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小萍 赵力文)11月4日,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办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三门峡专场新闻发布会在郑州举行。
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三门峡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十大战略”,聚焦“13561”工作布局,突出做好“新河文山农”五篇大文章,团结奋斗、砥砺前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三门峡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坚定走好转型之路,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三门峡市以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攻方向,全力培育“8+6”产业集群,推动原料变材料、材料变器件、器件变装备。黄金产业、铝产业形成全产业链,黄金产量连续40年居全国第2位,宝武铝业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精、尖铝板带生产企业。全市铜箔产量达到7.8万吨,居国内第1位,高纯锗、高纯镓、高纯砷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5%、27%和30%,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全面实施首位战略,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全市财政科技支出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创新平台总数达763个,较5年前增长139%,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2%,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先后柔性引进院士57名,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51个、高层次人才740名,实施人才项目240个,能源与环境(三门峡)国际联合实验室、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先后落地,自然资源部超纯矿物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筹)揭牌,关键金属高层学术论坛永久落户,初步形成了“人才引领发展、项目支撑转型”的良好态势。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枢纽经济加快发展。三门峡依托陇海铁路、浩吉铁路两大干线铁路交会优势,谋划实施了铁路综合枢纽物流园、豫西煤炭储备基地等项目,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物流基地。同时,深入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进口铜精矿属地检、三门峡自贸联动创新区顺利获批,整体通关时长缩减85%以上;三门峡至青岛出口“五定”班列常态化运行,可降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40%以上。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三门峡市优良天数以及PM2.5、PM10、断面水质达标率等生态环境主要指标连续5年居全省前列,2023年获省空气质量生态奖补资金居全省第1位,成功创建黄河流域唯一市级全域“天然氧吧城市”。先后实施了18条黄河支流综合治理、百里黄河湿地修复、千里城市绿廊建设、万亩矿山生态修复、亿吨泥沙资源化综合利用等重点工程,已建成的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成为沿黄乡村振兴、观光旅游、生态康养、文化研学、体育赛事的主轴线。累计完成矿山治理12.45万亩,小秦岭矿山生态修复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三门峡越冬大天鹅数量从10年前的200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1.6万余只,成为全国最大的大天鹅栖息地和观赏区。
全力推进文旅融合,城市名片更加亮丽。三门峡高标准推进仰韶文化产业园“七个一”精品工程,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虢国墓地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先后推出“九曲黄河湾·寻根文明源”“花开中国·文明溯源之旅”等特色文化旅游线路,进一步提升了三门峡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影响力。
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长徐相锋表示,三门峡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力推动“两重”“两新”和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实施,努力在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中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