘定制’课表。”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何峰介绍。

  如今,各地各校持续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每年超过1600名院士、国家级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等顶尖学者为拔尖基地学生授课;书院制普遍推行,注重“浸润、熏陶、养成、感染、培育”;长周期、过程性、科学性评价贯穿始终……

  强化保障,日益夯实大平台——

  “计算机专业前沿突破日新月异,拔尖计划的经费保障使我们少了后顾之忧。”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感慨。

  如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底气更足:各高校成立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在资源配置等方面为计划实施提供支持;教师激励办法、学生奖励办法、教学管理办法等不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进创新,打造拔尖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

  近年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持续推进,在77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288个培养基地,吸引3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在已毕业的1.7万余名本科生中,93%以上进入国内外顶尖大学或科研机构深造,超过86%的毕业生留在基础学科领域深造。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在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热土上,中国教育将以昂扬之姿,矢志不渝育英才!

  (本报北京9月8日电本报记者 邓晖 唐芊尔 周世祥 张亚雄)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