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宋向清
“郑州市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破局之路。”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冯刘克
“从宇通客车智能制造车间到中原跨境电商产业园,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到郑州航空港区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从郑州东站商圈的崛起到德化街的新业态,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成为郑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近年来,郑州市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破局之路。”3月30日,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郑州民营经济的“现象级”增长,离不开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2024年,郑州市新增“高效办成一件事”30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41天以内,“郑惠企”平台兑付惠企资金93.2亿元。在航空港区,惠科光电项目180天实现投产,恒昌医药从签约到开业仅用半年,“港区速度”成为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更值得关注的是,郑州市将政府采购面向中小企业的份额提升至50%以上,严格落实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打破“卷帘门”“玻璃门”,让民营企业在公平竞争中茁壮成长。
“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构建,源于制度创新的持续突破。郑州市建立“万人助万企”长效机制,市领导带头分包重点企业,解决融资、用工等问题。在科技创新领域,全市建成5531个研发平台,民营经济科技创新成果占比达64.3%。汉威科技在气体传感器领域全球领先,安图生物跻身中国医药工业百强,宇通客车全球市场占有率超10%。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郑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生动写照。
而像河南联化集团这种党建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模式,在郑州并非孤例。中原跨境电商产业园通过“六联机制”,将党建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培育出2300余名电商人才,服务企业超250家;郑州航空港区建立“金融汇客厅”,搭建政府性产业引导基金矩阵,累计设立基金49只,投资规模近200亿元,为民营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郑州市民营经济贡献了60%以上的GDP、77.6%的税收、65.4%的进出口总值。
为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郑州市正在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建立经营主体歇业备案制度,探索“沙盒监管”新模式;推行“无还本续贷”金融创新,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实施“民营经济倍增计划”,重点培育100家领军企业和1000家专精特新企业;建设“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3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宋向清说,郑州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大象”起舞的巨大力量,也有“瞪羚”跳跃的灵动活力;既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有新兴领域的开疆拓土。当党建引领的“红色密码”与创新发展的基因深度交融,这座城市正在书写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