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在一线 干在一线丨“积木”拼出高铁大通道

2025年01月05日08:16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记者 郭北晨 见习记者 郭秋林

  “高铁可是大工程,建起来难不难?”

  “说起来也简单,就像拼‘积木’。”新年伊始,记者在漯河西站见到中铁十五局平漯周高铁项目专职副书记路海龙时,他语气很“轻松”。

  看记者半信半疑,路海龙带大家来到源汇制梁场。刚进大门,就看到不远处两个近20层楼高的提梁机正缓缓移动,悬在空中的“身躯”将一节巨大的箱梁吊起,准确无误地放在了百米长的运梁车上。

  “待会儿运梁车会把箱梁送到架梁区,架梁机再把它放到两个桥墩上,这就算搭好了一段高铁桥梁。”在路海龙的印象中,修高铁的关键就这几步。

  但说起来容易的事情,做起来往往最难。以高铁箱梁的生产地——源汇制梁场为例,这里每生产一节箱梁,需要经过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蒸汽养护、预应力张拉等几十道工序,工期约25天。

  “为了保证受力均匀,这个长32米、重700吨的‘大家伙’存放和铺装时,4个角的高度差不能超过2毫米。”路海龙指着旁边一节新制好的箱梁说。

  拼在一线,干在一线。平漯周高铁是连接平顶山西站与周口东站的重要交通动脉,正线长199.625公里。河南铁建投集团高铁公司组织参建单位预制箱梁,把原本需要高空作业的项目转移到基地中进行,不仅解决了施工、养护等难题,还极大缩短了高铁建设工期。

  “从7月开始架设第1节箱梁,仅半年时间,我们就‘拼’好了1.2公里高铁线路。”路海龙掰着指头算了算,到2026年年底,他们负责的28.228公里路段就能完工。

  相比陆上拼“积木”,水上修高铁桥梁更复杂。从源汇制梁场出发一路向北,经过十几分钟车程,记者来到了沙河岸边。临时搭建的施工平台上,大型机械设备的钻孔声震耳欲聋。

  “孔打好后,需要灌进去混凝土,这是大桥的‘地基’。”平漯周高铁跨沙河大桥项目负责人王兆建说话时,几乎是扯着嗓子喊。

  作为平漯周高铁的控制性工程,沙河大桥采取188米一跨过河的建造方式,这样虽然保证了将来河道能够顺畅通航,但也增加了施工难度。

  “跨度大,主墩承载力就要更强。”王兆建指着远处的河面说,“两个主墩下面有44根桩,直径2米,最深的有101米。今天我们打的就是最后一根桩。”

  记者拿出手机找好角度,没拍几张,手就冻得僵硬,赶紧缩回衣兜。这样的窘态,被王兆建看在眼里。“今天风大,不过天气不算最冷,春节我们不‘打烊’,到时候你再来,保准冻个‘透心凉’。”王兆建笑着说,“目前是最艰难的阶段,建好桥墩后,再拼‘积木’就快了。”

  说话间,不足百米远的京广高铁线上,不断有列车呼啸而过。

  再过不久,眼前的项目也将拔地而起,载着“钢铁巨龙”,为中原大地带来新活力。

  记者手记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2023年年底,我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站在新的起点上,河南高铁建设的步伐并未停止,平漯周高铁项目就是我省铁路网越织越密、纵横交错的一个缩影。

  目前,平漯周高铁项目建设进入“加速期”。施工中,看似轻松的拼“积木”,背后是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也是不差分毫的匠人精神,更离不开建设者们克难攻坚的“拼抢”劲头。

  筑路也是筑梦。看着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新样子”的在建高铁,沿线居民都格外期盼。临别前,记者去了一趟工程项目部,一张挂在墙上的“施工进度表”格外醒目,那是建设者奋斗的执着,也是对河南老乡的庄严承诺。

编辑:王晓颖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