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孙科
9月23日,2024中国(郑州)新能源汽车生态伙伴大会暨智能网联汽车大赛开幕式在郑州举办。
会上,郑州向外界传达新目标——力争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50万辆。
从全省定下2025年产量超30万辆的“小目标”,到郑州“独自”喊出产量突破100万辆,再到如今的“加码”达到150万辆,3年时间,郑州冲刺“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的底气已愈发充足。
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一年后将达到150万辆
当天的大会上,郑州市长何雄表示,新能源汽车是郑州重点培育的20条产业链之一。
今年以来,郑州市围绕着打造新能源汽车万亿级产业集群,抢抓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机遇,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了多元化产品体系和制造、研发、检测、后市场等全产业链体系,现在已经聚集上汽、宇通、海马、比亚迪等7家汽车企业,福耀玻璃等200多家配套企业,配套产能超260万辆,产业规模约3000亿元。
下一步,郑州要积极构建汽车+新能源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智能网联规模水平,力争2025年整车产能达到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50万辆,汽车零部件企业突破500家。
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增长120%
2023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前十城市中,只有深圳(178.6万辆)、上海(128.7万辆)的产量突破了百万大关,而郑州凭借31.6万辆,首次跻身新能源汽车产量TOP10城市。
去年才突破30万辆,当前却喊出一年后产量达到150万辆,郑州的底气来自哪里?
底气源于郑州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态势。
2023年,郑州GDP超过1.36万亿,同比增长7.4%,在所有的万亿GDP城市中增速排名第一,其中,助力最大的产业之一就是新能源汽车,增长了3.5倍。
今年上半年,郑州汽车产量达到了43.1万辆,增长了77%,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了21.9万辆,增长了10.4倍。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超过70万辆,增长120%。
郑州要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作为老牌汽车城,从1969年郑州牌130汽车下线,郑州汽车产业已经走过了50多个年头,2019年,郑州全年汽车产量达到60.7万辆,一度超过如今的“明星”汽车城市合肥、西安。
2021年9月,比亚迪与郑州航空港区签约,37天内实现项目开工,17个月顺利投产,创造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新的“河南速度”。
同年11月,我省发布《河南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30万辆,力争达到50万辆。
或许是看到了新能源汽车在河南良好的发展势头,半年后,2022年5月,河南《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明确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50万辆,努力建成3000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很快,郑州跟进,一个月后下发文件,提出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能超过100万辆。
2022年8月,郑州市委书记安伟在一次座谈会上,透露了郑州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布局: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自此,无论是招商,还是培育,郑州开启了在新能源赛道上的“狂飙”模式——
2022年8月,福耀玻璃宣布在郑州实施全产业链布局;
2023年3月,河南省汽车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海马汽车联合向智行盒子投资10亿元,而后智行盒子总部从北京迁到郑州;
2023年4月,富士康新事业总部揭牌仪式在郑州举行,富士康新事业总部聚焦电动汽车、数位健康、机器人三大产业;
2023年5月,河南省第八期“三个一批”项目:创维汽车全球总部、创维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制造基地签约郑州,规划产能5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
2023年7月,河南省政府战略签约吉利控股,在郑州航空港区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2023年7月,上汽集团郑州新能源动力生产基地动力电池项目启动,将建设30万套动力电池,年产值过百亿元……
生态建设、商业化应用……冲刺“全国最大”,郑州还需补这些短板
对于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郑州已有多个布局——
据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人士介绍,目前,郑州正在大力建设以郑州航空港区、郑州经开区、中牟县、郑州高新区为主的“4+N”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本地配套率已经提升到40%。
到2025年,郑州力争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提升到60%以上,部分重点车型本地配套率甚至达到80%。
同时,在科技创新方面,郑州汽车行业建成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整车试验中心、新能源整车工程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各类研发平台50余家。
在新能源“三纵三横”技术方面,拥有覆盖“三纵”的全系列产品(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客车),并掌握“三横”的核心技术(驱动系统、电控系统、电池管理系统)。
此外,郑州市在燃料电池领域具备国内先发示范效应,牵头建设河南省氢燃料电池示范群,建成加氢站25座,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位居国内第一梯队。
不过,虽然拥有产业体系、区位、市场等“先天优势”,郑州仍面临许多挑战。
河南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高亚宾提醒,比如智能网联的商业化应用、新能源汽车生态建设(换电产业、核心零部件产业)、本土企业培育等方面,郑州存在短板,需要进一步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