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不说话的爱》剧照 导演沙漠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黄亚芳 实习生 许诺/文 受访者供图
4月3日,电影《不说话的爱》全国上映。这部由青年导演沙漠执导、张艺兴领衔主演的影片,以聋人父亲小马与健听女儿木木的无声守护为主线,用细腻的镜头语言描述深刻的社会议题,成为清明档口碑“黑马”,各平台评分位居第一。
4月10日下午,电影《不说话的爱》导演沙漠接受了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的专访,从创作初衷、演员合作到社会意义,揭秘影片的创作密码。
以平视视角呈现想让近3000万听障群体“被看见”
谈及影片的创作初衷,沙漠表示,他与听障群体的结缘始于五年前的一则新闻。在与听障朋友面对面交流后,那种生命力给了他很大的触动,于是他便萌生了将听障群体的生活通过银幕展现出来的想法。
这一触动促使他在综艺《开拍吧》中拍摄同名短片,讲述一对聋人夫妻试图让女儿开口说话的故事。四年后,短片扩展为《不说话的爱》这部电影,核心矛盾从“木木不愿开口”转向“木木成为父亲的沟通桥梁”。而这种改编源于沙漠在三年调研中的观察,他发现,聋人家庭中,孩子往往是家庭与外界沟通的纽带,他们用纯粹的爱消解了语言的隔阂。
影片摒弃了传统对特殊群体的“苦难叙事”,转而以平视视角呈现他们的生活日常。沙漠表示:“聋人不需要被怜悯,他们需要的是平等的尊重,他们的乐观与生命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例如,片中聋人角色在麻将馆谈笑、用手语“吵架”等场景,既真实又充满烟火气。这种创作理念源自对近3000万听障群体的深度走访:“他们的笑大方磊落,不卑不亢,这是对生活最有力的回应。”
主创团队用时3年深入接触听障群体
沙漠发现张艺兴的真诚、执着与角色小马如出一辙:“他和小马都有一股韧劲,他们对自己认定的东西是认可的,不放弃的,我觉得这个冲劲跟小马是有高度重合的。”
沙漠称,手语有自己的独立的语法,分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自然手语是生活中聋人打的手语;手势汉语更像是一一对应汉语的手语,手势汉语是汉语的语序一一对应打手语词,脱离了聋人语言的表达习惯,而非聋人语言习惯的自然手语。
为贴近聋人父亲形象,张艺兴提前两个月学习自然手语,即一种以表情和肢体为核心的聋人母语,并深入聋人社区观察生活细节。
在我国,有近3000万听障群体,他们的背后,是近3000万个听障家庭。影片中的聋人小马和木木,正是他们动人的生活缩影。沙漠表示,“听障群体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希望小马和木木的故事,能将听障群体的生活作为一个“入口”,温暖讲述更普世的情感。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真实呈现、真情发声,主创团队用时3年,真实了解、深入接触听障群体。剧组通过红绿灯系统提示拍摄节奏,并安排三位手语顾问全程协助沟通。
沙漠表示,张艺兴经常和聋人演员用手语聊天,木木扮演者李珞桉与聋人演员的互动,比如通过分享零食的方式记住每个人的名字,这种尊重换来了银幕上浑然天成的表演,让沙漠不禁感叹:两个世界的碰撞竟能如此温暖,他们无声交流的力量传达了无限善意。
作为一名青年导演,沙漠凭借《你好,旧时光》《我要我们在一起》等作品,始终聚焦现实题材中的细腻情感和一些“不被看见的角落”。谈到未来的规划,沙漠透露,下一部作品即将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