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博物馆。记者供图
编者按
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河南承担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深入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本报推出“奋进新时代出彩文脉河”系列报道,聚焦我省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进展,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凝聚更加出彩的精神力量。
□河南日报记者陈茁张体义
9月13日,开封州桥遗址考古工地,负责人周润山一遍又一遍探查着桥体的细节,他的脚下是千年历史的印迹。不久之后,游客就可以站在这里感怀开封昔日的繁华盛景。
像这样的考古遗址,在黄河两岸、中原大地灿若群星。它们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探寻历史文脉的窗口,每一处都述说着悠远绵长的历史故事。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近年来,我省以考古发掘为载体,大力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在大型遗址保护、管理、展示中,探索出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建设相融共生的独特模式,越来越多的考古遗址变得可感可触,彰显着中原文化的豪迈与自信,成为文化黄河大合唱中的响亮声音。
守护:百年考古实证泱泱华夏
9月7日,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阳光明媚,芳草萋萋。
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领队赵海涛在宫殿区西南侧的探方里一点点刮土。这里,是他关注的重点发掘区域。
几十年如一日,几代考古人用他们的手铲在这个豫西小村庄里找到了“最早的中国”。
遗址的北方,洛河静静地流淌,汇入黄河波涛。
沧海桑田,中原大地上数千年风云变幻的一幕幕历史大剧记录在历史书中,也沉积在厚厚的黄土层中。
作为全国重要的文物资源大省,河南境内的古代聚落、都城遗址、帝王陵寝等大遗址星罗棋布,令世人瞩目。
“十三五”时期,国家确定的152处大遗址涉及河南22处,数量居全国首位,河南被列为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考古项目的中心地区。
手铲释天书,拂尘寻古幽。多年来,无数考古工作者筚路蓝缕、辛勤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在20世纪中国考古百项考古大发现评选中,河南共有17项考古大发现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自1990年开始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河南入选的项目总数已经接近50项,在全国各省区市中遥遥领先。河南考古用一系列的大发现实证了河南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地位。
19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第一铲在河南渑池仰韶村落下,今年,这里将迎来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高光时刻,“考古圣地”再次吸引世界的目光。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李世伟正在这里进行仰韶遗址的第四次发掘,他说,百年来对仰韶遗址的系统性考古勘探和第四次考古发掘表明,仰韶遗址是渑池盆地中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较长、学术研究价值很高。
泱泱华夏,于斯为中。在中原厚土之上探寻文化密码,讲述大遗址背后的精彩故事,阐释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河南考古人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考古学贡献了中原力量。
展示:遗址公园赓续千年文脉
9月11日,渑池县文旅局的工作人员在微信晒出了仰韶遗址公园停车场停满了车辆的照片。该县文旅局局长侯建星用“凡尔赛”体甜蜜地抱怨:仰韶考古遗址公园又堵车了。
自仰韶考古遗址公园6月28日开园以来,位于偏远山村的仰韶村遗址“活”了也“火”了。9月13日,记者走进仰韶考古遗址公园,这里依黄河、倚韶山,错落分布着仰韶文化博物馆、仰韶文化景观区、龙山文化景观区、考古文化体验区,再现了先民抟土制陶、耕作稼穑场景。行走其间,山风拂面,瞬间穿越五千年。
仰韶考古遗址公园向西不足百公里,三门峡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也建成开放,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目前,河南省有殷墟、郑韩故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等4处已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偃师二里头遗址、仰韶村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庙底沟遗址等9处入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坐落在黄河南岸的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是郑州市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建设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的重点项目。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游人不仅震撼于数千年前先人创造的建筑、彩陶文化,还能通过VR等现代科技,感受古人农耕劳作的恬静、仰望星空的浪漫。
“小众”知识、大众普及,始终是大遗址文化价值传播绕不过的重点和难点,建博物馆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相关文物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说,博物馆是考古遗址公园的点睛之作,是灵魂,在这里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汲取文化的快乐。
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殷墟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加紧施工。安阳市文物局副局长孔德铭说,这是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项目和标志性工程,建成后将成为文物考古研究中心、殷商文明国际交流传播平台和文化产业创新平台。
传承:融入生活面向未来
漫步在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不时碰到三三两两的游人,这里是百姓津津乐道的“家门口可以遛弯的文化遗产”。
郑州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主任马玉鹏说,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不仅改变了环境,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重塑了郑州的文化形象,城墙及其周边环境,绿树成荫、碧草如茵,一派清幽静美的景象。
每逢周末,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天堂、明堂景区的游客就会排起长龙,络绎不绝的游客,让“千年帝都”洛阳看到了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美好明天。
在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中,各地根据遗址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摸索出了各自的“秘诀”。郑州全面实施“生态保遗”工程,洛阳创造了“远离老城建新城”的大遗址保护“洛阳模式”,安阳实行的是国家科研机构和地方部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殷墟模式”等。考古遗址公园正逐渐成为保护华夏历史文明根脉和基因、传承赓续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说,河南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考古遗址公园,用中原大地独特的文化魅力站在黄河岸边、嵩山脚下,向世界讲述着中国的故事。
考古遗址公园是文化工程,更是惠民工程,大遗址保护要依靠群众,考古遗址公园是为了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不仅是开放的考古遗址公园,连考古工地也在有条件地向公众开放、举办公共考古活动,各地还通过招募考古志愿者、夏令营等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让更多的人走近考古,触摸文明。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表示,打好河南考古遗址公园这张牌,要与旅游、文化、民生融合,真正发挥考古遗址公园传承文化、惠及民生、助推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遗址的故事,越千年依然精彩;历史的文脉,经岁月生生不息。随着黄河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带等建设的推进,散落各地的文化遗产不断被重拾、擦亮、串联,融入当代生活,越来越多的考古遗址公园花开中原,成为我省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的重要支撑。
系列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