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中国①|从国人粮仓到世界餐桌 一粒“麦子”安天下

2019年09月23日07:39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不止于“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河南掀去古老的一面,向全世界展示了新时代的诸多精彩。从优质小麦到客运汽车,从中国功夫到时尚女裤……“开放的河南”深耕优质资源,推进全面创新,走出了一个又一个享誉全球的名片,它们身上流淌着河南元素,一定程度上更代表着中国。

大河网记者 莫韶华

俺是一粒品种为“百农矮抗58”的麦子,俺生长在新乡县朗公庙镇茹振刚教授的小麦育种科研基地里。

十年辛苦换来良种面世

说起茹振刚教授,俺的同胞们和农民朋友无人不知——他是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育种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可谓“河南小麦第一人”。

其实,茹教授是受过苦的人,他经历过国家困难时期,感受过饥荒,所以选择农学专业,他明白研究小麦是多么伟大的事业。

经过10年坚持和忍耐后,他终于培育出了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的品种,也就是俺的名字——“百农矮抗58”。别看俺貌不惊人,但是俺本事大着呢!不信,说给您听听:高产稳产、矮秆抗倒不早衰、抗逆抗病适应性广、优质中筋、稳定性好,成功解决了以前兄弟姐妹们高产大群易倒伏、矮秆品种易早衰、高产品种品质不优和稳定性差、稳产性与广适性难结合等种子培育的四大技术难题。

正因为这些,所以农民朋友们都喜欢俺。

俺有一个好朋友,它住在新乡县朗公庙镇崔庄村民刘继光的15亩地里,它的主人就说:“种你们俺放心啊,首先不用担心生病,其次不用担心倒伏,基本上是在种‘懒汉麦’。”

哼,说俺“懒”?不过俺知道这是好话,因为俺的“懒”主人们也可以偷懒了,平时主人们外出打工,每次回家时顺便播种、浇地,然后就等着丰收庆祝了。

因为艰难,所以珍惜,茹教授对待俺简直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基本上每隔一天他都会来看俺。6月初夏的一天,风吹麦浪,俺听到茹教授在地里给一群人讲着什么,原来是大河网的记者来采访了,茹教授手持一穗麦子站在麦田中,脸上堆满了笑容,只听见茹教授的声音,“在田地里工作多有乐趣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吃的美味的粮食,干着伟大的事业,虽然吃苦,但是多幸福啊!”

这不,马上俺就要离开家乡,在收割、晾晒后去郑州、全国甚至全球旅游了。听茹老师说,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强调,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他还亲切地称茹教授的小麦蒸出来的馒头有“祖母的味道”。

有时候,很多嘉宾来地里看俺,俺听讲解员说,在全国每8个小麦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俺“百农矮抗58”,心里别提多自豪了。

听农民朋友说,俺在外面很出名,被誉为“黄淮第一麦”,因为俺为河南“中国粮仓国人厨房”的骄人成绩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粮食这一“民之基本,国之大事”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高产量”向“高质量”迈进

前段时间有个大事,俺去北京参展的伙伴们回来可神气了,他们告诉我,2019年8月26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开启“河南时间”,发布会上,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推介河南时表扬了俺。原来2018年,河南粮食产量达1330亿斤,竟然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每年外调原粮及制成品超过400亿斤;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种植面积和食用菌、蔬菜、中药材产值均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第一粮食加工大省,农产品出口遍及137个国家和地区,正从“国人粮仓”迈向“国人厨房”,丰富“世界餐桌”。

其实,据俺所知,“新乡小麦”已经被登记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按照适应性种植和比较优势原则,根据气候土壤条件,河南省还组织专家进行反复调研论证,将全省划定为豫北强筋、豫中东强筋和豫南弱筋三个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区。

河南小麦正在从产量向高质量方向转变,俺希望能更大规模地种植俺和俺的其他小伙伴们,从而能补齐国内市场日益增长的强筋小麦、弱筋小麦一些领域不足的短板,让这些品种小麦减少对进口的需求。

所以,俺也要争气,要代表河南走向“世界餐桌”,俺使劲生长,等待被收割后磨成面粉,蒸成馒头、做成面包、制成烩面、包成饺子和汤圆,让外国人对咱河南的美食“口水直下三千尺”。

虽然生长在农村,可是俺是要去见大世面的,俺相信会有更多的农产品伙伴和俺一路走向全球。

说着说着,您看,搭乘着中欧班列,俺已经出发了。

    相关推荐:

· “豫”见中国②│让世界感受来自中国的正能量,一辆“汽车”的环球之旅

 · “豫”见中国③|14年出口增长近400倍 一个“香菇”的国际范

 · “豫”见中国④│从消防到矿下护航,一个“智能机器人”家族的诸多第一

 · “豫”见中国⑤ | 从河南制造到世界“网红” 一件女装的时尚style

    中国⑥|加速奔跑 一个内陆港新丝绸之路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