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周茜
2025年,“枢纽”热度飙升。
2019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累计发布6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其中,不沿边、不靠海的河南,以7个国家物流枢纽获批纳入国家建设名单的“硬核成绩”,跻身全国第五。中部经济大省河南正加快释放枢纽优势,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谋求新的区域定位。
今年河南新春“第一会”锚定“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在此背景下,这7个“国字号”物流枢纽,对河南又意味着什么?
河南“国字号”物流枢纽数量居全国第五
何为国家物流枢纽?早在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就联合发布了《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对各城市的物流枢纽做出顶层设计。
在全国物流体系中,国家物流枢纽属于“最高级别”。它是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
2019年以来,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单位,把国家物流枢纽作为建设现代物流强省、打造枢纽经济优势、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抓手。
目前,河南8个城市、10个物流枢纽被纳入国家布局建设范围,其中,郑州空港型等7个物流枢纽获批纳入国家建设名单,总量居全国第5位。
“每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的功能不同,也有着明确的功能定位,包括陆港型、空港型、港口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陆上边境口岸型等6个类型。总体来看,河南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均衡,发挥了其应有作用。”河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鹏说。
物流枢纽“火力全开”,赋能本地经济
事实上,国家物流枢纽的获批建设,往往与当地消费和产业深度匹配,紧紧服务于当地经济。
如今的郑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内,中欧班列(郑州)累计开行突破1.3万列。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内,2024年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超过80万吨。
放眼洛阳,东方红国际陆港累计开行货运班列1715列,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内及周边汇聚各类企业1000多家。
在河南的“北大门”安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发挥“期货+”优势,2024年货物吞吐量约771.16万吨,大宗贸易额达到190亿元;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的南阳,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实现货物吞吐量2889万吨,枢纽内商品交易额达92亿元。
商丘依托河南“东大门”的地理位置,培育起批发市场、仓储物流、总部经济产业三大集群,截至2024年底,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货物吞吐量完成612万吨……
产业兴,则物流兴;物流兴,则城市兴。7个国家物流枢纽,不仅是流通环节的重要节点,更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获批7个“国字号”,河南有何优势?
不沿边不靠海的中部省份,凭何获批建设7个国家物流枢纽?
建设国家物流枢纽,首要条件是区位。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有着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天然区位优势,人力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璀璨、产业基础雄厚。
如今的河南,“米”字形高铁网全面建成,是不折不扣的全国交通枢纽,在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国内统一大市场重构中具有独特优势。国家物流枢纽的不断落地,也折射出经济大省河南从交通区位优势转向枢纽经济优势的决心。
近年来,河南先后出台了“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快现代物流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实施物流拉动打造枢纽经济优势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将物流与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一起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
而物流枢纽提供的正是组织和服务能力,可以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吸引商品和要素集聚并提高流通效率,这将成为河南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基础。
观点
枢纽经济不是简单的过路经济,要让“流量”变“留量”
作为物流大省的河南,近几年的物流业发展有着抢眼表现。
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超过19万亿元,保持中西部省份第一位,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左右,全省规模以上物流企业超过2000家,A级物流企业近400家。
下一步的河南,该如何强化枢纽和产业联动?
一位业内人士提到:“枢纽经济不是简单的过路经济,而是要通过产业链延伸、服务链增值,让资源‘留下来、转起来、强起来’。”
李鹏建议,要从供应链的视角去考量,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注重物流功能的打造和提升、推动物流与产业联动,因地制宜构建枢纽偏好型产业体系。
让“流量”变“留量”,发展枢纽经济先行区,河南早已行动起来。《河南省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实施方案》中提到,力争到2027年,培育形成5个左右省级枢纽经济先行区,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
从“中原粮仓”到“中部枢纽”,一个更具张力的经济新版图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