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大河网联合“纪录小康工程”河南数据库,通过图片展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交通发展、移民搬迁、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千百年来与河南发展密切相关的黄河故事。
大河网讯(政务记者 刘思嘉)华夏文明看黄河,黄河文明看中原。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把它最精华的部分留在了中原,孕育了华夏文明。她保护着灿若繁星的文化遗址,守护着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也记录着黄河岸边人民群众的生活变迁。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为了讲好“黄河故事”,在“纪录小康工程”河南数据库中,收录了大量有关黄河文化的记忆和故事。
黄河文化是一处遗址
历史上,曾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境内建都。千百年来,为河南留下了众多古城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仰韶村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这样的考古遗址在中原大地上灿若群星,它们是现代人探索历史脉搏的关键切口,以此来补充庞大而又细密的历史文化体系。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二里头遗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距今约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被称为“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化在中原腹地崛起,成为一个时期内中国境内发展水平最高的考古学文化。
▲仰韶文化博物馆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中国目前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一种原始文化,它纵横二千里,绵延数千年。汉族的前身“华夏族”,最早就发迹于黄河流域,而仰韶文化遗址中诸多考古发现,如陶器制造、纺织做衣、绘画雕塑、文字、历法、宫室营建等等,同文献记载中炎帝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相吻合。
黄河文化是一种精神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造就伟大的时代。正是黄河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人们顽强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
▲《永远的焦裕禄》电影海报
1962年冬天,焦裕禄同志来到当时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奋力改变兰考贫困面貌。1964年5月14日,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同志因肝病不幸逝世,年仅42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始终保持着人民公仆的本色,想的仍然是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风范。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由衷的崇敬,焦裕禄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食粮。
▲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
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县(今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
当时的林县十分贫穷,全县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十年九旱。“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解放前的林县人民世代挣扎在饥寒交迫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林县缺水状况依然严重。终于,在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生死攸关的形势下,林县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从此揭开了红旗渠工程的序幕。
黄河文化是一种声音
起源于河南,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它就是豫剧。豫剧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吐字清晰、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豫剧现代剧《驻村第一书记》
▲丽星小学豫剧班的孩子们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组织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豫剧保护单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豫剧也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灵活融入时代元素,积极跟上时代的脚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名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是一所房子
河南民居建筑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窑洞、砖瓦式建筑、石板房以及现代平顶房等,极具河南特色,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珍贵的河南文化遗产。
▲陕州地坑院
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早在4000多年前的轩辕黄帝时期,陕塬先民就已经掘地为穴而居。地坑院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冬季窑内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上,夏天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黄河文化,如同黄河本身,是一条历史悠久而又灿烂的长河,映照出千百年来的风风雨雨,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民族瑰宝,我们要努力守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