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前夕,信阳市美好未来社区的业主正在贴窗花,喜迎自己在这里的第一个春节。
郑州万科翠湾中城项目一期在我省率先推出错层露台设计,“空中花园”吸引众多改善型购房者选购。图为翠湾中城俯瞰图。
郑州城发鼎盛美寓·共享自习室为青年租户提供了安静舒适的学习空间。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河南日报记者 李筱晗 黄岱昕 实习生 邢建阳
唐代诗人杜甫曾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表达了对百姓安居乐业的向往。房子,作为家的重要载体,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居所,更是承载美好生活的空间。
当前,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超过40平方米,住房发展阶段正在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今年全国两会“好房子”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住宅项目规范》,在规模、布局、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措施等方面,对住宅项目的建设、使用和维护作出规定,让“好房子”有了明确、具体的标准。“好房子”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大热点:什么是“好房子”?如何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好房子”建设将带动哪些产业发展?“好房子”如何托起我们的“好生活”?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河南通过“立标准、强科技、抓项目”等措施,持续探索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住房方案,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商业住宅品质提升和既有住房焕新工程,努力构建起“好房子”全生命周期建设机制,将民生温度融入座座高品质楼宇之间,一场关于居住品质的升级变革正在中原大地迅速展开。
新房新标亮点多
从空中俯瞰,信阳市美好未来社区中央,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地块。与周边楼盘不同的是,核心地块没有了业内热捧的所谓“楼王”,取而代之的是体育场、学校、邻里中心等公共设施。
为何要将宝贵的核心区留给公共配套设施?“我们要以‘好房子’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推动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为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4月5日,信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由信阳市委、市政府主导规划建设,目标是为该市房地产开发提供新模式新样板。
政府引导,公共资源注入,赋予了“好房子”更深内涵。美好未来社区遵循平台花园、绿色生态、资源共享、配套先行四大理念,采用“一心三化十场景”规划,建设一座集住宅、商业、办公、教育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现代化社区。去年10月,相关经验还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国“好房子”品质提升技术交流现场会上进行分享。
2024年下半年,信阳市美好未来社区迎来第一批住户。建得好不好,住户心里有杆秤。
“这就是我心中的‘好房子’。买得起、配套跟得上,还住得称心、舒适!”刚搬进新房的居民齐飞说。从老家的自建房到电梯房,再到如今在美好未来社区安居,他的居住环境正逐步改善。
“楼间距够宽,告别了‘水泥森林’,屋内配备的超大玻璃窗是一大亮点。”住户程心宽说,如今推窗见绿就像在看“免费电影”。一层架空设计用作车库,实现了人车分流,同时,在新能源汽车日益普及的今天,这样的设计也大幅提升了消防安全保障。此外,小区统一安装了地热能中央空调系统,既环保节能又确保舒适。
吴女士看重的则是这里配套的学校。“家人在外地做生意,社区内提供有从幼儿园到初中的一站式教育服务,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我们再三比较,最终选定这里。”她说。
层高不低于3米,4层及以上住宅要设置电梯,提升楼板隔声性能指标、减少噪声干扰问题,应对老龄化社会需求、系统强化适老化设计……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住宅项目规范》,为“好房子”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落地指导。
在河南,也以标准为引领,不断提升“好房子”科技“含金量”和舒适度。我省多家房企从多个维度,不断进行积极探索,好产品供给出来后将产生示范效应。
比如,郑州万科翠湾中城项目一期在我省首推错层露台设计,“空中花园”吸引众多改善型购房者,曾一房难求;三期工程则在充分听取客户意见基础上,实现封窗交付、地暖通铺,让每一平方米都物尽其用、物有所值。焦作博创云庭项目3.15米的层高标准,远超新规范要求,下一步项目还将与华为进行人工智能合作,为住户打造智慧、健康、可靠、高端的舒适体验。
今年2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河南省住宅品质提升设计与建造技术导则》,通过进一步明确设计与建造要求,从规划、设计、建造阶段对“好房子”建设进行指导。《导则》从结构、消防安防、建造等方面强化安全保障;从小区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装修等方面系统提升居住舒适度;从打造星级绿色建筑、使用绿色建材、实施绿色建造等方面推动绿色发展;从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等方面打造智慧便捷生活方式。郑州市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则通过明确新建住宅用地“建筑高度应小于80米”“容积率不超过2.5”等关键指标,进一步提升未来住宅的舒适度。
“通过政策引导,将鼓励房地产企业创新开发,供给更加舒适多元的高品质产品。”业内专家表示。
老房改造焕新生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住房领域每一个细微改变,都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改造得真好!现在院里干净整洁,还新增加了车位和充电桩,孩子开新能源汽车回家,再也不愁找地方充电了。”记者走进信阳市国桂园小区,就遇到了正在遛弯儿的陈大爷。作为这里的首批住户,他经历了20多年来院内环境的变迁。
以公共绿地为例,陈大爷回忆,2023年改造前,楼栋间的小花园被少数居民“分割包围”,或种菜、或栽花,地面泥泞湿滑、植物杂乱不堪,居民们路过都唯恐避之不及。
“在纳入老旧小区改造之初,我们就盯上了公共区域乱象,决定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信阳市浉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
经过全面改造,老旧小区焕发新貌:道路重新铺设成柏油路,规范停车位提升了通行效率,消防通道得以畅通无阻。楼间花园在保留老树的同时,增植花卉,景观层次丰富,美不胜收。部分楼栋还加装了电梯,极大提升了高层居民的生活质量。周边零散楼栋也被纳入统一管理,通过共享优质物业服务,居民的幸福感显著提升。
老旧小区改造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固定的建筑布局和有限的空间,改造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位于信阳市平桥区的吉祥小区,坐落在一处斜坡上,仅有一条小径与外界相连,可供小轿车单行通过。说是小区,其实公共区域也仅有楼栋围合成的天井院,面积仅有几十平方米。
这样的小院儿怎么改?
“瞄准住户需求改!”信阳市平桥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前期他们做了大量走访调研,摸清群众真实需求。顺着该负责人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多股线缆布设整齐、固定规范,就像大型机房内一样,新添的安防摄像头则为老院子加了一道“科技锁”。
要建造“好房子”,也要建设“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要结合城市更新打造便利宜人的居住环境。
“到康养室泡泡脚,和老伙计们下下棋、唠唠嗑,中午再带上社区帮忙团购的蔬菜,方便又实惠。”家住洛阳市纱厂西路民航家属院的梁德银乐呵呵地说。他口中的舒坦生活,源于洛阳市西工区陆续对6个小区实施的整街连片提升改造。拆除小区之间的围墙,推动“小院子”变身“大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一站式”便民生活服务。
把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百姓生活正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全省计划再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超24万户,全面提升老旧小区改造成效,做好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节能保温、智慧安防、停车场及充电桩等便民设施改造,提档升级养老、托幼、医疗等服务供给,让更多“老房子”变成更宜居的“好房子”。
租房也有好体验
不仅在新房子、老旧小区改造上下功夫,我省还在提升租房体验等方面持续发力。一批质高价优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集中入市,正让更多“新市民”实现“安居梦”。
在位于荥阳市的郑州城发荥泽美寓人才公寓,一位住户表示:“即便不开空调,室内温度也能保持几天,既节能环保,又舒适宜人。虽然是租房,依然有家的感觉。”这种舒适感,得益于新型建材和门窗密封等技术的应用。
建设“好房子”,也是产业转型的新赛道,不仅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建造技术提供了广阔应用空间,还将释放出扩内需、促消费的巨大潜能。比如荥泽美寓从设计、建造阶段,就秉持绿色低碳理念,立足建设高品质保障性住房。除了恒温恒湿的空气调节系统,零透光的百叶窗帘也是颇受年轻住户喜爱的配置。屋内的智能控制系统,则体现着“好房子”与新科技的相互成就。
建造“好房子”,科技赋能、创新引领是趋势。灯光自动感应,窗帘语音控制,温度湿度智能调节……在越来越多公寓和住宅中,全屋智能系统就像贴心的“管家”,帮主人高效打理生活琐碎。
像荥泽美寓这样的人才公寓,在郑州并非个例。作为这些人才公寓的开发运营方,郑州城发安居有限公司坚持普惠惠民,租金相比周边平均低30%左右。租户申请租赁和退租都可在郑好办APP上实现,随时可以进行办理,不仅灵活方便,还能免去中介环节的繁琐。
位于郑州市西四环附近的郑州城发玉轩美寓是政府平台存量房收购改造的又一成功案例。该项目店长王鹏飞介绍,原项目规划设计为公寓建筑,公司因地制宜改造为适合单身青年的一居室,今年一经推出就受到青年市民热捧,目前已实现租赁2000多户。
“解除了我租房的后顾之忧,住在这里不仅安全方便,服务也十分贴心。书桌、冰箱、洗衣机、电磁炉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拎包就能入住。”玉轩美寓租户李女士说,自己从事销售工作,上下班时间不规律,但楼栋管家随叫随到。一次她到家已是深夜11点多,回家后发现水管漏水。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打了管家电话,没想到10多分钟就有人赶来处理,当晚就完成了维修工作。
保障性租赁住房是兜牢民生底线的重要一环,把保障房建成“好房子”,政府民生工程要带头。业内专家表示,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既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又可促进房地产发展模式转型,还能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带动投资消费。
建设“好房子”还涉及好标准、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好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如今,“好房子”的“颗粒度”越来越细、供给越来越丰富,放眼未来,在住房领域的全新赛道上,河南正通过多元化的举措,让更多的住宅成为“好房子”,让更多人住上“好房子”。
万家灯火处,安居乐业图。
他山之石
上海
“好房子”需要“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支撑,上海近年来在城市规划、社区治理、住房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打出了“好房子”建设组合拳。
在建设“好小区”方面,上海兼顾存量与新建住房,让老房子更宜居,让新房子更智慧。一方面,旧改持续推进,全市已完成13.6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和31.1万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旧住房改造,新启动多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另一方面,上海积极探索数字家庭、智慧家居试点,并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多个新建住宅项目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平台框架搭建、特色场景打造有关工作。
在建设“好社区”方面,上海扎实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行动,打造出黄浦区淡水路社区、徐汇区乐山社区、长宁区江苏路社区等一批设施完善、环境宜居、服务智能、管理有序的社区样板。
在建设“好城区”方面,上海持续推进五个新城、北外滩、浦东金色中环发展带等重点区域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工作。截至去年9月底,全市共创建33个绿色生态城区,总用地规模约81.02平方千米。
浙江
浙江多地积极推进“好房子”试点工作。绍兴市利用其建筑强市的优势,从规划、设计到运行维护等多个环节,打造了一批地段户型“双优”的“好房子”试点项目。该市还印发了《绍兴市“好房子”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报送实施方案,成为较早行动的城市。台州、湖州、嘉兴等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提升住宅品质。宁波市则创新实施了“保险+服务”的城市房屋保险模式,构建了多主体合作共建的房屋安全社会化治理新格局。(河南日报记者 李筱晗 黄岱昕 整理)
专家观点
“好房子”建设赋能高品质“住有所居”
河南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会长 河南省勘察设计行业智库成员 张守礼
“好房子”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具体期盼,是住建领域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不仅代表了住房品质的升级,更体现了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的跨越,彰显了国家对民生福祉和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
从民生角度看,“好房子”是让建筑回归宜居、宜业的价值本身,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从产业角度看,“好房子”推动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升级,促进产业链整合,形成“技术研发—设计应用—产业落地”闭环,催生新业态与增长点;从设计价值看,“好房子”重构了设计内核,要求设计以人为本,实现设计从“满足功能”向“创造价值”跃升,凸显设计在提升居住品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好房子”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强化政策解读与资源共享。搭建政策转化平台,做好《河南省住宅品质提升设计与建造技术导则》与《好房子建设指南》衔接工作。开展“好房子”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工程,通过行业协会建立技术共享平台,将“四新”技术充分应用到项目中,建设“好房子”。广泛调研建立满足各社会阶层需求以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各方利益的“好房子”户型库,开展“好房子”项目示范工程,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二是充分发挥“设计”引领作用。深入落实“设计河南”有关部署,通过标准宣贯、方案竞赛、品牌创建等活动,提升“好房子”设计能力。以高质量设计图纸为“好房子”建设提供“技术锚点”,以设计协同为纽带,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装配式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跨界融合与价值升级。
三是开展立体化全方位宣传。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层面加强“好房子”的宣传,通过立体化、系列化的宣传报道,将国家政策、标杆项目、优秀企业宣传出来,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好房子”,让行业充分了解优秀企业。目前,我省已经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好房子”设计案例,如徐辉设计公司的高品质住宅设计,五方建筑科技集团“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全过程咨询设计,郑大综合设计院的“教育建筑”设计,中科瑞城设计公司的“健康建筑”设计,省纺织设计院的“无障碍建筑”设计等,通过“标杆示范+宣传引导”,形成我省的“好房子”设计品牌,提升我省“好房子”形象。
河南日报财经全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