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谁的浮生过往,惊艳了今世年华?透过文物看中原历史,穿越千年只为体验一朝繁华。即日起,由河南省委网信办主办、大河网承办的“闪耀吧!中华宝藏”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通过走进河南各地博物馆,选取反映中原文明发展脉络的代表性文物,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让中华宝藏“活”起来、“火”起来。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左青龙,右白虎……”在影视剧中,只要有人这样大喊一声,就有一种威风八面的感觉。
有这样一种感觉的原因,是大家对这句话不怎么了解。越神秘,越有一种威严感。其实这句话不是很严谨,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这句话最早的起源是观察天象,被称为“四象”,后来又被引入神话、阵法、风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象”又称“四神”或“四灵”,自带神秘属性的它们到底长什么样?河南博物院有一个独特的存在,它“体量”之大、年代之早、精美程度之深成就了其“镇院之宝”的地位。它就是“四神云气图”,长5.14米、宽3.2米,面积达16.8平方米,是一个经常被观众误认为是一幅“挂毯”,或是“一幅卷轴画”的中华宝藏。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2000多年前古人的极致浪漫吧——
敦煌之前还有敦煌?
据了解,“四神云气图”是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因其创作年代比敦煌壁画还早600多年,因此,被学者誉为“敦煌前之敦煌”或“敦煌外之敦煌”。
1986年,“四神云气图”出土于商丘永城芒砀山梁孝王之子梁共王刘买之墓。它的出土填补了我国西汉时期壁画的空白,更是一部承载西汉初年中国神仙思想的壮丽史诗。
汉代,是中国墓葬壁画创作的第一高峰期,墓葬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河南博物院展厅中可以看到,“四神云气图”布局严整有序,风格简约、线条流畅,古代的能工巧匠寥寥几笔,便勾勒出极具动感的龙、矫健的虎、多姿的朱雀、蜷曲的怪兽,生动地描绘了古人想象中的天堂。
壁画以朱砂红为底色,由红、白、黑、绿四色绘成青龙、白虎、朱雀和怪兽,兼以灵芝、花朵和云气纹等吉祥图案。
壁画上,飞龙呈S形弯曲,双翼张开,疾驰于云中,画西侧有一鸭首、麟身、鱼尾的怪兽,怪兽纵身向上腾飞,却不料被龙用舌头勾住,上演了一出“你逃我追,你插翅难飞”的大戏。画北侧有一朱雀,呈倒立姿势,两脚一前一后踩在壁画顶部,生动演绎“飞檐走壁,莫奇怪,去去就来”的故事。画面南侧有一白虎,体态矫健,前爪攀着神树,后爪踏着云气,张开大口,欲吞食掉前面的灵芝,玉璧、云气纹绘于壁画四周边缘,直线穿过玉璧,勾勒出颇具装饰感的“画框”。
青龙、白虎、朱雀……还有小怪兽?
通常人们所熟悉的“四神”主要是指“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而“四神云气图”中没有玄武,而是以怪兽替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洛阳师范学院社会学者、洛阳市隋唐史学会书记安锋告诉记者,从全国各地出土的文物看,西汉早期,青龙、白虎、朱雀的方位组合基本确立,而代表第四方位的动物形象却未固定下来,可能是骆驼、麒麟、乌龟,或这种鸭嘴形怪兽。直至西汉晚期,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才固定下来。
而且,从壁画布局来看,以龙为中心,说明“四神”形象的作用在此并不代表方位,而是纳祥避邪、引导墓主灵魂升天的象征。“四神纹样”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经常出现的传统纹饰,时至今日仍常被人们所用,其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形态的变化,展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
安锋介绍,汉代墓室壁画是一种装饰壁画,兴起于西汉早期,流行于东汉。墓主多为高官显贵或地方豪强。汉墓壁画之所以盛行,主要是统治者提倡孝道和厚葬,是“事死如事生”思想的具体表现。
“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古人来看,人死并不如灯灭,而是进入了另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安锋说,多数研究者认为,壁画中的龙是墓主人升天所乘的工具;朱雀是引导升天的神鸟,怪兽是对死者复生的祝愿,白虎欲吞灵芝的形象象征着长生不老,如此就构成了墓主人渴望死后灵魂不灭和升天成仙思想的真实写照。因此,《四神云气图》表现了西汉时期人们对阴阳两世关系、生命终结和生命重生的一种认识。
其实,这种观念一直遗留到今天,就像每年清明节为故去亲人烧纸上供,把他们的音容笑貌用照片或者画作铭刻。而死后我们会去哪里,是否有另一个世界存在?从古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于是人们产生了无数遐想,而这些想象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安抚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