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国博观“九天揽月”

2025年04月08日07:4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嫦娥六号返回器和降落伞。摄影:康毅 张宇

月球陨石。摄影:康毅 张宇

  近日,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在国博开展。月球正面、背面样品全球首次对比展出,上百件珍贵实物与图文资料首度集体亮相,展现中国探月工程20年的辉煌成就。

  展览以“科技+科普、成就+文化”为主线,围绕工程历史背景、研制历程、主要成就、未来任务等,系统展示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项以来,以“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为引领,走出的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

  从嫦娥一号开启中国深空探测篇章,到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烙下中国月面印记;从突破月背中继通信技术架设地月“鹊桥”,到嫦娥五号携月壤凯旋,再到嫦娥六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样品采集。中国探月工程不断攻关攻坚,一步步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展览生动讲述探月人以坚定信念将中华民族千年揽月梦想化为现实的故事,深刻诠释“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新时代探月精神。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全球首次对照展出的月球正面、背面样品,包含月壤岩屑、粉末。嫦娥五号带回的1731克月球样品,是人类首次获得的月表年轻火山岩区样品。嫦娥六号返回器带回的1953.3克月球样品,是人类首次获得的月球背面样品。相比嫦娥五号样品,嫦娥六号的月背样品颜色略浅、堆积密度更小、颗粒来源更复杂,月壤采集地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最古老、最大的陨石撞击坑,将这里采集的古老月壤与年轻的月壤进行对比,有助于更好地研究月球演化等科学问题。

  一张月球“肖像照”上面,有数位科学家的亲笔签名,分别是: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总设计师孙家栋,副总设计师陈炳忠、姜景山、龙乐豪,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据介绍,这是中国最早的全月球影像图,根据嫦娥一号传回的照片和数据整合、处理而成,分辨率为120米。

  展览中还可以看到中国首台自主研制的大推力氢氧火箭发动机、采用和月壤成分非常接近的玄武岩制成的国旗、嫦娥六号返回器和降落伞等。

  作为探月工程20年系列活动的首站,本次展览为期2个月。后续还将启动探月精神宣讲、全国巡展等系列活动。(记者 邹雅婷)

编辑:祝萍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