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冬日暖阳下的丹江口水库,碧波荡漾、壮美如画。记者跟随南阳市生态环境局淅川分局环境监测站监测员石亮乘船入库,开展水质检测,石亮熟练地用特制容器从深水区取水,现场检测并录入数据。
“经过现场检测分析,水库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部分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类。”石亮向记者展示着检测结果说。
“水库水质基本稳定在地表水Ⅱ类标准,深层I类源头水甚至可直接饮用,大家可以尝一尝。”石亮将现场提取的深层水倒入杯中。记者接过一杯喝下,水质甘甜。
在淅川,守水、护水是重中之重。水库周边及入库主要河流设置了12个水质自动检测站,每天进行4小时一次的自动检测,实时上传数据。配合每月一次的人工检测,组成了立体水质监测网络。
曾经靠水吃水,但污染了水;如今依旧是靠水吃水,却成了水的好朋友。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淅川县香花镇小伟渔家老板张小伟直呼想不到。
张小伟从小就随父亲在丹江湖里过着“起居三米舱,捕鱼换口粮”的水上生活。“一边养一边卖,一年挣10多万元不成问题。”张小伟说,但与此同时,各种垃圾也随着餐饮船流入了水库。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守好一库碧水是所有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夕,为确保清水北送,淅川县先后关停了380多家污染企业,取缔库区水上餐饮船及5万余箱养鱼网箱,全面取缔禁养区内400家养殖场……
家中三代以捕鱼为生的张小伟积极响应号召,第一时间上交了渔船渔具,“上岸”后,办起了农家乐。
“刚转型时,心里担忧,怕挣不到钱。没想到这些年,人气越来越旺,赶上节假日都要限流,周边省市的游客也来这儿吃鱼、观光。”在淅川县香花镇,张小伟的农家乐开得红火。从2020年起,淅川县春季禁渔期延长至半年。一年时间,张小伟一半开网捕鱼、一半专心经营生意,还当上了丹江口水库的义务清漂员,忙得不亦乐乎。
谈起现在的好日子,张小伟笑逐颜开:“水上生活是‘看天吃饭’,风险很大。如今,虽说没有脱离‘渔’字,却是风不刮雨不淋,安心又稳定。”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开闸放水,10年来,淅川县始终扛稳“守好一库碧水”使命担当,让清水长润、碧水长流。
南水北调作为一项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战略性工程,关键在人,难点在创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副校长刘雪梅介绍,学校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缘分”由来已久,在南水北调中线建设期,学校就承担了南水北调渡槽优化设计、施工装备、大型倒虹吸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成套技术、河工模型等任务。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通水运行后,学校围绕南水北调三个安全,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生态评价等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相关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10余项。
“我们首次将InSAR技术引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为南水北调中线干线渠首分局和河南分局服务多年,完成了全线1432km渠道的安全监测,成功排查出刁河渡槽段、陶岔段、叶县文庄村段、长葛段、焦作段等重点形变区。”刘雪梅自豪地说,建立了“天-空-地-下”一体化南水北调渠道安全协同监测保障体系,并成功应用于南水北调渠首局陶岔段,可实现全天时、全天候、全方位、无死角地感兴趣目标的连续监测。
刘雪梅透露,水利部也在谋划“人工智能+水利”行动方案,她带领团队近期也在研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大模型,可以实现面向不同场景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及应急方案智能生成,有助于提升中线工程安全监管的智慧化水平。(祝传鹏/文 马绍坤 魏凯 刘晓明/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