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杨逍 实习生 王翊维
近日,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简称“本届大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郑州召开,标志着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正式进入“河南时间”。
截至2024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95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634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超过32%。
正如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统计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高级统计师曹雷所言:“这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对河南‘投资于人’战略的集中检阅。”
技能大赛落子郑州的“中原逻辑”
本届大赛将于2025年9月在郑州举办,设有世赛选拔项目62个、国赛精选项目47个,覆盖智能制造、数字技术等109个领域。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首次花落中部省份,河南的胜出缘于其深厚的技能生态基底。
截至2024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95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634万人,均位居全国第二;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超过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优势为大赛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数据显示,河南已建成60个省级人力资源品牌基地和50个区域人力资源品牌,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342.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917万人。
特别是“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实施以来,全省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2023年新增技能人才328.9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24.8万人。
这种“全劳动周期、全工种门类”的培养模式,使郑州在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培育出7万数字人才和2万机器人运维人才。
从人口红利到人才势能的“河南实践”
当“投资于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河南以承办大赛为契机,将人才强省战略推向纵深。
据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消息,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河南选手在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项目中表现突出,推动了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储备。这种“竞赛+就业”模式已形成良性循环:17家企业与29名获奖选手签订百万年薪协议,技能竞赛成为企业揽才的“直通车”。
曹雷认为,河南通过“7+28+N”产业链技能人才体系,将政策资源精准投向重点产业。
在政策层面,“万人助万企”机制推动技能培训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市场层面,郑州首创“嵌入式”校企合作模式,与富士康、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这种双轮驱动使河南技能人才平均收入三年增长13%,74.7%的参训者通过培训实现就业或转岗。
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省已评聘特级技师127人、首席技师358人,建立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机制,让技能人才在职业发展和待遇上获得双重激励。
这种变革直接带动了职业教育报考热:2024年河南技工院校招生人数同比增长23%,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成为报考热门专业。
从大赛契机到发展动能的“郑州机遇”
从广州“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的首秀,到天津“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升级,前两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已形成可复制的“赛事+产业”发展范式。
首届广州大赛期间,广汽集团通过“以赛代练”培养出32名技术骨干,带动汽车产业链技能人才储备提升40%;天津则借第二届大赛之机,推动127家企业建立“新八级工”薪酬体系,技能人才平均薪资增幅达18%。
“大赛不仅是技能的竞技场,更是城市发展的加速器。”曹雷指出,广州通过技能认证体系重构人才评价标准,天津借助“海河工匠”工程推动制造业升级,这些经验为郑州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是以赛促训,完善技能人才成长通道。通过大赛覆盖的100多个项目,推动更多劳动者参与技能培训与评价取证,实现“持证上岗”,推动郑州市2025年新增技能人才14.5万人,力争技能人才总量突破350万人;开展“10+N”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行动,直接对接企业需求。
二是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借鉴已有的“竞赛+就业”模式,深化与龙头企业合作,将大赛成果转化为就业资源。
三是数字赋能,构建数字化技能生态。利用大赛推动的“智慧高效”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在线培训平台与AI工具,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并通过人工智能评判选手表现,优化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四是强化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并通过赛事荣誉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青年投身技能领域。
“大赛将形成‘技能人才—创新企业—高等院校’的闭环生态。”曹雷预测,随着赛事举办,郑州将吸引全国顶尖技能人才汇聚,加速“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的创新联动,为河南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跨越注入核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