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也可以很文艺

2018年01月27日09:22

来源:大河网

 ﹃旺香·望乡﹄主题泥咕咕香插手作


  □记者张丛博

  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到了置办年货的时间。

  春节在中原地区还叫“年歇”,意为忙碌了一年要好好歇息了。当然“年歇”之前还是要忙碌上一阵,毕竟过年讲究的是个“过”字,很多乐趣和喜悦都在迎新春的那个过程,而其中的重头便是置买年货。中原乡村置办年货要去赶集,图的是各色商品琳琅满目的热闹,是各种叫卖声中的人情味,是人山人海中感受普天同庆的气氛。

  然而,近几年,每逢过年都会掀起一番怀旧风。对很多人来说,脑海中的春节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小时候,那时候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祭祖,还是守岁、燃放鞭炮、拜年等,似乎一切都那么有“年味”。

  作家迟子建写过一篇随笔《关于年货的记忆》,追忆了三四十年前的场景:“在置办年货上,家中的每个人都会行动起来,各司其职。主妇们要去供销社扯来一块块布,求裁缝裁剪了,踏着缝纫机给一家人做新衣。腊月里猪的嚎叫,总是和着缝纫机的哒哒声。缝纫机上的活儿忙完了,她们还得蒸各色年干粮,馒头、豆包、糖三角、菜包,等等。馒头这时成了爱美的小姑娘,女人们会用筷子蘸着印泥,在正中央给它点上一枚圆圆的红点,那是馒头的眉心吧……那些平素淘气惯了的男孩子,这时候也得规规矩矩地忙年。他们负责买鞭炮,买回后放到热炕上,让它干燥着,这样燃放起来更响亮。他们得拿起斧头,劈一堆细细的松木柈子,让除夕夜的灶火旺旺的!他们还要帮着大人竖灯笼杆,买来彩纸糊灯笼。”

  文章最后,她感叹道:“可是这样的年,一去不复返了!在我对年货的回忆中,《牡丹亭》中那句最著名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不止一次在我心中鸣响。”

  的确,和记忆中置办年货的场景相比,现在的我们会感到些许失落——红包可以在手机上发了,衣服早就塞满了衣柜,吃食能囊括天南海北的特产,自驾游让春节活动半径延伸到老人们一生可能都没去过的地方……这年货的“篮子”里好像什么都不缺,可心里还是会空落落地总觉得缺点什么。

  那缺点什么呢?

  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需要更新我们脑海中年货的概念。在物质不丰富的年代,人们眼中的年货可能很统一。年货是一桌难得吃到的好饭菜,年货是试穿很久终于买到手的新衣,年货是小孩子口袋里红红绿绿的水果糖……总之,吃用穿戴、干鲜生熟都是“年货”。可处于物质相对丰裕的当下,年货还是一种体味、一种文化。民俗学家冯骥才说:“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社会在进步,“年味”自然也应该与时俱进,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载体。

  连日来,大河报记者寻找最具创意和代表性的文艺年货——男孩棋子一直搞不明白什么是“年”,父亲决定制作一枚沉甸甸的带着传统意味的压岁钱,有触感,可收藏,伴随儿子成长的每一岁;插画师兽桃多年前就动手做年货,今年他做了一件不一样的年历,“睡醒了就能看到”;浚县泥咕咕非遗传承人王红瑞,要让爷爷制作的生肖泥咕咕实用起来,搭配家里老房子上的瓦片,创研出了“旺香·望乡”主题泥咕咕香插手作;一家出版社为儿童读者打造了国内首创的沙画绘本《过大年》《闹元宵》,用新颖的形式讲述和年有关的民间传统故事……

  原来年文化可以这么有创意,原来“年味”始终都在,只是悄悄改变了模样。不过,这些文艺年货所表达的人们对生活的情感、向往与追求从未改变。过年不是一年一度乏味的购物节与食品节,而是可以很文艺。当然,本期《河之洲》只是展示了文艺年货的小小缩影,你可以去发现也可以去尝试制作一些独具创意和个性的文艺年货,让我们不做“年”的旁观者,而是去做参与者。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