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原百家谈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河南担当

2024年09月18日16:46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绵延数千年,中华文明的长河发端于何时何地?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这些问题牵系根脉,事关“何以中国”。

2004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什么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源工程与河南又有哪些关联?由河南省科协主办、大河网承办的科普中原百家谈第四十二期邀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南阳黄山遗址考古领队马俊才做客大河网直播间,解答关于文明探源的那些事。

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溯源

在马俊才看来,虽然自考古学诞生以来从未间断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但是在20世纪以前,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确实存在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

“比如缺乏对中华文明形成标志的研究,也缺乏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对比研究。”马俊才认为,这使得中国学者不仅在世界文明研究领域缺乏话语权,也缺乏对中华文明的权威阐释。

直到20世纪末,国内和国际学术界都有一些人对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认为中华文明仅有3300年,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历史最短。

在这一背景下,2001年春季,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之后,一些参加“断代工程”的学者积极向科技部建议,支持开展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这一项目,也是为了总结早期中华文明的发展道路与特点,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及其多样性的研究做出中国学者的贡献。”马俊才说。

在为期两年的预研究基础上,2004年夏,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学为基础,多学科联合攻关,在充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进行科学研究与论证。”马俊才介绍。

因此,在工作方法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需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考古学与古史传说和文献历史学的结合,二是促进考古学与各种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预备性研究和各个阶段,共设置了近50个课题,重点对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近50处核心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研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实证了5000多年真实的中华文明,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再现了各地区文明演进情景,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脉络——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是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文明。”在访谈中,马俊才如数家珍。

此外,还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新方案,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作出重要贡献。

其中包括,生产力获得发展,出现社会分工;社会出现明显阶级分化,出现王权;人口显著增长和集中,出现都邑性城市,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现王所管辖的区域性政体和国家。

“2020年启动的第五阶段最新研究认为,大约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马俊才说,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的长时段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两个阶段。

通过全方位研究,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归纳为:距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马俊才介绍,距今4000年前后夏王朝建立,在以嵩山东南麓为中心的区域出现了10余座大型城址。其中,在登封王城岗发现了气势恢宏、大小相套的内外城。在同时期的禹州瓦店遗址,大型夯土台基上有人祭、殉牲等多种祭祀遗存。

“这些发现都昭示着,中华文明进入了以中原为中心的新阶段。”他说。

河南在其中扮演着主根主脉的重要角色

“河南扮演着主根、主脉的重要角色,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谈到河南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时,马俊才自豪地说。

具体而言,河南是中华文明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物资源众多而重要,相关考古发现,打破了国际遗传学界一直宣称的“夏娃理论”。河南还是早期国家出现进入区域文明社会的代表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地。此外,河南史前考古学文化与考古工作基础雄厚。

马俊才一一列举了从旧石器时代的栾川孙家洞遗址、荥阳织机洞遗址、郑州老奶奶庙遗址到新石器时代的新郑裴李岗遗址、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乃至夏商周三代的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都邑遗址。

“河南的这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实证了不断裂的中华文明史,承载着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年的文明史。”他说。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积极开展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河南还积极投身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中。

一部河南史,半部华夏史。河南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与学术支撑,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历程的主根主脉;河南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中坚力量,围绕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三个阶段的考古学文化,逐步建立起各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明晰了各考古学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文化定位。

“以此为基础,河南担负起‘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任务,持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出了河南方案、贡献了河南力量。”马俊才说。(李东宝/文 牧堃/摄影 李思豫/摄像 刘晓明/导播 韩淼宇/主持 张谷臻/海报)

编辑:谭敏  审核 :赵汉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