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把兰考县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打造全国县域治理“三起来”样板总体方案及3个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的通知

2021年12月22日21:14

来源:河南政府网

豫政〔2021〕34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把兰考县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打造全国县域治理“三起来”样板总体方案》《推动兰考县“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推动兰考县“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推动兰考县“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14日

把兰考县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

打造全国县域治理“三起来”样板

总体方案


目  录


  一、背景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战略定位

  (四)发展目标

  三、空间格局

  (一)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的总体格局

  (二)郑开同城化东部片区核心区布局

  四、重点任务

  (一)推动焦裕禄精神凝心铸魂

  (二)推动基础设施融网

  (三)推动产业体系融链

  (四)推动科创资源融汇

  (五)推动对外开放融势

  (六)推动公共服务融享

  (七)推动城乡关系融通

  (八)推动生态系统融合

  五、体制机制创新

  (一)建立规划对接机制

  (二)创新利益分享机制

  (三)优化要素配置机制

  (四)完善资金筹措机制

  (五)健全协调商事机制

  六、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夯实项目支撑

  (三)营造良好氛围


前  言


  兰考位于我省东北部、西距开封45公里,是焦裕禄精神发源地、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县域治理“三起来”提出地。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指出,“推进郑州与开封同城化,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2021年6月,省委书记楼阳生在兰考调研时强调,要坚持以领袖嘱托为引领,把县域治理“三起来”作为各项工作的总纲和根本遵循,把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把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作为兰考实现跨越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兰考实现更高水平借力发展、借势提升,加快打造全国县域治理“三起来”样板,特编制本方案。

  本方案注重通过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增强兰考高质量发展的外部推力,“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3个专项规划和3个行动方案注重强化兰考自身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1+3+3”方案(规划)共同构成各有侧重、互为支撑、有机协同的政策体系。方案(规划)近期至2025年,中期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

  一、背景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布局建设19个城市群,培育一批以特大城市为中心、1小时通勤圈为半径的都市圈,形成了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推动县域融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版图是顺应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十三五”期间,我省规划建设郑州都市圈,推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持续提升,郑州、开封率先由一体化进入同城化发展阶段。兰考位于郑州中心城区100公里辐射半径内,兰考南站至郑州东站高铁车程半小时,具备深度融入郑开同城化发展的客观条件。兰考地处“黄河最后一道弯”,与郑州、开封同处黄河南岸,地脉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当地人民群众对融入郑开同城化发展愿望强烈。近年来,兰考持续弘扬焦裕禄精神,深入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充沛,城乡居民收入快速提升,2017年在全国率先脱贫,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80亿元,增速位居我省县域前列,位列全省县域制造业30强,连续两年入围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实现了由省际交界县向新兴经济增长中心的转变,具备联动周边地区更好支撑郑开同城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推动兰考在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中实现跨越发展,加快打造全国县域治理“三起来”样板,是践行领袖嘱托、强化标杆意识、主动谋求作为的担当需要,有利于树立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典范,引领全国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守为民情怀、保持“三股劲”、弘扬焦裕禄精神的时代需要,有利于进一步发掘焦裕禄精神的时代内涵,为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是落实“三新一高”、勇做排头兵、交出优异答卷的出彩需要,有利于探索脱贫地区突破发展的河南路径,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是以区域谋县域、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均衡发展的战略需要,有利于深化跨区域空间协同治理创新示范,打造同城化高质量融合发展共同体,为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总纲和根本遵循,以全面同城发展为引领,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推动兰考与郑州、开封规划布局衔接、基础设施互通、产业协同互补、要素高效配置、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将兰考打造成为县强民富、近悦远来、独具魅力的全国县域治理“三起来”样板,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兰考篇章”。

  (二)基本原则

  ——筑牢丰碑,红色赋能。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汲取奋进力量,将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转化为推动兰考打造全国县域治理“三起来”样板的强大精神动力。

  ——以人为本,增进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让郑州、开封、兰考三地居民在同城化发展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

  ——改革创新,开放融合。打破“一亩三分地”固化思维,坚持运用系统观念、法治思维、改革精神、创新办法、市场机制,突破行政区划藩篱,以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以开放推动合作共赢,充分释放改革创新的叠加效应。

  ——彰显特色,引领未来。充分发挥郑州、开封、兰考各自的独特优势,在推动规划共绘、产业共建、交通共联、生态共保、文化共兴、服务共享等方面,找准定位、各扬所长,相向发展、共出重彩。

  ——远近结合,抓好当下。前瞻30年看问题、谋对策,着眼长远发展、绘好一张蓝图,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建设节奏,推动在点上集中突破,形成面上带动效应,以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为支撑,推动快速破局起势。

  (三)战略定位。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通过把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为兰考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外部推力和战略红利,同时也为郑开同城化拓展发展空间、增添精神动力,围绕将兰考打造成为全国县域治理“三起来”样板的总体战略目标提出“三新一高地”的具体目标定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高地。让焦裕禄精神永放光芒,用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感染人、激励人,充分用好用活丰富的红色资源,引导人们走进红色旧址遗址,激发追寻初心之路,感悟理想信仰之光,让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薪火相传,把兰考建成闪烁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耀眼光芒的精神高地。

  ——全国共同富裕县域新样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更加协调、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更加优化,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强县富民走在全国前列,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全国县域示范。

  ——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新示范。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关键,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全国县域改革创新新典范。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通盘谋划和顶层设计,充分赋予改革探索空间,推进改革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形成制度新供给,注入发展新动能,为全国县域改革创新发展提供新范本。

  (四)发展目标。

  1.到2025年,兰考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水平显著提升,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郑开同城化先导标志性项目建成,同城化体制机制取得突破并形成先进经验,对外辐射能力初步形成,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强。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650亿元以上、8万元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0亿元,税收达到45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5万元/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8∶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幅度超出全省平均水平。

  2.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兰考,拼搏、开放、生态、幸福“四个兰考”全面建成,高水平融入郑州“1小时经济圈”,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提前2—3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发挥更大引领作用。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30亿元,税收达到100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6万元/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3∶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7%。

  3.到2050年,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兰考,率先实现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乡发展深度融合、产业发展高质高效、交通体系四通八达、公共服务优质普惠、人居环境优美和谐、共同富裕全面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高地国际影响力充分彰显,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的重要县域窗口,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典范县。

  三、空间格局

  (一)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的总体格局。坚持极核带动、轴带辐射、组团布局、多点支撑,将兰考全域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充分发挥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开封对兰考的辐射带动作用,突出重要综合交通廊道“主动脉”功能,围绕“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民生福祉普惠共享区、沿黄绿色生态共保区、综合改革集成试验区”的功能定位,强力推动兰考连汴融郑、提级扩能,统筹区域内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打造“串珠式、网络化、集约型”空间布局,构建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的“一区一带两廊多点”总体格局。

  “一区”即郑开同城化东部示范区。包括兰考全域,将其与郑开同城化南部示范区、北部示范区一道,共同打造成为支撑引领郑开同城化的三大核心引擎片区。

  “一带”即黄河生态文旅带。依托横贯东西的黄河生态屏障,将郑开沿黄生态带向兰考段延伸,推动兰考与郑州、开封共同开展规划设计,统一标准体系,整合沿黄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生态资源,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样板。

  “两廊”即北部科创走廊和南部产业走廊。北部科创走廊:以郑开沿线的创新平台、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为依托,以郑开科学大道为东西主轴,推动兰考向西深度对接融入郑州、开封科技创新链条,积极承接郑开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构建科研成果从平台到中试到工程化、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打造分工合理、协同联动的高能级创新走廊。南部产业走廊:夯实先进制造业基础,延伸高端服务业链条,推动优质产业资源集聚发展,强化兰考和郑州、开封的优势产业协同、衔接互补、错位发展,引导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等经济要素自由流动,激活产业走廊发展新动能。

  “多点”即发挥兰考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智慧家居、民族乐器、绿色食品、会展服务、研学旅行、现代农业等产业特色优势,培育形成多点发力、多业并举、多元融合的发展格局。

图1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空间布局示意图

  (二)郑开同城化东部片区核心区布局。在兰考县域内选取适建空间充裕、生态和基本农田约束较少、对外交通快捷便利、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的片区,设立30平方公里左右的特别合作区,积极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兰考与郑州、开封协同共建,重点在园区管理模式、区域联合招商、利益分享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集中布局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落地建设一批显示度高、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

图2郑开同城化东部片区核心区布局示意图

  四、重点任务

  锚定“全国县域治理‘三起来’样板”总体目标定位,以焦裕禄精神凝心铸魂为引领,聚焦关键环节抓实抓细重点任务,推动兰考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融入郑开同城化发展。

  (一)推动焦裕禄精神凝心铸魂。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挖掘黄河文化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感染力和凝聚力的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高地。

  传承赓续红色基因。持续发扬焦裕禄同志“三股劲”,建设焦裕禄精神教育体验基地,打造焦裕禄精神研学经典线路。持续提升焦裕禄干部学院办学水平,加强新思想课程体系建设、教材体系建设和案例开发,完善高品质党性教育培训体系,深化焦裕禄干部学院与中央党校和浦东干部学院等交流,推动兰考与郑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加强合作研究。支持创建全国青少年思政教育基地、全国红色研学基地。

  保护传承黄河文化。推进黄河大堤和黄河故道申遗,协同开展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挖掘整理工作,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加强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界碑等黄河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加快打造黄河文化交流重要目的地。深度融入郑汴洛世界级文化旅游带建设,完善沿黄湿地公园和绿色廊道体系,建设黄河湾风景区。支持参与“中国黄河”国家形象宣传,积极举办黄河文化节等重大节会,建设东坝头中国共产党治黄故事讲述地。

  推动文体设施共建。支持美术馆、博物馆等联动共享,鼓励公共文化交流合作。推进共建国家级沿黄体育赛道,联合举办体育赛事活动,促进文化体育信息资源共享,鼓励郑州、开封大型文旅企业在兰考投资,打造国家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谋划高能级文旅项目和品牌,共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

  焦裕禄精神弘扬工程。推进焦裕禄纪念园改扩建、研学中心保护项目,支持建设国家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加强焦裕禄干部学院与中央党校和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等机构的交流合作,定期举办县域治理“三起来”学术研讨会。深化兰考与郑州大学焦裕禄精神研究中心对接合作,开展“焦裕禄精神”“二七精神”内涵研究。持续提升焦裕禄干部学院办学水平,支持焦裕禄干部学院在郑州设立分院。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工程。支持建设黄河安澜博物馆、铜瓦厢古渡口游览区,举办中国共产党治黄故事展览与中国兰考·黄河文化节,发展黄河红色传承游,打造沿黄特色精品线路。有序推动兰考黄河生态廊道沿线24个村3万人整体搬迁,加快兰考县休闲旅游度假区、省级黄河地质公园等重大项目落地。

  文体事业协同发展工程。支持区域内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联动共享,加快推行文物景点“一票通”。鼓励公共文化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区域全民阅读、群众艺术普及、特色文化品牌交流互动等活动。支持区域文化体育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堌阳音乐镇、堌阳桑蚕文化园、红庙镇田园综合体、建业田园综合体、“渔果三营”田园综合体等文旅项目。支持建设区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打造统一的文旅宣传品牌和形象。

  (二)推动基础设施融网。推动兰考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全面融入郑州、开封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形成区域互联互通、布局合理、管理协同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一张网”。

  构建便捷通达交通网络。建立多层次、立体化、跨区域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菏兰高铁建设,积极谋划兰考经杞县、通许、尉氏至郑州南站高铁,强力推进区域内S312、郑开大道至兰考等高快速路网扩容改造提升,规划布局兰考通用机场,推进公共交通服务同城化。深入开展规划研究和项目前期工作,适时推动城际铁路S2线东延至兰考。

  完善能源水利设施体系。统筹能源设施布局,加强城乡增量配电网建设,深化农村能源革命试点示范,构建“互联网+”智慧能源体系,完善能源互联网平台,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行。协同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快实施郑开同城东部供水二期工程,形成以黄河水为主、南水北调水为补充的优质安全的地表饮用水供给保障体系。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千兆光网建设,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IPv6(互联网协议第六版)、北斗应用、网络安全、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和智慧应用超前布局、协同发展,推进城镇基础设施改造和智能化升级,率先实现全域5G基站全覆盖,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设“5G+工业互联网”行业平台。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进城市治理、公共管理、政务服务、空间地理等领域信息同城化。

  交通互联互通工程。推进菏兰高铁经杞县、通许、尉氏、航空港南延至郑州南站。推动郑开大道东延高架快速通道至兰考、新曹路至汴兰大道提升改造,推动实施S312东延至兰考和G240、S218、S216等国省道改造项目。规划布局兰考通用机场,开通兰考至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快线,支持建设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异地航站楼。推行郑州、开封、兰考公共交通一卡互通、联网售票一网通。

  能源安全保障工程。深化农村能源革命试点示范建设,新增集中式风电50万千瓦、分散式风电5万千瓦、分布式光伏35万千瓦、生物质天然气产能2800万立方米以上、地热集中供暖面积100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绿氢”示范项目,创建省制氢基地示范点,新建4座以上9.6兆瓦的储能电站。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工程。推进郑开同城东部供水二期工程,实施老牛圈和二坝寨引黄调蓄、黄河兰考段清淤、东坝头控导、四明堂险工改建加固、堤沟河(二级悬河)治理和改建加固等防洪工程。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兰考大数据中心建设和云技术改造,优化政务外网,加快数据中台“数纽”建设,谋划建设开发区数字化管理平台。推进黄河大道南延、车站路西延、考城路西延等智慧主干道和阳光大厦、焦裕禄纪念园等智能停车场建设,对裕禄大道、中山大道、济阳大道、朝阳大道、黄河大道等道路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

  (三)推动产业体系融链。发挥兰考产业比较优势,推动与郑州、开封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打造跨区域制造业产业集群,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构建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打造高能级产业载体。设立特别合作区,加强跨区域产业合作,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大区域战略地区,打造河南产业转移优先承接地。以“亩均税收论英雄”,加快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僵尸企业”处置及闲置工业用地盘活行动。

  优化先进制造业布局。开展现代家居提质升级行动,支持家居龙头企业向服务端延伸,完善“原料供给-成品制造-集成智能转型-市场推广”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打造辐射全国的绿色家居产销一体化基地。聚焦高效节能装备、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装备等,引进龙头企业,打造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以智能终端、智能制造装备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兰考区域物流枢纽提级扩能,建设兰考县综合物流园区和冷链物流园区,积极发展仓储、电商、商贸、冷链等特色物流产业,谋划推进兰考与郑州、开封等物流枢纽连接。探索设立服务“三农”的消费金融公司、兰考发展基金,持续优化金融基础设施,拓展农业保险业务,推广普惠金融“兰考模式”。推动兰考与郑州、开封联合搭建区域展示平台,依托智能家居、绿色食品、研学旅行等本地优势产业,创新发展会展服务。

  加强联合招商引资。打通招商数据库,共享招商引资数据,共同制定城市发展机会清单。发挥兰考比较优势,搭建联合招商平台,针对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共同策划举办系列品牌招商活动、招商大会和合作论坛。

  高能级产业载体打造工程。推进扩区和规划修编。加快光大科技园、能源产业园、健康产业园、富士康科技产业园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建设。

  先进制造业布局优化工程。建设家居配套生产基地,加快推进金纬仑智能家居、河南恒大家居联盟产业园二期、兰考县名门木秀家居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依托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加快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格林美二期、立邦固废处理等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链向金属冶炼、加工等后端延伸。培育节能环保设备和材料生产制造等相关配套企业,打造百亿级资源循环与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推动兰考与郑州无水港等关键物流枢纽连接,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冷链物流园区。推行同城化结算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向上级争取更多的信贷资源向兰考倾斜。深化推广“一平台四体系”普惠金融“兰考模式”,将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打造成为国家普惠金融改革示范区。支持建设河南省乡村振兴农业保险改革试点县。支持区域农博会、家博会等展销会、博览会在兰考举办,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展览项目。

  招商引资共享工程。制定兰考城市发展机会清单,推动招商引资数据共享。推进兰考招商窗口建设,开展区域系列品牌招商活动,举办针对央企、行业龙头企业的招商大会及合作论坛。

  (四)推动科创资源融汇。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兰考融入郑开科创走廊建设,围绕优势领域培育创新载体,强化创新资源要素引育能力,打造一流创新环境、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推动科创载体共建。依托智能制造、智能家居、农业育种等方面的创新优势,将兰考打造成为郑开科创走廊重要创新节点。探索“产业园区+科技孵化器+产业基金+高端智库+产业联盟”模式,推动郑州和开封高校在兰考建设“飞地产业园区”,支持兰考龙头企业与郑州和开封科研机构合作组建联合研发中心、行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支持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兰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力度,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特色农业自主创新示范区。

  强化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实施创新龙头企业提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完善企业创新引导促进和梯次培育机制,持续加大扶持力度,聚焦优势领域扶持龙头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完善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库,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

  推动科创成果转化。实行重大创新需求面向国内外“揭榜挂帅”攻关,在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跨界融合等领域实施一批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强化战略性产品供给。围绕主导产业,组织实施创新引导计划项目,引导培育一批精准对接科技需求的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完善科研人员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和各类人才下沉服务基层一线的政策机制,提高在兰考的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

  科创链条搭建工程。建设郑开科创走廊兰考功能区,重点聚焦产品创新、应用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链条后端领域,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科创链条。依托郑开科创走廊建设,适时组织举办兰考宣传推介会。

  科创载体共建工程。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等院校在兰考设立应用类学院,省农业科学院在兰考设立分院,推动中国移动在兰考建设乡村振兴数字研究院。推动兰考龙头企业与郑州和开封高水平科研机构合作组建联合研发中心、行业研究院、共性技术平台,创建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35年实现大中型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平台全覆盖。推动郑州和开封高等院校在兰考建设“飞地产业园区”,支持兰考参与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中心等国家级孵化器联合孵化工程,加快建设兰考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创造园等双创载体。

  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工程。争取到2025年兰考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00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家,培育创新龙头企业3—5家。

  (五)推动对外开放融势。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引领,依托郑州、开封开放载体平台和通道优势,创新兰考对外合作模式,塑造开放合作新优势,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县域经济。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大工程、战略性基础工程,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依托企业服务港,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建立完善重点企业“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和重点问题“点办理、批处理”机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探索“一照多址、一证多址”企业开办经营模式。持续开展整改专项行动,争取营商环境核心指标进入全国一流行列。

  创新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推动兰考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培育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服务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最大限度汇聚高端要素,激发开发区创新创造活力。支持建立与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机制,深化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为重点,布局建设一批国际合作产业园。共同推进区域“虚拟口岸”建设,完善“属地报关、口岸放行”功能。依托陇海铁路兰考货运站,融入郑州国际陆港体系。

  深化拓展开放合作。依托菏兰高速铁路,强化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对接合作,打造省际交界区先进典范。抢抓豫沪、豫京合作战略机遇,创新文化、旅游、教育、农业、工业、科技等多领域、多层次开放合作模式。

  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工程。支持建设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点县,打造“无证明城市”,探索实施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打造24小时办事大厅,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技术,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办事大厅,实现24小时“不打烊”。

  高水平开放载体建设工程。支持建立与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机制,加快与郑州片区、开封片区联动融合,复制推广创新经验。以保税仓起步,逐步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建设,争取海关在兰考设点。谋划推进兰考多式联运陆港建设。

  区域合作提升工程。支持谋划建设上海飞地经济园区,推动兰考文化创意产业“飞地”孵化器建设,打造文创产业基地和文旅产业展示窗口。深化兰考与中节能、中信重工、国电投、中电建、中广核、光大等大型央企以及豫资集团等省属国企合作,共同推进兰考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兰考与郑州、开封共同举办招商引资大会、博览会等高水平开放活动。

  (六)推动公共服务融享。以均衡普惠、整体提升、区域共享为导向,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和重点领域,创新合作共建模式,提升区域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义务教育资源布局,推进小学进镇区、中学进城区,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推动兰考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加快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和校长职级制改革。鼓励采用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结对帮扶、开办分校等方式,引导郑州外国语学校等省内外学校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兰考与郑州、开封优质中小学校共同研制线上教育技术标准与课程大纲,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共享开放的优质网络课程。争创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吸引国内高水平大学在兰考办学,支持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在兰考合作设立研究院(所)。

  探索同城医疗合作模式。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县级医院升级为三级医院,支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在兰考设立医疗分支机构,建立医联体、会诊及转诊“绿色”通道。加快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共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夯实基层医疗卫生“网底”,构建区域一体化卫生应急和联防联控综合信息平台、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数据交换平台,推动急救信息共享和网络联通。

  构建互通互认的保障机制。构建标准统一的医保信息结算系统,推行医保“一站式”直接结算,探索跨市医保结算免备案,建立与郑州、开封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互认机制。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体系化、嵌入式的服务。推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建立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协同互认和社保、医保基金风险防控合作机制,开展社会保险异地办理。推行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和异地贷款。

  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推动郑州外国语学校等优质教育机构在兰考开办分校,搭建教育城域网,建设教育资源网络共享平台。

  医疗协同合作工程。加快推进中心医院迁建、疾控中心迁建、医疗应急物资储备等项目建设,推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院与兰考中心医院、中医院合作共建医联体、分院。支持兰考县中心医院创建三级医院,兰考县中医院创建三级中医医院,兰考县妇幼保健院创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力争“十四五”期间创建国家卫生乡镇1个、省级卫生乡镇2个、省级健康乡镇2个,乡镇卫生院建成社区医院率达到50%。

  社会保障提升工程。建设一批集康养、生态、文化于一体的乡村养老服务基地,规划建设城区中心敬老院、中医院老年养老康复中心、精神病院、老年公寓及养老综合服务中心。

  (七)推动城乡关系融通。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走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高标准编制兰考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规划编制中适当扩大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加快兰考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领域补短板强弱项,优化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广播电视、防洪和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布局,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生活垃圾收储运一体化工程,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分级、分类投入机制,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压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四优四化”为重点,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提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品系改革与新品种培育等关键环节,支持与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打造一批高标准种子、种苗、种畜禽繁育基地。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扩大认证农产品供给和影响力,创建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美化乡村人居环境。科学编制村庄分类与布局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积极推动乡村电、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入开展“厕所革命”,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管控乱排乱放。提升乡村整体风貌,实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工程。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支持开展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依托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开展规模化土地经营,稳步推进拆旧复垦,推动复垦指标在全省交易。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统一的土地盘活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强化农民增收保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推动农民技能培训、村镇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年度收益分配等改革。支持引入龙头企业开展农业资源利用和价值开发。支持打造兰考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鼓励引导返乡入乡农民在兰考创业。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模式,将农村资源转化为农民收入。

  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完成中心城区28个老旧小区改造,建设拼搏中心1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7个、城乡一体化综合执法标准化便民服务站30个,建立流动摊贩便民服务站60个、城区红绿灯口遮阳棚500个。建设雨水管道约55千米,新建污水管道约4千米。建设高值化综合处置中心1座,新建、改造提升垃圾中转站60座,新建公厕60座,新增环卫驿站20座。

  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打造工程。打造东坝头张庄村等一批黄河特色乡村民宿项目,建设仪封代庄、堌阳徐场等一批具有兰考特色的新农村。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推动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再利用。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减量60%以上、农村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50%。

  现代农业提升工程。做优做强兰考“新三宝”,建设高品质口粮、蔬菜林果基地,支持创建国家奶业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郑州都市圈“中央厨房”。大力发展健康营养食品、医用食品、功能性食品、保健性食品,塑造体现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引导建立区域一体化的农产品展销展示平台。强化与清华大学合作,引进建设水木九天蔬菜工厂。

  (八)推动生态系统融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精细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共建沿黄生态屏障。统筹推进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建设,加强黄河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强沿黄生态廊道跨区域统筹规划,联动实施跨区域重大生态工程,推进黄河干流堤内外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浪保育林建设,贯通岸绿景美的黄河生态长廊。推进黄河滩区生态综合整治,持续实施沿黄骨干河道清“四乱”。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快建设环城绿色生态廊道,构建以泡桐为主体的全域林网体系,打造国家园林县城标杆城市。

  加强环境共治共保。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联动推进工业污染源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立完善统一的生态环境标准、环境监控体系、环境监管执法制度,探索构建区域生态环境和污染源监测“一平台”,实现信息互通、结果互认、平台共用,提升区域联合预警监测水平。健全环境风险协同应对机制,建立风险源管控清单,开展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强化重大活动环境安全跨区域协作保障。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格环境准入,严格限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强化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大力推进温室气体减排,推广清洁生产和节能环保先进技术。推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培育发展低碳服务业,降低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新城,支持创建“无废城市”和“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建筑节能改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推广节能家电等绿色产品,加大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完善风电、光伏电站布局,联动建立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平台,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

  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百公里生态廊道、千公顷湿地公园群、万亩滩区耕地高效利用等跨区域统筹规划,持续解决黄河滩区沙化问题,推进黄河生态带和黄河故道生态带绿化,改造提升黄河大堤32公里,建设沿黄森林绿道32公里。实施黄河下游及滩区生态廊道、生态草场、林下经济、小微湿地等森林及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工程。改造提升黄河大堤两侧水源涵养林,建设生态绿色慢行系统、水源涵养系统。

  环境共治共保工程。支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黑臭水体综合治理等试点,消除全域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城镇区污水全部集中处理。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治理的市场化机制,开展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研究。

  绿色低碳转型工程。支持打造超低排放示范县,建立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培育发展低碳服务业。推动居民生活方式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变,形成可再生能源就地转化、就地利用的分布式生产和消费体系。加快推进杭萧钢构二期、绿色建材产业园建设,创建全国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五、体制机制创新

  (一)建立规划对接机制。强化省级指导和统筹协调,将兰考相关事项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郑开同城化各类规划,加快推进郑开同城化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郑开科创走廊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探索研究统一的规划建设导则,建立统一规划管控平台,推进郑开同城化各类规划相互衔接、管理信息互通共享,形成联合编制、共同报批、协同实施的规划体系。

  (二)创新利益分享机制。打破地域分割、行业垄断、市场壁垒,完善区域合作协商机制,建立兰考承接跨区域产业转移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分担机制,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发展模式,建立区域投资、税收等利益分享机制,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支持成立市场化开发主体,负责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重大项目开发建设,完善经济指标核算政策。对跨区落地的招商项目、孵化毕业并跨区转化的企业,以及按照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要求跨区域迁移的项目,健全税收增量跨地区分享机制。

  (三)优化要素配置机制。探索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管理机制,研究制定统一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和用地保障措施,完善用地指标周转和跨市域调剂机制,为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的重大工程项目预留发展用地。共享专家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引进、专项资助等方式,创新高水平创新人才柔性引入模式。建立统一的人才评价体系,确保享受同水平支持政策。推行有吸引力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全部留归项目单位、提升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探索推行人才奖补、人才公共服务共享等政策。提升区域能源与水资源保障能力,强化南水北调供水保障和黄河联保联治,有序推进重大水源、引调水等工程建设。健全能源与水资源指标协调交易机制,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探索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要素资源跨区域交易。

  (四)完善资金筹措机制。强化财政支持,加大省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兰考的支持力度,支持开封、兰考探索设立郑开同城化发展示范区财政专项资金、开发投资基金、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等,支持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重点项目和园区建设。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向兰考倾斜。深化金融创新,支持郑州和开封金融机构在兰考设立分支机构,加强金融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同城化建设,加大企业股改、挂牌、上市支持力度。

  (五)健全协调商事机制。建立完善统一开放市场,统一企业服务标准,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开展“一照多址”改革,允许企业自由选择注册地名称,建立完善企业自由迁移服务机制。完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广当场办结、限时办结、一般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等制度。推进政务“一网通办”,构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推动涉企便民服务事项异地通办。

  六、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省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研究重大工作事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积极向国家争取重大工程、重大事项和重大支持政策落地。设立郑开同城化发展工作专班,做好专题领域各项任务统筹、协调、推进等工作。落实郑州、开封、兰考建设主体责任,推动三地抽调人员设立常设机构,加强常态化工作对接沟通,明确对接内容、路径、举措、阶段性目标和工作要求,强力推动工作落实。

  (二)夯实项目支撑。坚持“项目为王”,实施新型城镇化提速、精神高地建设等近期行动,围绕基础设施互通、生态环境共保、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共享等重点领域,尽快启动一批支撑性、引领性、标志性重大项目。建立重点领域动态项目库,构建“责任制+清单制+项目制”的统一项目管理体系,协同推进同城化重大项目建设;将重大项目列为省重点项目,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三)营造良好氛围。强化沟通协作和联合宣传,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基层群众意见建议,营造争先进位的奋发氛围,形成全社会推动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的良好环境。加强同城化发展宣传推介,及时向社会展示同城化建设成果。注重总结提炼成功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适时推广到中原城市群其他区域,力争探索总结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经验,走出一条以区域联动带动县域发展的河南路径。

  附件:把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近期拟开展重点行动


推动兰考县“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

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


推动兰考县“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

专项规划


目  录


  一、总体思路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强县富民的物质基础

  (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三)巩固提升特色产业

  (四)建设高能级产业载体

  三、强化新型要素配置,催生强县富民发展新动能

  (一)坚持创新驱动

  (二)加强数字牵引

  (三)促进服务融合

  四、加强扩就业促增收,打通强县富民的关键途径

  (一)全面提升人口素质

  (二)积极扩大就业容量

  (三)拓宽居民增收渠道

  五、强化公共服务保障,增进强县富民的民生福祉

  (一)构建全龄化的优质均等教育体系

  (二)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三)完善“老有所养”的养老服务体系

  (四)建立“住有所居”的住房保障体系

  (五)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和救助网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优化营商环境

  (三)强化政策支持

  一、总体思路

  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高地、全国共同富裕县域新样板、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新示范、全国县域改革创新新典范”的战略定位,紧抓把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的战略机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为工作主线,加快构建以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特色产业三大板块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创新、数字、服务等要素配置,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现代化强县。着力强化产业发展对富民的支撑能力,通过扩大就业创业空间,提升居民增收能力,强化公共服务保障,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以“全国共同富裕县域新样板”为总目标,力争到2025年,兰考强县富民工作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全县经济发展质量和综合实力提升显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0亿元以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产业层次和创新驱动水平迈上新台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达到3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以上;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全县居民生活品质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兰考强县富民工作迈上更高台阶,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达到1400亿元以上;基本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城乡居民就业更稳定更充分,人均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8万元;全面建成覆盖全民、更加优质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显著提升。到2050年,兰考强县富民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建成更高效益、更高质量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形成更平衡的区域和城乡发展格局,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率先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全面实现共同富裕。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强县富民的物质基础

  以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做大做强现代家居、节能环保两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巩固提升特色农业、研学旅行、民族乐器等特色产业,打造结构优化、特色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1.做精现代家居产业。按照“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发展思路,构建“互联网+家居+家装+供应链”的现代家居产业矩阵布局,打响“中国·兰考品牌家居产业基地”品牌。

  (1)延伸发展全产业链。开展强链延链补链行动,针对家居产业链薄弱、缺失环节,着力引进工业设计、智能家居、五金配件、物流配送等上下游关联产业,完善“原料供给—成品制造—集成智能转型—市场推广”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提升家居产业本地化配套水平,采取“区中园”“卫星园”等模式,整合红庙、东坝头、闫楼、堌阳和南彰配套园区木材加工产业,加快推进园区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完善家居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着力完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展览展销、现代物流、木材口岸、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中国建材检验认证中心、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市场交易中心及配套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

  (3)培育发展智能家居产业。积极引导木业家居企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向智能家居产业转型。依托恒大家居产业园、TATA同创等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家居产业互联网平台,引入C2M(用户直连制造)全屋定制生态平台,完善智慧化服务体系,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积极培育智能家电、智能照明、智能家用安防、电器控制系统、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关键技术产品,打造国内中高端智能家居研发、生产及服务基地。

  2.做优节能环保产业。培育集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节能环保服务于一体的节能环保产业格局,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兰考贡献。

  (1)提升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依托沐桐环保、光大生活垃圾发电、中电建生物质制气等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建立覆盖废旧资源、生活垃圾、报废汽车及机电产品、农业废弃物、畜禽粪污、污泥等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兰考循环产业园,推动产业链向后端延伸,打通再生资源循环再利用通道,构建“原材料回收—分拣—拆解—再制造—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闭环体系。培育生活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治理、绿色建筑等领域的环保服务产业。

  (2)培育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聚焦高效节能装备、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装备、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六大关键领域,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培育中小企业和配套企业,做大培强产业链条。

  (3)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培育或引进预制混凝土、钢结构、木结构等构件加工龙头企业,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集聚发展。瞄准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等中高端装配式建筑材料市场,打造绿色建材产业园。

  (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1.壮大智能制造产业。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变革机遇,培育壮大智能终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1)培育发展智能终端。以富士康兰考科技园为引领,深度链接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完善智能终端产品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智能终端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富士康科技集团5G手机精密机构件等项目运营,加强屏组件、摄像模组、声学器件、3D曲面玻璃面板、手机适配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着眼知名品牌智能手机终端,布局裸眼3D、全息投影等特殊功能手机,安全智能手机,老人智能手机,高端定制手机项目。面向运动、娱乐、健康医疗等新型智能终端,引进车载显示终端、超高清医疗显示终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优质项目,培育超高清视频设备、网络传输设备、信息娱乐系统等产业。

  (2)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发挥装备制造产业基础优势,加快推进起重机械、环保装备等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智能成套装备,积极引进智能电气、精密数控、智能硬件设备等配套生产企业,提升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能级,打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2.发展新能源产业。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培育新能源装备产业,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构建清洁、高效、经济、低碳、智能的能源供需体系。

  (1)完善可再生能源供应体系。推进仪封、考城及黄河滩区集中式风电项目建设。拓展分布式光伏电站覆盖空间,构建以工业屋顶为主,以城乡住宅、商业、公共设施屋顶为辅的分布式光伏系统。加强地热能利用,推进地热集中供暖(冷)建设工程,发展地热种植、地热养殖。推动生物质能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非粮生物液体燃料及生物天然气。

  (2)培育新能源储能、集热装备产业。围绕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电力系统调节,发展储能电池、智能输变电成套装备、智能电网等储能装备产业,以及太阳能光伏组件、高效薄膜电池、光伏逆变器、高性能平板集热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集热装备系统。

  3.培育未来产业。顺应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和我省未来产业发展导向,积极抢占发展先机,重点在氢能、智能材料方面寻求突破。推进氢能发展,建设“绿氢”示范项目,利用风电、光伏过剩产能开展氢气制备、储备,推广氢能多场景应用,探索氢能应用商业模式。以智能终端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智能材料仿生性研究,力争在材料传感、反馈、信息识别与积累响应、自我诊断、自我修复、自我适应等方向取得前沿性突破。

  (三)巩固提升特色产业。

  1.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创建农业现代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种植面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增强现代农业的综合效益,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兰考模式。

  (1)加快发展现代种业。聚焦小麦、蜜瓜、奶牛、羊等优势特色动植物,围绕品系改良与新品种培育等创新链关键环节,加强与中科院、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推动建设国家级生物育种创新中心试验基地和省农业科学院兰考分院。加强优势种苗种植基地建设,打造一批现代化、高标准种子、种苗和种畜禽繁育基地。

  (2)持续发展特色种植业。放大“兰考蜜瓜、兰考花生、兰考红薯”国家地理标志效应,持续推进蜜瓜、花生、红薯“新三宝”产业规模化发展。全产业链培育蜜瓜产业,打造我省蜜瓜生产第一县。不断提升花生产业发展水平,聚力打造花生产业化集群。持续扩大红薯种植面积,延长产业链条。开展兰考花生、兰考红薯地理标志工程建设。加快花生、红薯产业强镇创建工作。

  (3)大力发展绿色畜牧产业。以“三个一”工程(黄河滩内种植10万亩优质饲草、黄河滩外养殖10万头优质奶牛、投建一个中型规模乳制品厂)为核心,以创建国家奶牛现代产业园为抓手,大力推进奶业振兴,建设中原优质奶源基地。以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为重点,积极推进黄河滩区草业带建设,达到以草引畜、种养结合的目标,构建草畜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广“户繁、企育、龙头带动”模式,扩大肉羊产业规模,助力群众和村集体增收。

  (4)优化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牵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业,打造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培育、引进大型粮油、食品加工等骨干企业,全面提升农产品商品化价值。加快畜禽产业集群化建设,依托正大、禾丰等龙头企业构建养殖、屠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终端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2.全力拓展研学旅行产业。以红色文化、黄河文化为主线,以生态和乡村资源为补充,以研学旅行驱动全域旅游,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步伐。

  (1)塑造研学旅行品牌。整合黄河湾风景区、焦裕禄纪念园、焦裕禄干部学院、文化交流中心、焦桐广场和梦里张庄等乡村旅游资源,完善研学旅行产业体系,创响兰考研学旅行品牌,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和党性教育基地、全国知名研学基地及旅游目的地。

  (2)深化文创产品和演艺体验项目开发。推出焦裕禄主题红色舞台剧、大型黄河实景演出、民俗文化互动体验等具有本地特色及区域影响力的文旅演艺项目。

  (3)加强区域文旅合作。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积极对接开封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全球知名的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核心板块,全面融入郑汴洛沿黄国际旅游精品带、全国红色旅游体系、乡村振兴精品旅游线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3.深入拓展民族乐器产业。把“泡桐”内涵做深、外延做大、品牌做强,打造集民族乐器研发制造、展示展销、培训交流、旅游体验为一体的民族乐器产业集群。

  (1)加强民族乐器创新研发及生产能力。成立研发中心,引进声学、力学、美学、结构学、材料学等方面的人才,推动与国内知名音乐院校及研究机构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立质检中心,制定行业标准,引进先进设施设备,提升科技化、自动化生产能力。

  (2)推动民乐研学产业发展。加强与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培训中心、河南大学音乐学院等合作,打造民乐实践教学基地和民乐创作基地。推动开展民乐博览会、民乐赛事、音乐节、实习培训等活动,提升“兰考民族乐器”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一批民族乐器制作大师、民乐人才,营造民乐文化氛围,更好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建设高能级产业载体。

  1.推进开发区提质增效。优化开发区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升亩均效益,着力破解“项目等地”问题,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兰考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

  (1)加快推动主导产业集聚。聚焦现代家居、节能环保等制造业主导产业,严格项目准入,高标准制定入区项目投资强度、亩均产出等目标,落地一批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制定产业链图谱,推动产业链横向、纵向协作配套,延伸发展配套产业,畅通产业循环,推动产业链配套本地化,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2)坚持绿色集约发展。以“亩均论英雄”为导向,实施开发区增效行动,加快项目招商引资、企业技改升级、低效资产“腾笼换鸟”,推动“僵尸企业”处置及闲置低效工业用地盘活。探索建立“按标做地、明标供地、履标用地、对标管地”的“标准地”出让制度。加快推进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3)提升开发区基础承载能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依托相邻城区因地制宜布局建设生产性服务业设施和生活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开发区宜居宜业水平,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4)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开发区管委会企业服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发展主业主责,因地制宜逐步精简或剥离开发区社会管理职能,交由县政府负责,形成职能边界清晰、互相协调共享的合作机制。加快推进开发区公司化、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突出管委会经济管理和企业服务职能。坚持党管干部,实施“三化三制”,建设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管理团队,逐步推行领导班子任期制、员工全员聘任制、工资绩效薪酬制。

  2.加快商务中心区优化提升。

  (1)大力提升商务中心区承载能力。推进商务中心区优化调整工作,盘活现有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承载能力;培育产业新业态,重点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吸引企业总部、运营中心入驻;引进金融、会展、法律、咨询、会计等专业服务机构在中心商务区集聚。

  (2)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主导产业需求,加强与数字龙头企业合作,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数字金融、科技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

  3.建设特别合作区。抢抓“双循环”背景下龙头企业产业链布局由“外”向“内”转移机遇,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交流对接,谋划建设高能级特别合作区。探索完善“飞地经济”合作机制,推动建设上海、昆山等飞地经济园。

  三、强化新型要素配置,催生强县富民发展新动能

  加强创新、数字、服务等新型要素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构建创新化、数智化、服务化的产业新生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坚持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创新资源与产业体系深入对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创新能力提升带动产业竞争力跃升。

  1.加强创新载体建设。

  (1)纳入郑开科创走廊。挖掘兰考智能制造、现代家居、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创新潜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郑开科创走廊兰考功能区。聚焦创新链条后端领域,承接郑开科创走廊创新孵化、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项目,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

  (2)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依托开发区和富士康科技园,积极引进智能制造上下游企业,促进智能制造集群化发展,协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结合兰考产业对科技创新的共性需求,联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业技术研发,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2.加快创新主体培育。

  (1)聚力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以现代家居、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产业为重点,引进或培育创新龙头企业,支持其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任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联合上下游配套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推动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遴选进入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库,对入库企业开展帮扶和财政奖励,支持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创新,推动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放宽市场准入,简化行政审批,落实扶持政策,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

  (2)大力发展科技创业孵化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围绕优势领域建立特色化众创空间,推动建设一批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为小微创业企业提供低成本、一站式的综合服务。鼓励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等院校与政府、社会力量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和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高等院校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3.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1)建设科技成果中试与产业化载体。将开发区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载体,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主阵地。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由政府引导、企事业单位牵头,组织实施一批创新引导计划项目,建设一批面向科技创新、中试熟化或为产业化服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

  (2)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兰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拓展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等功能,提供信息发布、公开挂牌、咨询辅导等专业化服务。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二)加强数字牵引。发挥数字经济在产业变革中的牵引作用,促进数字经济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数字技术对社会治理的支撑作用,建设“数字兰考”。

  1.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

  (1)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率先在公安、电网、应急管理、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建设5G专网,开展5G基站站址储备、建设标准制定等工作,推动兰考县域5G基站网络全覆盖。结合车联网、物联感知等应用需求,推动智慧灯杆建设。应用5G技术加快开发区、特别合作区、乡镇园区和企业内网升级改造,完善工业网络基础设施。

  (2)建设兰考大数据中心。加快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卫生健康、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组建以多维数据库为基础的兰考大数据中心。

  2.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1)推进制造业数字赋能。重点建设现代家居、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型工业互联网网络,构建新型协作生产体系和产能共享平台,提高供应链协同水平。推动企业上云和工业APP培育应用,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水平,降低经营风险和运营成本。优先在现代家居领域推广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发展服务型制造。积极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

  (2)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开发区、特别合作区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在线交互研发、众包设计等功能,推动厂房、设备、员工等生产要素共享。发展绿色食品、特色农业、物流等特色化平台经济。建设智慧旅游开放平台,推广云上景区、云上场馆等服务模式。推动生活性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发展智慧门店、智慧配送、自助终端等服务。

  (3)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引入线上智慧生产系统,推进种植、加工、仓储、流通全产业链数据化,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体系。推动农业智能新装备在规模种养领域应用,鼓励发展农用航空、智能植保无人机等专业服务。建设小麦、玉米、花生等大田作物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畜牧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基地。发展特色农产品直播带货和农业电商等新业态。

  3.推动数字化治理。加快建设数字城乡。建设县域城乡数字化管理平台,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夯实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建成政务服务体系、数据标准体系、数据安全体系和工作统筹体系,形成辐射全域的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集体资产管理、基层治理等网络化、智能化,创建全国数字乡村示范县。

  (三)促进服务融合。加速构建现代服务产业体系,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为全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创新发展现代金融。发挥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对接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求,推进数字化赋能,有效扩大金融供给。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作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发放惠民小额信用贷款,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和困难人员创业就业;探索建立合作性的村级融资担保基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发展供应链金融,大力推广农村微贷;支持设立兰考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兰考重点产业,加大对现代家居、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行业企业的融资倾斜力度,加大对重点文旅项目、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放力度。

  (2)提质发展会展服务。着力培育新型会展产业,推动与智能家居、绿色食品、研学旅行等本地优势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依托会展服务搭建兰考产业展示平台,助力兰考优质企业“走出去”。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展会新业态,扩大网上交易规模,发挥会展产业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建设以兰考县综合物流园区、冷链物流园区为带动,以乡镇综合物流网点和村级物流驿站为基础支撑的“三级一体”物流服务体系,打造覆盖县域、辐射周边的省级区域物流枢纽。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三业联动”,重点发展电商、商贸、冷链等特色物流,鼓励物流企业融入制造业和农业的采购、生产、仓储、配送等环节,提供供应链计划、采购、交付、信息追溯等集成服务。

  四、加强扩就业促增收,打通强县富民的关键途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协同共进,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就业富民、增收富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以技能培训及人才引进为主要抓手,着力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扩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质量,实现从人口数量红利向素质红利的转变,提升人口就业能力。

  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1)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立推行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以先进制造、现代家居、文化旅游等用工需求突出的行业为重点,完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加大技能培训政府补贴力度,持续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结合市场需求,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待业人口、失业人口等重点群体,开展线上培训、入企培训、下乡培训、岗前培训、以工代训等,拓展培训渠道。

  (2)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人才。依托三农职业学院、高级技工学校、郑州工商学院兰考校区等平台,着力培育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创新培训组织形式,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方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接培训项目。

  2.实施人才引进工程。

  (1)大力集聚急需紧缺产业人才。针对重点行业领域,大力引进本科以上学历的急需紧缺人才,制定激励保障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2)推动优秀人才下沉乡村一线。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引进和支持科技人员、致富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各类优秀涉农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深入农村,围绕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创办、领办、协办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建立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总结大学生村干部计划成功经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激励更多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二)积极扩大就业容量。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着力增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及新业态对富民的支撑能力,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1.扩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积极引进和扶持现代家居、智能终端关键零部件、建材、木制品加工、乐器制造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产业扩容提升就业吸纳能力。发挥政府公共投资、重大项目、开发区等拉动作用,鼓励企业稳岗扩岗,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会展服务等,支持就业人员向高端服务业领域集聚。依托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项目,就地吸纳农民就业。

  2.打开新业态就业空间。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数字化转型,带动更多劳动者转岗提质就业。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经济业态,带动外卖、快递、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支持互联网龙头企业、各类开发区建设开放平台,建设一批数字产业承接能力强的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培育更多新就业形态,吸纳更多就业人员。依托互联网平台创造新型用工模式,大力培育多种具有灵活性和弹性的新型就业方式,促进非熟练劳动力在新经济领域灵活就业。

  3.鼓励返乡入乡创业。对务工人员返乡入乡创业给予资金支持、担保贷款、政府贴息等帮扶。持续推进兰考县青创互联企业孵化园、堌阳镇徐场村(民族乐器专业村)等返乡创业园及创业专业村建设,加大对县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示范村、示范项目、返乡创业之星及新型职业农民的奖励力度。推广“能人大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创客+企业(合作社)+农户”“园区联盟+电商+农户”等多种创业模式。

  4.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创业配套设施建设,构建区域性就业服务平台,搭建实体平台(零工市场、综合市场)、“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谋划建设兰考县豫东人才市场、兰考县创业实训基地、兰考县创业孵化基地、兰考创新创业创造园等稳就业的公共服务项目。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依托城乡公共就业服务网点、定点培训机构等,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失业风险防控和保障工作。

  (三)拓宽居民增收渠道。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要素分配机制,引导企业合理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和薪资水平,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带动城乡居民增收。

  1.促进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1)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共决机制,加强对企业工资的宏观调控,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和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

  (2)创新完善技能人才增收激励机制。完善技术工人薪酬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设立“首席技师”,可参照享受教授级待遇。引导企业按照技能等级合理确定技能人才薪酬水平,受聘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岗位的职工享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资福利待遇。落实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完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制度,拓宽技术工人上升通道,提高技术工人收入水平。

  (3)实施工匠培育工程。加快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2.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1)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推广适度规模化种植,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培育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收。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企业,通过利润返还、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农民增收。

  (2)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把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建设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依托主导产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业园集聚,培育打造一批产业链完整、核心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明显的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推进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3)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落实宅基地的集体所有权,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鼓励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探索实施农业标准地、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等“三权分置”新模式,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农村宅基地(农房)使用权抵(质)押贷款制度,鼓励发展农村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

  3.推动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

  (1)确保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持续加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就业、创业、产业、教育、医疗、住房、综合保障等帮扶政策,着力提高脱贫质量和成效。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定期对脱贫人口生活就业状况进行跟踪筛查预警。

  (2)强化城镇低收入人口就业保障。以乡镇产业园、产业发展基地、扶贫车间为依托,灵活设置就业岗位,引导城镇低收入人口就近就业。加强城镇低收入居民就业救助,在小额贷款、再就业培训补贴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支持城镇低收入居民竞聘公益性岗位。鼓励企业吸收低收入者就业,提高低收入家庭的就业率。开展以城市贫困户为贷款对象的小额信贷活动,支持城市贫困者走就业创业之路。

  五、强化公共服务保障,增进强县富民的民生福祉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持续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力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迈上新台阶。

  (一)构建全龄化的优质均等教育体系。

  1.推进义务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增设幼托机构,提高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比例,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完善中小学及配套设施,加快两类学校(小规模、寄宿制学校)建设进度,推进信息化建设,科学规划中小学校布局,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保障适龄儿童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缩小城乡学校差距,推动教育公平和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发展。推动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学生学业水平质量走在全省前列,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县。

  2.稳步推动高中教育改革。整合高中教育资源,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稳步推进普通高中集团化办学工作,鼓励多样化高中办学,引导各高中与若干所公办或民办学校组成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体制灵活、优势互补的教育集团,进一步提升高中办学质量,促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与完成水平达到省定指标。

  (二)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1.健全公共卫生防控及应急管理体系。加快补齐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短板,推进县疾控中心迁建项目建设,提升公共卫生监测能力,完善医疗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增设医院感控、平战结合公共设施。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共享,稳步提升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与防控能力。推动医防融合,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

  2.构建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积极推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省内知名医院与兰考县级医院高标准组建医联体,帮扶提升兰考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推进中心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提档升级,提升县级医疗水平,形成立足兰考、辐射豫东和鲁西南地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城乡医疗基础设施,完善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健全科室设置,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提高县域整体医疗服务质量。逐步实现中医药服务与各街道社区居民10分钟医疗机构服务全覆盖。

  3.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推进分级诊疗,形成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新格局。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力争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支持社会办医,鼓励社会办医向高端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推广远程诊疗,由政府主导,依托政务大数据中心资源,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健康大数据中心,强化重点人群的精准识别、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精准管理和精准服务。

  (三)完善“老有所养”的养老服务体系。

  1.持续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县级建成城区中心敬老院、智慧养老服务中心;乡级依托敬老院或其他服务用房建成养老服务中心;村级围绕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养老服务点。加快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城镇养老服务功能布局全域化,乡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

  2.探索实施多元化养老模式。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重点发展社区养老和农村普惠养老服务,探索敬老院社会化运营模式。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养老平台。加快发展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推动医养深度融合,构建城镇社区养老服务圈。

  (四)建立“住有所居”的住房保障体系。

  1.持续推进重点人群保障性住房供应。加大对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支持力度,制定科学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目标和政策措施,落实年度建设计划。支持通过社会化收储、发放货币补贴或直接收购等方式筹集保障性住房,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力度,着力解决新就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人群等新市民住房困难问题。

  2.加快推动社区环境品质提升。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积极开展智慧物业小区创建试点工作,提升物业智能化管理水平。开展兰考县物业提升专项行动,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物业管理工作重心下移与物业管理市场化,推动物业服务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

  3.持续推进农村居住水平提升。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在足额享受国家补助政策的基础上,鼓励自愿提高标准,满足最基本生产生活需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拆违治乱、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清洁能源六大专项行动,做好农村环境基础工作。

  (五)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和救助网络。

  1.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急难救助为辅助,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梯度救助体系。落实应保尽保要求,完善低保、特困和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优化城乡低保审批流程,完善城乡低保审批权限下放制度。建立城乡低保标准、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稳步提高补助水平。健全特困人员分类帮扶及供养机制,持续推进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推进兰考县失能人员托养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规范化运营,逐步实现全县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健全专项、临时和急难社会救助机制,对遭遇突发事件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对不符合低保或特困供养条件的低收入家庭,根据实际需要给予相应的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社会救助或实施其他必要救助措施。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落实社会保险有关政策,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险”。完善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险待遇调整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确保各项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断优化社会保障经办模式,加强业务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建立由管理标准、服务标准、业务规程、内控制度等组成的社会保险经办标准体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规划实施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资源要素和制度供给,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保障。强化省、开封市对兰考指导,加强政策衔接和工作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做好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和保障工作,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打造兰考营商服务品牌,围绕破解企业投资障碍、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提升亲商护商服务水平、规范监督执法行为四大方面,打造营商服务品牌。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全程网办。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加强水电、交通、市政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依法维护市场秩序。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政企沟通机制,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环境。

  (三)强化政策支持。省、市级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将适合兰考的有关产业发展、创业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探索示范任务优先赋予兰考,在用地指标、项目安排、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推动兰考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龙头企业和延链补链强链的重大产业项目,加速郑开兰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兰考要密切与国家、省、市的沟通对接,抢抓政策机遇,落实各项试点任务和战略举措,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推动兰考县“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

行动方案


目  录


  一、产业强县提升专项

  (一)主导产业提升行动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行动

  (三)特色产业提升行动

  (四)龙头园区提升行动

  二、产业要素提升专项

  (一)创新驱动提升行动

  (二)数字牵引提升行动

  (三)服务融合提升行动

  三、就业增收提升专项

  (一)人力素质提升行动

  (二)就业扩容提升行动

  (三)居民增收提升行动

  四、民生富民提升专项

  (一)全龄化教育保障行动

  (二)全民卫生健康行动

  (三)养老服务保障行动

  (四)城乡居民安居行动

  (五)全民社会保障网行动

  以4大专项15项行动48项工程为抓手,力争到2025年,兰考强县富民工作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全县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提升显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0亿元以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产业层次和创新驱动水平迈上新台阶,县域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居民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以上;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公共服务日趋均衡,居民生活品质迈上新台阶。

  一、产业强县提升专项

  (一)主导产业提升行动。

  1.做强现代家居产业集群。推动延链补链,重点推进恒林智能家居产业园、兰考品牌家居奥特莱斯广场、出口家居产业园、家居配套大市场、艺格木门二期、金纬仑智能家居、万华禾香、兰考五金装饰市场、IHOME功能沙发生产项目、南彰名门木秀家居产业园区、东坝头恒大配套产业园、闫楼梧桐家居配套产业园、红庙家具配套产业园区三期等项目建设。建设恒大家居创新平台—家居检测中心,建设研究开发实验室、金融服务中心、展览展示中心、科技服务平台。

  2.提升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建设兰考县光大科技产业园,推动中电建兰考生物质天然气、城镇废弃物分类收集转运分拣、杭萧钢构二期、兰考县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实施。推动工业固体废物、餐厨废弃物、农业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危废收集处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支持和发展1—2个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培育和引进2—3个装配式建筑构件、部品龙头企业,加快兰考县绿色建材园建设,创建省级、国家级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示范县。力争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体系基本完备,实现“无废城市”建设目标。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行动。

  1.壮大智能终端制造产业。推动智能终端及关键零部件、智能硬件设备及电子新材料、人工智能企业孵化。推动兰考杰克缝纫机智能制造、洛尔克电梯、军铠防护、分子态生物科技、飞龙机械汽车起重机整车资质等项目实施。推动5G手机精密机构件、玻璃制品等高端智能化玻璃机构件制造等项目落地。加快柯马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建设。

  2.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持续推进兰考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工作,稳步建立以风电、分布式光伏、地热、生物质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供应体系。加快中电建兰考仪封生物质制气、集中式风力发电、分布式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天然气、储能站建设、分散式风力发电等项目落地。到2025年,新增发电装机80万千瓦以上,新增可再生能源供暖1000万平方米,新增生物天然气项目年产气规模达到6000万立方米。

  3.建设“绿氢”示范项目。利用风电、光伏过剩产能开展氢气制备、储备。

  (三)特色产业提升行动。

  1.突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推动建设国家级生物育种创新中心试验基地、超级小麦种质资源库和省农业科学院兰考分院。建设优质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红薯、蔬菜、林果等农业生产基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到2025年,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5亿公斤以上,建设提升高标准农田84万亩。推动“新三宝”扩量提质,到2025年,蜜瓜、红薯、花生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万亩、12万亩、25万亩。全面推进“三个一”工程(黄河滩内种植10万亩优质饲草、黄河滩外养殖10万头优质奶牛、投建一个中型规模乳制品厂),推进兰考县绿色循环生态养殖项目、正大3000万只肉鸡全产业链项目、禾丰肉鸭产业化二期项目、首农城投万头奶牛牧场、花花牛蒙牛万头奶牛牧场、首农第三万头奶牛牧场、肉牛肉羊屠宰加工、仪封熟食加工产业园、谷营乳制品加工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加快河南联兴牧业现代化智慧化生态有机奶业及主题观光基地项目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县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肉鸡年屠宰加工达到3000万只,肉鸭年屠宰达到5000万只,羊年出栏量达到100万只,奶牛存栏达到10万头,粮食加工企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油脂制品企业营业收入达到6亿元,乳制品企业加工能力满足全县30万吨鲜奶加工需求,果蔬制品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亿元。

  2.全力拓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强研学旅行品牌建设和推广,建立品牌营销机制。推动景区创建,到2025年,建设国家A级旅游景区6处、2处以上A级乡村旅游景区,推动建设2家以上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省级休闲观光园区,3个旅游特色乡镇,5—1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打造焦裕禄精神研学、治黄水利水工研学、黄河生态休闲、乡村振兴研学等旅游精品线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重点建设游客集散中心和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改造城市会客厅与游客集散中心。建设数字化文旅平台,打造数字展览馆、数字化景区。加快黄河湾风景文化区、堌阳民族乐器产业园、铜瓦厢古镇、梦里张庄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落地。

  3.深入拓展民族乐器产业。加快民族乐器特色园区二期工程建设,打造展示展销中心,以中国民族乐器博览中心为基础建设兰考民族乐器博物馆,争取入选河南省中原文化传承工程。

  (四)龙头园区提升行动。

  1.开发区提质增效。制定发布首位产业指导目录,制定产业链图谱。完成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形成开发区规划“一张图”。制定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理方案,完成开发区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任务;制定开发区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利用工作方案,分类推进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利用;建立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依托高铁站商务片区、天明三创园等载体,研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规范奖励措施,筹建企业总部港,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培育总部经济和数字经济。完成“管委会+公司”管理体系改革、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

  2.商务中心区优化提升。推进商务中心区扩区增容。建设富士康科技产业园、光大产业园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园区。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拓展研发设计、数字金融、科技服务等功能。引进数字龙头企业,打造云端综合性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一批商业综合体,培育1—2栋税收超千万以上商务楼宇。

  3.特别合作区规划建设。划定特别合作区范围,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一期土地储备、出让工作。出台“飞地招商”工作方案,明确分成机制、确认办法、组织领导等内容。组建园区服务组,推动与上海、昆山等先进地区及郑州飞地协作机制商讨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产业要素提升专项

  (一)创新驱动提升行动。

  1.建设创新平台。建立与郑开科创走廊以及郑洛新区域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态化合作机制,打造兰考创新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大兰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力度,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科技协同创新高地。推动检验检测、认证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新建一批省级以上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积极推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工商学院等高等院校与兰考政府、社会力量合作,加快实施开发区产业大数据平台、兰考县创业孵化基地等项目。

  2.培育创新企业。实施创新龙头企业提升引领行动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建立服务企业创新的帮扶、补贴、辅导机制,推动现有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逐步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龙头企业提质成为创新引领企业。到2025年,扶持10家创新龙头企业做优做强,县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家以上。制定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简化行政审批程序,落实补助奖励等扶持政策,积极吸引科技型中小企业落户,遴选发展潜力大、成长速度快的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库进行重点扶持。

  3.建设创新成果转化载体。加快县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兰考建立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创新合作载体,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围绕主导产业,组织实施一批创新引导计划项目,建设、培育一批精准对接地方科技需求的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为推动产业发展提供科技创新、中试熟化与产业化等服务。

  (二)数字牵引提升行动。

  1.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城镇重点领域建设一批5G基站。

  2.推动数字治理。建设兰考大数据中心,重点推进兰考县数据供应链和数据中心、一体化数据应用平台、政务服务综合体、数据中台、数智兰考、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建设县域城乡数字化管理平台,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集体资产管理、基层治理等网络化、智能化,创建全国数字乡村示范县。

  3.推进制造业数字赋能。建设现代家居、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型工业互联网网络,构建新型协作生产体系和产能共享平台。推动企业上云和工业APP培育应用,构建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生态。积极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

  4.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开发区、特别合作区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发展生产领域共享经济。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特色农业、物流等特色化平台经济。建设智慧旅游开放平台,打造智慧旅游景区。加强生活服务场所云化改造,发展智慧门店、智慧配送、自助终端等服务。

  5.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引入线上智慧生产系统,推动种植、加工、仓储、流通全产业链数据化。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和智能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智能新装备在规模种养领域应用,先行示范推广基于北斗导航的智能植保无人机专业服务。建设小麦、玉米、花生等大田作物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推动大型龙头企业率先示范。

  (三)服务融合提升行动。

  1.创新发展现代金融。全面落实《河南省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争创全国普惠金融改革示范区。制定实施引进金融机构奖励政策。持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健全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机构及网点布局。推动设立兰考发展基金、合作性村级融资担保基金。争创乡村振兴农业保险改革试点县。建立市场化筛选和培育上市后备资源的工作机制,出台支持企业股改、挂牌、上市、融资的专项政策措施。

  2.提质发展会展服务。积极实施服务生产的专业、特色品牌展览、展销项目,重点发展现代家居、农特产品等专项展销会、展览会、博览会。依托会展服务搭建产业展示平台,助力兰考优质企业实现“走出去”。加快建设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会展中心。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依托兰考省级区域物流枢纽,建设综合物流园区、新发地冷链物流园,发展壮大兰考电商物流园,建设一批乡镇物流园区和村级物流驿站,完善“三级一体”物流服务体系。

  三、就业增收提升专项

  (一)人力素质提升行动。

  1.产教融合发展。开展重点群体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按规定落实各类补贴政策。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加快推进兰考三农学院综合检测工程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食品监测中心、公共实训中心建设,设立“3+2”对口贯通培养试点学校、小麦育种研究中心,建设河南省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支持兰考高级技工学校建设,打造健康养老、民族乐器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兰考技师学院。建设郑州工商学院兰考校区二期项目。落实实训平台奖励机制,对行业龙头企业将最新技术和设备用于校企共建实训平台的给予一定经费奖励。对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的企业,根据不同职业(工种)的培训成本,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到2025年,实现职教园区在校学生达到1万人。

  2.农业人才素质提升。建立常态化素质技能提升培训、短期技能培训机制,依托三农职业学院、高级技工学校、郑州工商学院兰考校区等平台,着力培育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到2025年,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5万人次,创业培训4500人次;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500家。

  3.大力培育引进人才。立足产业需求,编制人才需求目录清单,不定期开展招才引智活动,着重引进对产业发展有决定性、关键性作用的人才或团队。到2025年,引进本科以上学历的急需专业人才200人以上。

  4.推动优秀人才下沉乡村一线。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力度,建立吸引和支持科技人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激励更多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二)就业扩容提升行动。

  1.谋划新增就业空间。引进现代家居、智能终端关键零部件、建材、木制品加工、乐器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筹建就业培训、见习基地,推动本地劳动力就业。加快县级商务商业中心区、商业综合体和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经济业态,推动互联网龙头企业、各类开发区建设开放平台,建设一批数字产业承接能力强的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吸纳更多就业。到2025年,力争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以上,年均增长2000人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36万人以上,年均增长1.5万人以上。

  2.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围绕养老托育、乡村旅游等就业潜力大、社会急需的服务领域,开展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工作。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返乡人员等优质创业项目评选活动,按政策给予资金补助。完善培训、贷款、孵化和创业辅导“四位一体”的创业服务体系。组建创业者联盟,搭建资源共享、经验交流、产品对接平台。开展创业课堂、创业论坛、创业大赛等活动,为创业者提供智力、项目、资金支持。

  3.全力建设国家返乡创业试点县。持续推进兰考县青创互联企业孵化园、堌阳镇徐场村(民族乐器专业村)等返乡创业园及创业专业村建设,加大对县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示范村、示范项目、返乡创业之星及新型职业农民的奖励力度。设立返乡创业综合公共服务中心,组建“创业指导师志愿团”,强化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职能,加强村级就业创业协管员队伍建设。简化创业担保贷款程序,支持农民创新创业。

  4.构建全方位就业服务赋能体系。分批分类举办专场招聘会,建立供需台账,精准匹配群众就业和企业岗位需求。搭建零工市场和综合市场等实体平台、“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兰考县豫东人才市场等稳就业公共服务项目,持续举办秋冬两季大型招聘会和周五固定招聘会。为企业提供用工指导、劳动关系协调等服务。

  (三)居民增收提升行动。

  1.健全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共决机制。加大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力度,严格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推动企业和职工平等协商工资水平。完善技术工人薪酬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设立“首席技师”,可参照享受教授级待遇。引导企业按照技能等级合理确定技能人才薪酬水平,受聘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岗位的职工享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资福利待遇。落实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完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制度。

  2.实施工匠培育工程。加快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立完善高技能人才政府评选奖励制度。围绕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每年举办行业技能竞赛选拔优秀人才,对获奖人才给予奖励。组织开展“杰出工匠”评选活动,制定“杰出工匠”评选规则,对选拔出的优秀高技能人才给予政府津贴。

  3.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创建和整县提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引导合作社完善章程制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家庭农场,整县推进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到2025年,发展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500家,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达到15家以上,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达到60%以上;家庭农场发展到1000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到50家。

  4.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培育发展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5.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模式,鼓励农民以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形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参股家庭农场,实行股份合作经营。落实集体收益分配权,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鼓励发展农村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

  6.强化城镇低收入人口就业保障。以乡镇产业园、产业发展基地、扶贫车间为依托,灵活设置就业岗位,促进城镇低收入人口就近就业。加强城镇低收入居民就业救助,在小额贷款、再就业培训补贴等方面给予优惠。开展以城市低收入群体为贷款对象的小额信贷活动,支持其走就业创业之路。到2025年,低收入农户劳动力中技能劳动者比例提高至30%以上。

  四、民生富民提升专项

  (一)全龄化教育保障行动。推进基础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加快推动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比例提升,新建或改扩建幼儿园32所,到2025年,实现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加快推动中小学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建九年一贯制城区学校5所,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16所、普通高中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改造提升普通中小学校50所,新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1000套。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到2025年,实现全县学校信息化,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县。

  (二)全民卫生健康行动。

  1.重大卫生事件防控能力提升。建成公共卫生园区、医疗专科园区。完成疾控中心迁建项目,提升疾控中心二、三级医院实验室病原体检测能力;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搭建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统筹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整合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分级分类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开放普及的健康教育体系。

  2.城乡医疗水平提升。积极推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县级医院高标准组建医联体。推进公共卫生园区内眼科医院建设、中心医院创建三级医院,支持兰考县中医院创建三级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创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加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诊疗设备,谋划开发区或惠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座,建设堌阳镇卫生院。推进村卫生室产权公有化、设施标准化。到2025年,街道社区医疗服务实现城区全覆盖,乡镇卫生院建成社区医院比例达到50%、其中4所达到二级医院水平,村卫生室产权公有化比例达到100%。

  3.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依托政务大数据中心资源,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健康大数据中心,强化重点人群的精准识别、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精准管理和精准服务。

  (三)养老服务保障行动。

  1.补足康养设施。加快城区康养服务设施升级,建设城区中心敬老院、中医院养老康复中心、精神病院、老年公寓(老年养护楼二期),兰阳、桐乡、惠安3个街道办事处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乡级建成养老服务站,村级建设幸福照料中心。打造敬老院社会化运营改革示范点,争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县。到2025年,实现城镇养老服务功能布局全域化、乡级养老服务站全覆盖。

  2.优化养老模式。促进发展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提升改造老年养护楼护理型床位,2025年前完成所有养老机构医务室设置,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达到55%以上。探索实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3所。

  (四)城乡居民安居行动。

  1.保障重点人群住房需求。通过社会化收储、发放货币补贴或直接收购等方式筹集保障性住房。解决新就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人群等新市民的住房困难问题。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成29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2.加快推动社区环境品质提升。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积极开展智慧物业小区创建试点。制定《兰考县物业提升三年行动实施计划》《兰考县物业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及考核细则》,提升物业服务水平。

  3.持续推进农村居住水平提升。加强农村危房改造,落实补贴政策。开展农村拆违治乱、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清洁能源六大专项行动,做好农村环境基础工作。

  (五)全民社会保障网行动。

  1.搭建社会救助网络。落实应保尽保要求,完善低保、特困和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优化城乡低保审批流程,完善城乡低保审批权限下放制度。建立城乡低保标准、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稳步提高补助水平。健全特困人员分类帮扶及供养机制,持续推进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和兰考县失能人员托养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规范化运营。健全专项、临时和急难社会救助机制。到2025年,实现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

  2.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积极落实社会保险有关政策,完善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险待遇调整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确保各项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断优化社会保障经办模式,加强业务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建立由管理标准、服务标准、业务规程、内控制度等组成的社会保险经办标准体系。到2025年,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5万人、6.05万人。


推动兰考县“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

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


推动兰考县“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

专项规划


目  录


  一、总体思路

  二、打造创新支撑体系,促进创新发展

  (一)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三)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促进协调发展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三)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

  (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四、健全生态文明体制,促进绿色发展

  (一)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二)完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三)构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长效机制

  五、深化开放体制改革,促进开放发展

  (一)创新对外开放制度

  (二)创新对外开放平台模式

  (三)改善招商环境

  六、推进民生领域改革,促进共享发展

  (一)构建高质量富民增收服务体系

  (二)构建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

  (三)创新全域治理模式

  七、强化组织保障,全面落实改革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保障措施

  (三)凝聚改革合力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战略目标任务,认真落实县域经济“成高原”要求,把接续推进改革同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起来,把深化改革攻坚同促进制度集成结合起来,把推进改革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结合起来,把激发创新活力同凝聚奋进力量结合起来,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坚持以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做足存量文章,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实现“两个确保”中展现兰考更大作为。

  坚持高标准站位。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主动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乡村振兴国家发展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坚持“四高”发展原则。实现兰考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开放、高效能治理的有机统一。坚持系统性集成。抓好县域治理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事项,以集成改革破除发展的路径障碍。坚持目标型导向。立足兰考改革创新实践需要,深化兰考既有改革举措,借鉴先进地区的改革经验,大胆创新、真抓实干,先行先试创新性改革举措,为全省、全国提供示范。坚持政策引导、市场主导。以政府有为助推市场有效,进一步激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凝聚改革合力。

  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高效协同,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树立凝聚兰考智慧、彰显兰考特色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县域治理典范。近期推进兰考各项改革举措平稳推行,实现兰考经济社会发展显著进步,建设成为全国县域治理综合改革试验区。中期形成完善的具有兰考特色的县域改革体系,走出一条县域高质量发展之路,基本实现共同富裕。远期率先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国高水平现代化发展典范县。

  二、打造创新支撑体系,促进创新发展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以改革破除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动力,支撑和引领兰考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1.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和创新环境营造,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完善财政科研投入机制,重点投向关键性领域。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探索实施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健全奖补结合的资金支持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实行与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分类评价制度。

  2.推进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改革。创新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机制,探索实施直接考核聘用制度。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从岗位编制、住房医疗、子女就学、家属就业、项目扶持等方面给予激励保障。实行“柔性引才”制度,创新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联合攻关、项目顾问、技术咨询等方式引进急需人才。实施青年英才集聚行动,建立青年人才“引育留用”生态闭环。

  3.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合理分配机制,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推动科技成果评价社会化、市场化和规范化,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技术转化与产业化基地。实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培育计划,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技术经纪、专利服务、咨询评估、知识产权运营等服务机构,优化提升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服务功能,发展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落实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支持政策。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创新机制。编制科技规划,增强科技规划对科技任务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引领作用。完善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梯次培育机制。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打造“管委会+公司”的管理体制。发挥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2.完善产学研用联动机制。加快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推行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为抓手,形成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耦合发展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建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承担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项目,提供产业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层次、全方位的产学研用合作,积极对接创新优势区域,开展创新资源共享、科技联合攻关,实现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突破。

  3.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完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对带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团队,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建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优先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创新创业绩效评价办法,建立符合创业投资行业发展规律的考核激励机制。探索设立独立核算、免于增值保值考核、容错纠错的研发准备金制度。

  (三)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1.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按照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耦合的科研范式,推动科研组织体系由科技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提高研发机构市场化服务水平,完善资源有偿共享机制。建立覆盖创新全过程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完善财政扶持、创投优先、银行支撑、担保支持的“四位一体”科技金融运行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及创投机构参与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开展科技人才科技成果交流、技术咨询等活动。

  2.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兰考融入郑开科创走廊,共建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强化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合作,探索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科创飞地”模式。加强与省内外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争取在兰考设立重点实验室、研发机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支持有条件的载体争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打造省级科创基地,争取实现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零”突破。

  3.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健全兰考知识产权工作机制、组织保障、政策激励和社会服务体系,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加快知识产权转化、应用和产业化,提高区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实施知识产权质量提升工程,引导高校、企业单位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创新质量高、运用效益好、示范效应强的专利项目。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针对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对侵犯企业和品牌权益的行为进行打击,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知识产权维权法律服务。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促进协调发展

  深化农村土地、金融改革,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跻身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宅基地资格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愿有偿转让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价值评估体系,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生产服务、“飞地抱团”等运营模式,采取“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贷款+村干部入股+政府全额贴息+党员群众参与”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

  2.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争创省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试点县,探索就地入市、异地调整入市和新增建设用地入市,探索村集体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可连片开发区域土地依法合规整治入市。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或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后以国有土地出让形式取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建立县、乡、村三级收益共享分成机制。

  3.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和利用。指导兰考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流程,加强规范管理,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定。支持兰考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整治,鼓励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允许村集体将收回的宅基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支持兰考以出租、入股、联营等方式,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宅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经批准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农用地转用审批事项委托县政府批准。所需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实行年底核销制。建立宅基地农转用审批事项审查、审批分级负责制。

  4.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支持兰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整体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稳步有序推进撤村并居、合村并居工作,开展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综合试点,下放项目施工权限,将项目施工费用、项目利润等转化为乡村两级农民集体收入。支持县级层面投融资平台和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补充耕地指标、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所得收入,优先用于乡村振兴,其中用于项目所在村的不低于60%。

  (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1.健全社会资本向农业农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政府、农业经营主体、涉农金融机构、农业担保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农民留用地(回留地)合作开发机制,探索“工商资本+村集体留用地”合作共建发展模式。鼓励在债务风险可控前提下申请发行一般债券,用于城乡融合公益性项目,支持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争创国家普惠金融改革示范区。

  2.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过渡期前3年,继续实行脱贫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按照“大类间打通、跨类别使用”原则统筹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此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提升涉农资金使用效益。按照规定开展各级财政支农资金量化为村集体股金改革试点,集中投资各类经营主体合作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并逐步在各行政村推广。

  3.推进农业保险改革。支持兰考创建乡村振兴农业保险改革试点县,率先开展综合性农业保险试点改革,在保险服务覆盖生产环节的基础上向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链各环节拓展,实现主要农产品保险全覆盖。探索形成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支撑,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互促进,保险公司市场化运作、盈亏基本平衡的县域农业保险新格局,保障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家庭财产和人身健康。

  (三)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

  1.构建县乡村一体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年年底前完成村庄分类布局规划,用2—3年时间编制完成所有村庄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搬迁类和城郊融合类村庄除外),形成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探索规划“留白”制度,对一时选址不确定以及未来长期规划的产城乡融合发展项目用地进行规划“留白”。

  2.建立乡村建筑风貌管控机制。严格农房建设风貌管控,坚持“红白灰”城乡主色调,在城市和村庄规划设计上求突破,引导村民自建住房延续当地传统民居风貌,做到“带图报建”和“按图建房”。加强农房报建服务和过程监管,做到现场踏勘、批后放线、基槽验收、竣工验收“四到场”,严控农房建筑高度、面积、风格、色彩。

  3.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征集责任规划师,或组织相关部门组建并培训一批规划、建设行业精干力量,制定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争取实现“1个乡镇1个责任规划师”,在项目策划、规划编制、村庄设计、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工艺培训等方面实行挂点全程服务。

  (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1.建立完善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托红色旅游文化和独特的黄河文化,支持兰考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推行“公司主导、村民入股”运营模式,由市场主体对乡村旅游进行统一开发、运营、管理和推广,引导村民以土地经营权、非遗技艺等形式入股。

  2.建立高效完善的“两进两回”机制。实施科技进乡村、工商资本“上山下乡”行动。加快培育乡村振兴“设计师”“营造师”“经营师”队伍,实施青年回农村行动和乡村振兴新青年发展计划,建立返乡人才库。实施乡贤回归行动,制定激励措施,建立乡村振兴和乡贤回归投资重大项目库。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

  3.建立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运营机制。创新城乡市政设施项目一体化开发建设模式。加快建设生态型现代能源互联网,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同标同质建设。建立分级分类投入机制,将公益性设施管护及运营资金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对经济性设施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探索开展乡村基础设施综合保险改革,创新拓展乡村基础设施管护经费来源。出台相应政策保障农村道路养护资金。

  四、健全生态文明体制,促进绿色发展

  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建立跨区域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完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点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全面推进生产生活绿色化转型,建设美丽、宜居、幸福的生态兰考。

  (一)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1.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完善跨界环境污染联合治理机制,建立省际毗邻重点流域水质对口和交界水体联合保护机制,合作建立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机制。共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完善区域法治标准体系。建立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完善固定源、移动源、面源精细化排放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固体废物区域转移合作。探索建立跨区域固废危废处置补偿机制。加快建立跨界区域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统一的“三统一”制度。共建跨界区域联合执法队伍,实现执法数据共享,构建“大生态”监管体系。

  2.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探索“政府+国企+民企”的环境治理模式,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化机制,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水权交易、用能权交易制度,支持兰考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符合绿色产业和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

  3.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细化完善并及时更新兰考“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强化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并作为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推进“三线一单”在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环境风险管控中应用。

  4.构建生态环境治理考核体系。建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体系,健全生态环境目标评价考核、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生态环保责任清单。建立生态环境财政奖惩制度,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完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1.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制定实施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布局相适应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等政策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推动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制和用途管控制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建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合理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明确空间规划的刚性管控要求,建立规划刚性传导体制机制,指导各项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乡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2.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自然资源分级行使所有权的体制,实施权属与分类标准并存的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制度,开展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确权试点,探索推进“五水综改”。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工业用地出让分阶段管理制度和土地出让合同履约保证金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建立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评估机制,将资源所有者权益和生态环境损害等纳入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3.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兰考在省内开展黄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探索建立黄河横向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体系,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推行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补偿方式,鼓励采取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补偿方式。

  4.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总值核算指标体系,开展县、乡、村三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政府对公共生态产品采购试点,探索生产者对自然资源约束性有偿使用机制。探索生态守信激励机制,建立涵盖个人、企业、行政村的生态信用制度体系。探索完善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考核评价体系,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增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双向转化率指标列入年度综合考核指标体系。

  (三)构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长效机制。

  1.建立碳管理制度体系。研究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力争在省内率先实现碳达峰。构建以峰值目标为导向的经济体系和政策体系,完善新增产业与企业低碳准入制度,探索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二氧化碳排放评价制度。研究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建立低碳发展统计核算体系,创新低碳发展考核评价机制,争创全国碳中和试点。

  2.构建碳市场交易制度。健全绿色金融长效机制,构建绿色投融资机制,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创新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绿色发展基金、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模式。建立社区碳普惠金融制度,建立碳普惠金融平台与全国碳市场对接机制。探索设立绿色发展账户、碳账户和绿色责任账户。

  3.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绿色低碳能源体系,谋划建设沿黄地区绿色能源廊道,打造全省重要的新能源生产基地。深化农村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可再生能源就地转化、就地利用的分布式生产和消费体系,开展省级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构建能源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河南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兰考分中心。争创“无废城市”。

  五、深化开放体制改革,促进开放发展

  紧扣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合作,打造新发展格局区域关键节点。

  (一)创新对外开放制度。

  1.探索跨区域土地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存量土地盘活工作方案。探索建立市场化调剂和有偿使用平台,鼓励建设项目跨地区使用建设用地。探索坚持统一绩效标准和资源利用效率标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2.完善产业分工与协作机制。统筹产业布局,共同制定产业引导目录和产业地图,强化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协同建设,建立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对接机制。加快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构筑“总部在外地制造在兰考、研发在外地转化在兰考”的产业协作体系。对区域协作重点产业项目,创新实施“首席服务官2.0”制度、“一对一”全流程跟踪服务和督办机制。

  3.健全互通共享的公共服务机制。建立与外地优秀教师交流互访机制,推动共建基础教育校长及教师培训联动平台。打造“大数据+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强化区域医疗合作机制,参与区域间患者身份统一认证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区域医院号源共享机制、分级诊疗的跨市转诊机制和健康档案、检验检查报告互认共享机制。完善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合作共建等协作机制,推动建设区域医疗养老联合体。

  4.建立区域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建立独立统计核算制度,完善重大项目协调划分的政府内部考核制度。建立财政协同投入机制,尝试联合设立区域性投资基金,探索重大工程项目财政支出跨行政区结算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互利共赢的税收利益分享机制和征管协调机制,推进税收征管跨区域改革,合理划分跨行政区合作项目产生的财税收益。

  (二)创新对外开放平台模式。

  1.创新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支持兰考与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联动发展机制,加快与郑州片区、开封片区联动融合,构建创新发展的对外开放先行区。探索小额贸易创新发展模式,以“集中申报”“直通运输”监管模式推动小额贸易商品简化申报。依托陇海铁路货运站,推进兰考国际陆港建设。以发展总部经济为目标,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功能性机构。

  2.推动对外开放模式改革。探索“一区多园”“飞地经济”对外开放新模式,积极与江浙沪鲁等地区对接,筹建“企业总部港”。搭建飞地高端人才信息平台,实现外地与兰考专家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探索联建研发转化基地模式,强化企业创办研究院及研发中心政策、资金、土地保障。

  3.健全对外开放金融保障体系。支持兰考对接各级金融机构,在兰考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地区资金流动、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和部门合作监管的新模式,共建兰考对外开放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的“金融政策超市”。对开放平台内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加大企业债、公司债融资力度。

  (三)改善招商环境。

  1.健全招商机制。加快建立以市场主体为主导的招商引资体系和产业链培育发展机制。加快搭建投资项目招引的数字化平台,完善产业链管理、技术咨询、供应链优化、人才培训和金融服务等功能。健全项目落实督导激励、问责问效机制,以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实行“链长制”。优化外贸主体结构,突出从全面招商转向重点招商、由传统招商转变为资本招商改革。

  2.深化招商服务体系改革。深入推进招商服务“放管服效”改革。探索建设用地差别化供应新机制,实施重大产业招商引资项目用地预申请制度,建立土地使用权、排污权、用能权、产权、技术等要素综合交易平台。统一管理招商服务,出台重大项目服务会办制度,明确领导挂钩服务项目制,健全会商、协调机制。优化完善项目经理人制度,建立奖惩激励、末位淘汰制度,推动项目与团队挂钩、业绩与报酬挂钩改革。

  3.探索招商新模式。创新规划、设计、招商“三位一体”招商思路体系,探索委托招商、轻资产招商、资本招商、平台招商、“基金+股权+项目”招商等新模式。实施“国有平台+产业基金+企业”合作模式,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关键配套项目。

  六、推进民生领域改革,促进共享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建高质量富民增收服务、高品质公共服务和高效能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供给手段,优化服务方式,提升品质内涵,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构建高质量富民增收服务体系。

  1.完善就业培训体系。构建企业、职业院校、民办培训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再就业培训平台。开展“谁培训谁推荐”试点工作,将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推荐就业成功率与承训资格和培训经费拨付挂钩。建设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建立完善项目开发、创业孵化、跟踪扶持一条龙的创业扶持体系。

  2.增强就业吸纳能力。整合产业部门和劳动力市场信息资源,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发布和预警机制。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加大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企业减税降费力度,延长企业享受的社会保险补贴年限。加强重大规划、重大项目就业影响评估和结果运用,将带动就业情况作为审核评估规划、项目的重要指标,对规划、项目实施可能对就业产生的影响,特别是造成现有就业岗位流失、引发失业风险、劳动权益纠纷和影响就业创业环境等问题加强研判。

  3.构建创业服务体系。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设立创业孵化专项启动资金,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初创企业和创新创业创意团队给予研发投入资助。构建线上线下双创服务链。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信息共享平台、众创空间网络信息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二)构建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

  1.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兰考国际教育示范园区,鼓励以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等方式吸引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教育集团、教育机构入驻。完善“名校带弱校”的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互联网+”模式,实现小班制学校和寄宿制学校与优质学校互联网同步课堂全覆盖。依托国内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符合新型产业需要的独立学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行“县管校聘”,推动校长职级制改革。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质量,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依托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馆全覆盖。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使用改革。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完善传染病疫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

  3.深化养老服务制度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完善“一院(养老院)一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多站点(村、社区照料中心)”的养老服务格局,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发展养老(康养)产业,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完善农村养老保障补贴制度,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补贴标准。加快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广与运营,开展居家、社区和公共设施适老化建设改造,建设老年大学。

  4.深化公共文化领域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兰考博物馆、黄河文化展览馆、图书馆、体育公园等文体设施建设。开展文化惠民、文化富民行动。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编制中心城区体育空间布局专项规划,推动体育设施与城市绿道、城市慢行系统相结合,实现便民体育设施、常态化健身活动全覆盖。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促进有意愿、有缴费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以及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完善对缴费困难群体帮扶政策,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适龄参保人员应保尽保。加强失业保险参保扩面工作,重点推动中小微企业、农民工等单位和人群积极参加失业保险。实现工伤保险政策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将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制度范围。进一步畅通社会保险的申领渠道,开展扩大保险保障范围的试点。

  (三)创新全域治理模式。

  1.推行“市场+政府”治理模式。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企业服务为主体、服务对象积极参与的“三位一体”新型公共服务管理模式。引入国有企业,推动基本物业服务扩展到公共服务、服务管理和工程服务,基本涉及城镇和工业园区保洁作业、农村保洁作业、压缩式垃圾中转站(资源化处理站)作业服务,垃圾桶配备、城镇绿化养护工程、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城镇零星市政养护工程、城镇亮化养护工程,城镇老旧小区、公房及立面整治项目等服务,多方面全方位打造县域全域化服务模式。鼓励企业参与黄河滩区治理项目。

  2.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属地管理优势,进一步理顺执法体制,明晰执法权责。编制县、乡两级权责清单、执法事项清单。完善综合行政执法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实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工作制度。发挥综合执法系统作用,加强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建设综合执法指挥平台,加强与各乡镇网格化平台的衔接融合。争取上级部门的指导支持,加强区域合作,有序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

  3.打造数字政务服务新模式。围绕“数字兰考”建设,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统管”、政务数据“一网通享”。探索政府、企业、社会多方数据资源应用新模式,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建设完善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和空间地理信息库,加快构建数字技术辅助决策机制。

  4.构建多元治理体系。激发村民自发参与村级治理的活力,深化“一约四会”治理,形成多元共治格局。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民间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全面提升文明实践项目质量水平,完善文明实践运行机制,整合党政群团组织优势和社会力量,持续实施“七大行动”。设立集中审批部门,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惠企政策发布、宣传、解读、督导机制,梳理公布惠企政策清单,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实现城市治理高水平。推行“一警一堂一中心”,建设法治乡村,加强乡村普法工作,提高乡村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水平,全面加强乡村治理,提升乡村基层组织快速反应、精准落实、服务群众的能力。

  5.建设应急指挥平台。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保障体系,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机制,加快推进应急处置能力和队伍建设,建设兰考应急救援中心、应急物资储备库、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扩建重点乡镇应急中队,建设一流水平的应急指挥系统。探索“党建+应急管理”新模式,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乡级“一办一队一库一平台一街区”、村级“一站一室一队一广播三大员”机制。

  七、强化组织保障,全面落实改革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兰考要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围绕本规划加强研究、深入谋划,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落实举措和进度要求,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规划目标按期实现。

  (二)强化保障措施。健全规划落实政策协调机制,加强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政府投资、土地供应、融资配套、要素保障等政策与本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财政性资金和资源要素优先投向本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

  (三)凝聚改革合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强对本规划的宣传解读,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创新共识,充分激发社会各界和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持续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加强改革试点工作管理,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确保各项改革事业顺利推进。


推动兰考县“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

行动方案


目  录


  一、经济体制改革方面

  (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二)推进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改革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完善产学研用联动机制

  (五)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

  (六)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二、生态文明改革方面

  (一)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

  (二)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三)制定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方案

  (四)建设黄河滩区“三滩”综合治理试点区

  (五)开展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六)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三、开放发展改革方面

  (一)推进区域间联动发展

  (二)探索对外开放新平台

  (三)深化金融保障体制改革

  (四)健全招商机制

  (五)深化服务体系改革

  (六)探索招商新模式

  四、城乡发展改革方面

  (一)严格农房建设风貌管控

  (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三)推进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和盘活利用

  (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五)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

  (六)推进农业保险改革

  五、社会事业改革方面

  (一)强化就业培训

  (二)推进产业带动就业

  (三)发展创业载体

  (四)优化创业服务

  (五)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六)加强医联体、医共体建设

  (七)加快养老模式改革

  (八)深化“央企+兰考”合作治理模式

  (九)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十)推进县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二)建设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

  (三)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四)深化“放管服效”改革

  (五)推进部门机构改革

  七、党的建设改革方面

  (一)建设焦裕禄精神新时代党建高地

  (二)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三)完善干部工作激励容错机制

  一、经济体制改革方面

  (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和创新环境营造,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探索实施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健全奖补结合的资金支持机制。

  (二)推进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改革。创新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机制,围绕现代家居、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每年引进一批全日制硕士及以上学历研究生或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从岗位编制、住房医疗、子女就学、家属就业、项目扶持等方面给予激励保障。给予优秀返乡创业乡土人才和本土实用人才一定的政治激励,强化待遇保障,开展“返乡创业之星”“实用人才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加快培育乡村振兴“设计师”“营造师”“经营师”队伍,建立城乡融合发展分级分类返乡人才库并实行动态管理。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编制科技规划,增强科技规划对科技任务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积极培育科技型企业,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申报工作。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打造“管委会+公司”的管理体制。

  (四)完善产学研用联动机制。加快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实施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为抓手,形成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耦合发展新模式。支持兰考恒大、富士康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层次、全方位的产学研用合作。

  (五)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提高研发机构市场化服务水平,完善资源有偿共享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发行创新券、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创贷等金融产品。建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开展科技人才、成果交流、技术咨询等活动。

  (六)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兰考融入郑开科创走廊,共建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强化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合作,探索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科创飞地”模式。加强与中科院、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机构合作,建成省农业科学院兰考分院,打造省级科创基地,争取实现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零”突破。

  二、生态文明改革方面

  (一)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黄河兰考段以下省际毗邻区域建设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研究制定建设规划方案,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管理制度,构建生态环境标准、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管执法“三统一”制度,联合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二)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推行环境综合服务政府采购,实施委托经营、特许经营和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建立兰考县境内大气、水、土壤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项目储备库,给予第三方治理研究基金、优惠贷款、专项补贴等政策支持。开展第三方治理企业污染治理效果评估,对治污效果好的第三方企业予以褒奖,将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列入黑名单。

  (三)制定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方案。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强化督察、约谈、限批、问责等措施。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合理运用党纪处分、政务处分和组织处理等方式,对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严格追责问责,推动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

  (四)建设黄河滩区“三滩”综合治理试点区。构建滩区综合治理体系,完善黄河滩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差别化管控治理制度,探索在滩区村庄发展文旅、会展、直播电商、康养等新业态。依法流转滩区土地,发展饲草种植。实施高滩区内12个村、3万人外迁,按照滩内保护、滩外经营原则建设黄河湾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在三义寨、东坝头、谷营、堌阳四个连片乡镇打造集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研学基地。

  (五)开展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以湿地生态补偿为试点,制定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方案,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体系,开展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补偿方式试点。鼓励和支持通过设立绿色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保护补偿领域。

  (六)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做好纳入管理范围的重点排放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组织开展相关企业碳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工作,同时按要求制定排放监测计划。制定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方案,明确免费分配配额数量和有偿分配配额数量。

  三、开放发展改革方面

  (一)推进区域间联动发展。鼓励先进制造业和科技成果项目落地兰考,构筑“总部在外地制造在兰考、研发在外地转化在兰考”的产业协作体系。对重大产业项目,建立“首席服务官2.0”制度、“一对一”全流程跟踪服务和督办机制。规划建设“五个一”工程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打通区域联通断头路,开通多条区域间公交和通勤巴士线路。以郑开同城化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领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二)探索对外开放新平台。支持兰考与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联动发展机制,探索小额贸易创新发展模式,以“集中申报”“直通运输”监管模式推动小额贸易商品简化申报。支持兰考对接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探索“一区多园”“飞地经济”新模式。建设兰考青年创业试验园区,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兰考创业创新。依托陇海铁路货运站,推进兰考国际陆港建设。以发展总部经济为目标,研究制定总部企业支持政策。

  (三)深化金融保障体制改革。推动金融机构在兰考设立分支机构。省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在兰外贸企业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落实企业债、公司债融资。

  (四)健全招商机制。按照“特色引领、集群发展、产业带动、平台支撑、集约用地、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健全招商机制。加快建立以市场主体为主导的招商引资体系和产业链培育发展机制。针对现代家居、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绿色食品、研学旅行和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板块,深入推行“链长制”。

  (五)深化服务体系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效”改革。着力完善要素市场,探索建设用地差别化供应新机制,实施重大产业招商引资项目用地预申请制度,落地项目实现信息通、市场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和“互联网+”新经济平台的“七通一平”。

  (六)探索招商新模式。创新规划、设计、招商“三位一体”招商思路,探索委托招商、轻资产招商、资本招商、平台招商、“基金+股权+项目”招商等新模式。

  四、城乡发展改革方面

  (一)严格农房建设风貌管控。坚持“红白灰”城乡主色调,在城市和村庄规划设计上求突破,引导新建民宅“带图报建”和“按图建房”。加强农房报建服务和过程监管,建立现场踏勘、批后放线、基槽验收、竣工验收“四到场”和审批程序、申请条件、建房名单、审批结果“四公开”制度。构建县乡村一体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宅基地资格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愿有偿转让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价值评估体系,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生产服务、“飞地抱团”等运营模式,县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撬动银行贷款3000—4000万元,重点对未享受过集体经济扶持项目资金的村(社区)以股份经济合作社名义提供授信贷款,采取“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贷款+村干部入股+政府全额贴息+党员群众参与”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

  (三)推进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和盘活利用。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流程和程序,加强规范管理,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定。支持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整治,鼓励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允许村集体将收回的宅基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支持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宅以出租、入股、联营等方式,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经批准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农用地转用审批事项委托县政府批准。

  (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整体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稳步有序推进撤村并居、合村并居工作,开展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综合试点,下放项目施工权限,将项目施工费用、项目利润等转化为乡、村两级农民集体收入。补充耕地指标、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所得收入优先用于乡村振兴,其中用于项目所在村的不低于收入的60%。争创省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试点县,探索村集体依法将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可连片开发区域土地依法合规整治入市。

  (五)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政府、农业经营主体、涉农金融机构、农业担保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按照规定开展财政支农资金量化为村集体股金改革试点,集中投资各类经营主体合作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并逐步在各行政村推广。

  (六)推进农业保险改革。创建乡村振兴农业保险改革试点县,率先开展综合性农业保险试点。在保险服务覆盖生产环节的基础上向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链各环节拓展,实现主要农产品保险全覆盖。

  五、社会事业改革方面

  (一)强化就业培训。支持兰考三农职业学院、高级技工学校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加强合作,全面实行“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的“四单式”培训模式。探索现代学徒制培训模式,分产业、分行业、分门类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每年培训各类技能人才2万人。

  (二)推进产业带动就业。培育现代农业、智能家居、公共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网络经济等新业态,创造就业新领域,不断释放吸纳就业潜力。适应新业态的新型就业和用工方式,完善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等政策,完善各类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办法,创新公共管理和服务措施。

  (三)发展创业载体。推进综合性创业孵化平台建设,鼓励在各类园区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推进“苗圃+孵化+加速”孵化服务链条,建设创业孵化园区。发展专业性众创空间,形成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开放式综合服务载体。

  (四)优化创业服务。结合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优势,对有创业意愿的重点群体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开业指导等创业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创业项目和重点群体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和一次性创业补贴政策。进一步优化创业担保贷款借款人资质审核流程,为高校毕业生、返乡入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担保贷款提供便利。统筹推动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制度改革,使创业人员同等享有各类公共服务权益。

  (五)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不断扩大学前教育普惠资源规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做好集团化办学改革“团队式”管理帮扶工作,推广“强校+弱校、名校+新校”办学模式。加快高等教育布局调整,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兰考校区建设,共建科研创新产业平台;大力支持兰考高级技工学校办学,创建兰考技师学院,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六)加强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深化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推进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兰考中心医院对接。搭建全民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全面促进医疗资源流通共享、信息互联互通、人财物统筹管理。切实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和就医模式。组建医疗健康集团,整合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村卫生室和民营医院等,共同形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七)加快养老模式改革。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方式投资建设养老机构。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与养老机构深度融合,对设置养老机构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创新,实现服务供给与老年需求的精准对接。发展“智慧养老”,促进线上平台与线下服务共同发展,养老机构信息化覆盖率达到100%。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促进养老服务业规范化发展。完善养老服务评估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培育和发展第三方评估机构和社会组织。

  (八)深化“央企+兰考”合作治理模式。持续推进以央企为主导的物业服务走进基层,开展市容市貌辅助管理、保洁监管、五小行业监管、治安辅助管理等日常服务市场化新型社会治理。探索企业参与黄河滩区生态治理模式,鼓励企业安置黄河高滩区搬迁居民,规划搬迁的原村庄,拆旧复垦差房,特色建设优房。

  (九)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完善系统平台和“数字兰考”APP,实现线上线下治理“一张网”。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办事材料,确保95%以上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推进“一件事”“一证办”“一窗办”,实现群众办事一证通办、一窗通办。除涉密、敏感的政务服务事项外,100%实现“网上办”,90%以上实现“掌上办”“跑零次”;政务服务事项即办比例达到60%以上,承诺时限较法定时限压缩比例达到70%以上,网上申报办件比例超过50%。协同推进郑开兰在线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十)推进县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健全乡镇(街道)与县级执法部门的协作机制,强化乡镇(街道)在执法事项上的综合协调,加强对派驻执法队伍的日常管理。组建乡镇(街道)综合执法局,以乡镇政府(街道)名义开展执法工作,实现“一个区域一支队伍”。推行移动执法,加快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实现行政许可、日常监管、行政处罚信息实时流转、实时抄告、实时监控、实时留痕,做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

  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设立行政审批局,全面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乡镇(街道)统一设置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平台优服务”。抓好“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优化各审批部门办理新建项目的流程。推动政务服务终端向村级延伸,完善县、乡、村三级代办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审批流程,推进“2440”改革:开发开办企业业务流程软件,固化“企业注册开业2个工作日完成”审批模式;优化“不动产登记4个工作日办结”流程,增设“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窗口;加快各部门信息共享共用,优化“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40个工作日完成”审批流程。

  (二)建设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加快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步伐,提升县、乡、村三级阵地建设水平。培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和组织,孵化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建立文明实践基金,建成文明实践积分和志愿者礼遇反馈机制,提升志愿者专业化服务水平。建立“两中心”互联互通的融合机制,将文明实践工作融入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引导机关志愿服务和社会志愿服务向基层延伸,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进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建设。

  (三)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完善办税服务进驻职能,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分步推进办税服务事项进驻乡镇政务服务中心。逐步实行网上办理税收,全面推行新办企业涉税事项“套餐”办理。持续优化发票区域配送工作,推广移动办税应用,建立健全纳税人纳税信用动态评价体系,推进纳税信用体系建设。

  (四)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完善县、乡级政府权责清单和服务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完善政务服务体系,统一服务标准和规范。将部分审批、服务、执法等权限依法赋予乡镇,促进乡镇行政服务职能整合,建立综合治理、综合执法、公共服务、政务公开等功能集成统一平台。推进镇村便民服务中心、站点标准化建设,实现乡镇可办、村级代办、就近能办。

  (五)推进部门机构改革。统筹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和内设机构权力,进一步理顺职责关系。探索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综合设置或合署办公,推动机构职能精简整合,形成管理合力,建立具有兰考特点的党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清理限额外设置的行政机构,根除挂牌机构实体化和“事业局”现象。强化编制总量控制,严禁擅自增加编制种类、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

  七、党的建设改革方面

  (一)建设焦裕禄精神新时代党建高地。深入挖掘焦裕禄精神时代内涵,将“三股劲”融入全县各个社会阶层中、各项工作中,倡导干部群众创作具有兰考特色、兰考气概的焦裕禄精神宣传作品。强化焦裕禄精神研究成果转化,培育新时代各层级焦裕禄精神传承人、践行人。每半年开展一次“四面红旗”村(社区)评选,每年开展一次“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好干部”评选,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统筹基层党建工作力量,推动党建工作人、财、物汇聚到基层一线和重点改革领域。整合乡镇组织、宣传、统战和群团等相关职能,成立党政(党群)办公室,由乡镇党(工)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持续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决策实施重大事项,推动工作运行规范有序、民主公开。完善基层党组织支部书记进退机制,以“三破三解”为切入点,激励村(社区)党组织支部书记在基层党员群众中发挥示范效应和“领头雁”作用。

  (三)完善干部工作激励容错机制。强化正向激励,每年评选若干个“担当作为好集体”和“担当作为好干部”,并按照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认真落实容错纠错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及有关执法监督部门容错纠错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坚持以案释规、以例说法,精准落实容错纠错机制。


推动兰考县“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

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


推动兰考县“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

专项规划


目  录


  一、总体思路

  (一)基本考虑

  (二)战略导向

  二、加快区域贯通,推动协同共赢发展

  (一)联动长三角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

  (二)融入郑开同城和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

  三、加快空间贯通,统筹优化总体格局

  (一)构建强城镇美乡村的城乡总体格局

  (二)以十五分钟生活圈为导向布局城乡格局

  (三)打造宜居宜业的精致城区

  四、加快产业贯通,促进互动融合发展

  (一)融入郑开一小时经济圈

  (二)构建县域一小时经济圈

  五、加快生态贯通,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一)构建安全绿色的生态空间

  (二)建设兰考生态大花园

  (三)打造一整天文旅圈

  六、加快基础设施贯通,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打造便捷高效畅通的综合交通网络

  (二)构建多元低碳普惠的能源供给网络

  (三)完善共建共享安全的水资源保障网络

  (四)搭建畅联高效智慧的信息网络

  (五)健全集约绿色友好的资源循环体系

  (六)建设多维安全韧性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

  七、加快公共服务贯通,强化高品质生活保障

  (一)推进城乡教育体育资源优化配置

  (二)构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

  (三)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优质化均衡化

  (四)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普惠共享

  八、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项目建设

  (三)注重规划引领

  一、总体思路

  (一)基本考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明确部署。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需要长期一以贯之地不懈努力和扎实有效地全盘谋划,坚持把统筹县域全域全要素高效贯通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加快梳理和破解城乡融合发展堵点,努力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高品质人居和高效能治理的目标,走向共同富裕。

  前瞻30年,按照把兰考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的要求,以“一刻钟生活圈、一小时经济圈、一整天文旅圈”为载体,实现城乡发展全要素、全时空无缝贯通。

  精谋15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建立区域、空间、产业、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贯通的“兰考模式”,打通区域与城市、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的联系通道,推动多要素自由流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成为全国新型城乡关系的典型。

  (二)战略导向。

  1.东联西融。立足区位交通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等,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强化中心城市带动,向东联动长三角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向西融入郑开同城化发展和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精准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与人才,在服务全省、全国大局中实现自身加快发展。

  2.核圈联动。以开发区和郑开同城化东部示范区建设为核心引领,统筹谋划打造“一刻钟生活圈、一小时经济圈、一整天文旅圈”,形成保障改善民生、畅通经济循环、推动便利消费及扩大就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提高区域综合承载力和吸引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廊园协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生态廊道和生态公园建设为抓手,串珠成链、连片成景,开辟生态经济新空间,努力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统一。

  4.全域提升。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加快区域贯通,推动协同共赢发展

  重点联动长三角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融入郑开同城和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促进对外开放、生态共保、产业协同、文旅合作、服务共享、基建对接,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

  (一)联动长三角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

  1.强化与长三角城市群协作,实现共赢发展。借助双循环发展机遇,加快长三角城市群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向兰考的辐射扩散,优化两地生产力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自组织能力。把握长三角地区创建世界级城市群的溢出机遇,搭建长三角城市群招商平台,依托重大开放平台和重点示范项目,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产业链供应链。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支持现代家居、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促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2.加快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对接,实现联动发展。创新与山东半岛城市群跨区域对接合作机制,着力推进跨板块协同发展。以兰考综合物流园区、产业集聚区物流集散中心、新发地冷链物流园区和堌阳、考城等物流园区(节点)为载体,依托菏兰高铁、日兰高速等综合运输通道直连山东半岛城市群,全面加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物流业对接协作,建立区域物流联动机制,打造联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现代物流关键节点与集散地。积极发展集智能交通、智能枢纽、多式联运于一体的区域物流体系,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物流网进行对接,实现互联互通。

图1兰考东联西融示意图

  (二)融入郑开同城和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

  1.精准对接郑开同城,实现共融发展。聚集优势资源,引导兰考在郑开同城化进程中实现错位发展,不断扩大产业、科创、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覆盖面。承接郑州产业外溢,利用“飞地经济”“园区共建”“总部—生产基地”等发展模式在郑州、开封主城区和兰考间形成“升级版”产业带,助推产业发展;建设郑开科创走廊兰考功能区,积极融入郑开科创走廊,与郑州、开封错位和联动发展;将郑开大道、郑开城际铁路延伸至兰考,构建郑开同城化一小时通勤圈,满足同城化区域内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需求;以集团化、企业化运作模式统筹推进郑州、开封、兰考建立公共服务机构协作联动机制,助推兰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图2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示意图

  2.务实推动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实现协同发展。把兰考生态文明建设贯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全过程,融入黄河流域生态廊道、千公顷湿地公园群、万亩滩区等跨区域规划,统筹推进生态修复、资源保护、污染治理。探索区域产业合作新机制,加强与郑州、洛阳和西安等城市的合作,着力打造现代家居、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百千亿级产业集群。充分利用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各城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资源,构建区域创新平台,吸引创新人才和科研机构落户。以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为重点,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兰考模式”,全面融入以郑汴洛为引领的黄河历史文化旅游带、全国红色旅游体系和乡村振兴精品旅游线路,叫响特色文化品牌,助推文化繁荣兴盛。

  三、加快空间贯通,统筹优化总体格局

  建立全县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构建城乡一刻钟生活圈,打造城乡一体的空间格局。

  (一)构建强城镇美乡村的城乡总体格局。

  1.构建城乡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依据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和开封市国土空间规划,统筹推进兰考县和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最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缝衔接的“一张图”。完善城乡结合的规划管理体制和城乡一体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强化“一张图”实施监督管理。合理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编制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

  2.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建设县城。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要素集聚,增强城市功能,发挥城市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县城人居环境;完善十五分钟、十分钟、五分钟各级生活圈内的生活服务设施,提高生活服务设施覆盖率,全面提升县城公共设施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县城综合承载力。

  3.高质量推进特色乡镇建设。立足各乡镇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特色文化、特色功能和特色建筑,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结合乡镇特色科学规划乡镇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营造宜居宜业环境,提高集聚人口能力,实现乡镇高质量发展。

  4.稳步推进村庄分类布局。综合考虑村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风俗习惯等,准确把握村庄特征和发展需要,在充分征求县、乡镇政府及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和整治改善五种类型,科学确定全县村庄分类和布局。建设用地指标向集聚提升类村庄倾斜,适当增加特色保护类村庄建设用地规模,按照精明减量方式合理确定整治改善类村庄建设用地,对搬迁撤并类村庄不再赋予建设用地指标和基础设施配套。

  (二)以十五分钟生活圈为导向布局城乡格局。

  1.科学布局城乡十五分钟生活圈。以城乡建成区为载体,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通过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完善服务设施,深化服务项目,建设“3+13+N”个覆盖全县的十五分钟生活圈。分级建设多样化的生活圈服务设施,县城重点建设品质提升类设施,乡镇重点建设基本保障类设施和品质提升类设施,农村重点建设基本保障类设施。力争在5年内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设一个十五分钟生活圈,农村地区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建设,最终实现十五分钟生活圈村庄(社区)的全覆盖,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化的便民服务。

图3兰考县城乡一刻钟生活圈示意图

  2.建设多样化的生活圈服务设施。统筹布局基本保障类和品质提升类服务设施。优先配齐基本保障类设施,支持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便利店、综合超市、菜市场、早餐店等进城乡社区,保障生活必需。因地制宜发展品质提升类设施,鼓励建设特色餐饮、运动健身、保健养生、新式书店、教育培训、休闲娱乐、老年康护、幼儿托管等品质提升类设施,促进商文旅融合,拓展社交化、特色化功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3.圈层+放射,推动城乡网络化发展。构建“一心三圈三区”的扇形网络空间结构,提升县城作为全县核心增长极的地位,打造县城快速通勤圈、十五分钟通勤圈、半小时通勤圈的圈层体系,县城联动东坝头、谷营、红庙、仪封,形成城镇发展核心区,以堌阳、闫楼、小宋和葡萄架形成城镇发展紧密区,以考城、许河、南彰和孟寨形成城镇发展辐射区。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培育发展堌阳、谷营、考城三个重点乡镇,增强对周边乡镇与村庄的辐射带动能力。

图4兰考县城乡空间贯通示意图

  4.扩容与提质并存,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结合新增建设用地情况,预测未来30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在兰考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研究扩大城镇开发边界范围。

  (三)打造宜居宜业的精致城区。

  1.以水润城,营造城区亲水空间。持续推进引黄入城项目建设,疏浚兰阳河、清涧河等城市河道,打造以水为脉、以河为链、以湖为点的网络化水系格局。柔化处理滨水界面,做大绿化空间,增加见水、亲水界面,形成城水融合的亲水空间。

  2.以绿荫城,打造城区绿地空间。加快推进中央公园、泡桐森林公园等重要景观节点建设。提升朝阳路、陇海铁路、兰阳河城市绿化廊道品质。形成以城市绿廊为骨架,以公园、广场、绿地等为节点的网络化城市绿地系统,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

  3.以文化城,彰显城区特色空间。以裕禄大道为主轴,对街坊进行有机更新,保护街巷空间格局、街巷名称等承载历史信息的元素。保护焦裕禄陵园、毛主席视察纪念亭等文物建筑,改造文物地段环境。提升公共设施水平,建设特色商业街区、旅游景区。传承“红色兰考”建筑风格,坚持“红、白、灰”城市主色调,建设精品街区和社区。通过形态空间美化、文态传承活化、业态功能优化等措施彰显城区特色空间、塑造红色之城。

  四、加快产业贯通,促进互动融合发展

  加强与郑州、开封产业、客流、物流的链接,打造以一小时通勤圈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合作载体建设为重点,区域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发展的郑开兰一小时经济圈。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空间格局构建、城乡产业融合载体建设为重点,打造县域一小时经济圈,探索建立通勤圈、经济圈、生活圈“多圈合一”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城乡产业贯通。

  (一)融入郑开一小时经济圈。

  1.加强郑开产业链接。积极对接郑州、开封两地优质资源和先进生产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现代家居、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要产业方向,共建郑开兰产业合作载体。推动现代家居产业全链融合发展。借力郑州、开封在工业设计、智能家居、五金配件、物流配送等上下游关联产业方面优势,引进两地龙头企业在兰考设立郑开兰家居配套生产基地,实现“原料供给—木业创新研发—成品制造—集成智能转型—品牌销售—文化博览”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共建现代家居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区域家居产业向规模化、智能化、服务化、个性化发展,打造全国绿色家居产销一体化基地。建立郑开兰家居产品销售协作平台。借助郑州、开封的市场资源优势,打通“园区—市场”的销售脉络,扩大兰考品牌家居在两地的市场占比,依托中原城市群优势资源,积极对接全国龙头房企提供精装家居,提升兰考品牌家居的市场影响力。深化节能环保产业合作。依托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与郑州、开封共建节能环保产业园,承接两地传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转移,鼓励龙头企业积极与两地在环保设备、节能设备、节能材料及制剂产品研发制造等方面开展技术合作、资源共享。培育绿色建筑科技企业,引入五金加工、环保建材等行业龙头,延伸现有产业链条,培育绿色建筑科技产业,共同打造立足郑州、开封,辐射中原的深度循环产业基地、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基地。积极引入国内龙头低碳技术企业,争创碳交易试点,为郑开等区域产业提供碳中和解决方案。共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富士康兰考科技园,加快智能终端及关键零部件、智能硬件设备及电子新材料、人工智能企业孵化培育,加快创业创新平台与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抢抓东部地区芯片封测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机遇,积极引入优质集成电路企业、半导体企业,与郑州、开封共同谋划产业合作项目,争取面板企业落户兰考,与两地共同培育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和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共促郑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建设。提前布局5G产业,与郑州、开封共建5G综合智能科技示范基地。共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兰考绿色畜牧、肉制品加工等产业优势,建设郑开高标准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建立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对农产品原料养殖基地实施注册备案制度,建立区域一体化农产品展销展示平台。引入郑州、开封龙头企业,打通食品产业和医药产业产业链,发展健康营养食品、医用食品、功能性食品、保健性食品等产业,共建千亿级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级现代食品产业基地。

  2.加强通勤及物流通道建设。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打造郑开兰一小时通勤圈,畅通物流通道,促进流动经济发展。融入郑开一小时通勤圈,加快推动兰考至菏泽铁路建设,加快与郑开城际铁路、郑徐客专、郑开走廊等一体化交通接驳体系建设。加密城际客运运营班次,缩短发车间隔,持续提升公交化运营质量,提升城际客运与城市公交、轨道交通换乘效率,更好满足跨区域通勤需求,积极推动毗邻地区公交线路对接。主动联合郑州、开封推进旅客联程运输发展,加强铁路、民航、公路交通信息共享互通,建立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以及停车场、充电桩等静态交通服务综合查询、票务等信息平台,推行联网售票。畅通区域物流通道,积极申报省级物流枢纽,加快谋划与郑州无水港等关键物流枢纽连接,打造县级物流中心。建立进出口监管仓库,完善B型保税区,加强与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合作,发展口岸国际物流。与郑州、开封共建综合物流园区、物流集散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完善鲜食冷藏、食品冷链、现代家居物流等产品的联托运机制。建立“多圈合一”发展模式,探索交通站点、物流枢纽及周边土地综合开发,推动文化旅游业、健康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沿交通线布局,健全交通枢纽及重要交通线路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促进交通线和城市功能融合,打造通勤圈、经济圈、生活圈“多圈合一”发展模式。

  (二)构建县域一小时经济圈。

  1.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大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依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比较优势,积极推进主食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搭建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农业全产业链。围绕“新三宝”品种研发、种植、加工、储藏、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发力招商,形成功能完备的“新三宝”全产业链条。依托国家蜜瓜产业强镇和省级蜜瓜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蜜瓜规模生产、质量提升和品牌塑造。树立“蜜瓜+”发展理念,促进蜜瓜产业向旅游和科教延伸,建设集生态农业、现代工业、休闲旅游、科教体验为一体的绿色蜜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进红薯、花生精深加工,引导龙头企业生产红薯、花生休闲食品,开发一批市场前景好的薯制品和花生制品,提高红薯和花生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红薯和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绿色畜牧产业品牌发展。以鸡、鸭、牛、羊、饲草等绿色畜牧产业为重点,引导龙头企业扩大再生产。统筹推进饲草、养殖、屠宰、冷藏、运输各环节协同发展,创建畜牧全产业链绿色循环发展示范区;推进肉制品绿色、有机认证,建成畜禽屠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一体化的肉制品加工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创建肉制品绿色品牌;在闫楼、小宋和葡萄架创建种养一体化的绿色循环发展示范区,打造绿色畜牧循环经济样板区。推进种养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养殖基地粪污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和农用有机肥生产、污水净化再利用等工程项目,加快推进畜牧养殖与特色种植、粮食生产循环发展。全面提升规模化养殖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水平,通过中电建生物制气工程,推进畜禽粪肥集中收集和综合处理,畅通粪肥还田利用渠道,实现就地就近消纳,完善沼气发电、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在仪封、葡萄架、闫楼和小宋探索农业种养循环发展模式并在全县示范推广,打造中国循环农业样板县。

  2.构建“三区多园”的农业空间格局。以谷营、坝头为主,依托黄河沿岸生态环境优势,建设黄河精品农业区,重点发展精品水产养殖、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生态畜牧业。以红庙、仪封、三义寨等部分区域为主,依托近郊优势建设城郊特色农业区,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等高效农产品和以休闲观光、食品加工、物流配送为主的都市农业。以考城、小宋、葡萄架等东部乡镇为主,依托高标准农田优势,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区,重点发展现代化高效农业、现代化畜牧养殖业、林果业,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产业化和标准化。依托龙头企业建设多个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重点发展特色农林种植、畜牧养殖。

图5兰考县农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3.统筹城乡产业融合载体。通过产业差异化布局与集群化发展,推动开发区与乡镇园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开发区集中发展现代家居、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相关配套产业。建设三义寨、东坝头、谷营沿黄研学旅行产业发展带,堌阳、红庙、闫楼、孟寨、南彰民族乐器和木制品加工产业发展带,仪封、葡萄架、考城、许河、小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带,提升中高端产业承载力,推动上下游有效衔接。建设现代家居园区、循环经济园区、绿色建材园区、现代科技园区、冷链物流园区、汽车商贸园区,以及堌阳、南彰、谷营、东坝头、红庙、闫楼等六个乡镇产业园区。继续完善“开发区+乡镇产业园区+专业村”三级产业空间体系,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乡镇园区、专业村的配套服务能力,促进农副食品加工业向谷营、仪封乡镇产业园区集聚,激发农村产业活力。创新产业组织方式,通过“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态产品分销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等运作模式,将农户与企业、农村与城市连通起来,构建产业互补、错位发展的城乡产业融合体系。扶持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高、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富民成效显著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田园综合体。支持蔡岗、陈寨、什伍、何寨、盆窑等村打造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

  五、加快生态贯通,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筑“三廊三园”的生态建设格局,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共同体。以理水通脉、织绿成网的方式共同构建兰考生态大花园;以百里绿道骑行工程、休闲乡村联通工程、文化驿站体验工程为支撑,整合兰考文旅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兰考一整天文旅圈。

  (一)构建安全绿色的生态空间。

  1.构筑“三廊三园”的生态建设格局。推进泡桐森林公园等生态公园建设,积极谋划一批乡村小花园、小游园建设项目,实现城镇乡村绿化协同发展。加强沿黄生态廊道、北部黄河故道生态廊道、南部黄河故道生态廊道建设,实施全域生态公园建设工程,打造滩区生态公园、农业生态公园、故道生态公园,构建以生态廊道为框架、生态公园为内涵的廊园协同的生态建设格局。

图6兰考县生态建设格局示意图

  2.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柳园口湿地和饮用水源保护地纳入兰考县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内严禁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保证生态功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二)建设兰考生态大花园。

  1.理水通脉,推进城乡河流综合整治。解决黄河滩区历史沙化问题,提升沿黄生态带和黄河故道生态带绿化水平,严格引黄项目准入审批,严禁在黄河干流临岸一定范围内新建“两高一资”项目,实现建设工程规范化、黄河水利用高效化。联合黄河流域其他地区,共同加强河流环境综合整治,实现黄河流域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兰考干渠等河道湖泊的整治力度,不断改善兰考水生态环境,构建水生态网络,实现河流互联互通。扎实开展河湖综合执法专项活动,提升水环境质量,实现引排自如、活水不腐。

  2.织绿成网,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共同体。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实施田间周边、河流两侧、坑塘周边、普通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两侧等线性生态要素绿化美化提升,实现城乡绿化协同发展。加强国有林场、城郊国储林、黄河大堤防护林、焦林防沙林、兰阳河公园、环城廊道等绿地的有效衔接,合理利用林下空间,促进林下经济发展。以环城廊道为中心环线,国省县级公路、高速公路等为放射线,建设多条森林绿道,构建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以高标准农田项目为依托,路河沟渠廊道绿化为骨架,补齐林网空档,建设功能完备的农田防护林网络,多样化打造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花木种植基地、田园综合体、田园艺术景观、生态循环农业等特色田园样板,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实现兰考生态田园美。

  3.塑形成园,建设全域公园化美丽乡村。以乡村公园化为导向,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样板,加强村庄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加强村内道路、污水管网、亮化绿化、强弱电、广场游园、坑塘、美丽庭院、外立面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做美乡村人居环境。纵深打造示范带节点,做精做细特色,着力充实和拓展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强化乡村生态廊道建设,实现城乡绿道联通。建立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最终实现全域公园化。

  (三)打造一整天文旅圈。

  1.百里绿道骑行工程。沿黄河下游及滩区生态廊道、黄河故道生态廊道、国省干线、县乡道路、黄河旅游风景道、旅游航道,建设由绿廊、慢行道、驿站和标识构成的骑行绿道系统。融合兰考休闲、健身、生态、文化、展示等综合功能与区域文化空间、公共空间、文化资源等,因地制宜建设交通绿道、森林绿道、滨水绿道和健身步道等不同类型绿道。针对游客骑行需要,科学设置自行车租赁点、交通换乘点、骑行休闲服务点等配套设施。通过建设遍布乡村的生态绿道,实现兰考全域及与郑州、开封等区域间线性生态要素互联互通,打造“一整天文旅圈”特色生态旅游交通系统。

图7兰考县一整天文旅圈示意图

  2.休闲乡村联通工程。发挥“红色+农业+研学+体验+工业+乡村”等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加和提升兰考休闲乡村数量和质量,加快乡村旅游化改造,构建“全域景区”发展格局。沿县城环线和岳候线、S216、孟马线、兰赵线、S312、S218、闫坝线建设产业兴旺、美丽宜居示范带;在考城、谷营、堌阳、仪封等乡镇建设田园综合体。充分发挥县城交通区位、基础设施等优势,通过兰考游客集散中心、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和旅游交通专线建设,策划建设黄河文化游、红色文化研学游等一批旅游精品线路、特色乡村,能够与郑州、开封对接的特色主题旅游线路,打造郑开兰跨区域特色文旅线路。

  3.文化驿站体验工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黄河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乡村旅游资源,建设兰考文化驿站,打造融文旅、研学、培训为一体的体验性文旅景点。依托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焦裕禄纪念园、焦裕禄干部学院、文化交流中心、焦桐广场、梦里张庄等资源,建设焦裕禄精神传承弘扬驿站。依托黄河湾风景区建设黄河安澜文化体验驿站。依托“中国扶贫交流基地”建设乡村振兴展示驿站。在依托驿站串联相关景区的同时,开发演艺体验项目。推出焦裕禄主题红色舞台剧、大型黄河实景演出、民俗文化互动体验等项目,形成具有本地特色及区域影响力的文旅演艺项目。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出以院居休闲为特色的庭院非遗或民俗文化休闲产品。通过文化驿站建设,积极对接开封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发展目标,全面融入以郑汴洛为引领的黄河历史文化旅游带、全国红色旅游体系和乡村振兴精品旅游线路。

  六、加快基础设施贯通,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全域统筹规划和布局城乡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燃气、热力、信息、环卫、污水处理和综合防灾等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向乡镇和农村倾斜,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

  (一)打造便捷高效畅通的综合交通网络。

  1.提升城区路网通达能力。通过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打通城区“断头路”“卡脖子路”,建设城市高速外环,形成“一环九横七纵”的城区骨干路网体系;按照“小街区、密路网”的理念,增加“微循环”,确保中心城区路网密度不低于8公里/平方公里;围绕解决“停车难”问题,完善城区停车场规划布局,建设智慧停车系统。依托城市大脑平台,打造车、路、信号综合协同的智慧城市交通体系,不断提升城区路网的通达性。

  2.实施县域城乡交通一体化行动。加快菏兰高铁、郑开城际铁路东延兰考建设,推动沿黄、兰原、兰沈高速公路以及兰考通用机场建设,与郑徐高铁、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兰南高速等共同构成多式联运、高速绕城、快速互通、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加快推进G240、S218、S216等国省道项目建设,谋划启动G106、S312、S214、S507等国省道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农村县乡道提档升级改造,实现各乡镇连接主城区、15分钟连接高速,形成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与县乡村道畅联的一体化交通网络。

图8兰考县综合交通规划示意图

  3.打造便捷高效的对外交通网络。持续加强兰考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连接,打通南至民权、杞县,西至开封、郑州,东至东明、曹县等快速通道。有效构建便捷快速交通圈,提升区域间互联互通水平,实现群众出行舒适便利、货物流通高效便捷。

  4.推行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保障公共交通优先路权,发展以“公交优先”为主的普惠城乡客运服务,实现村庄—乡镇、乡镇—乡镇、乡镇—县城三级公交网络的互联互通、便捷换乘,依据人口规模和区位,合理调整公交运行频次间隔。提供以定制客运为辅,以巡游出租汽车、网约出租汽车为补充的安全快捷城乡出行服务,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的城乡客运网络体系。

  5.建设全域畅联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通过建设兰考县冷链物流园区、农副产品物流园、电商物流园、城北智慧公路港、城北冷链物流中心、新发地公路港、新发地农产品仓储库及新发地冷链物流中心以及村级物流服务点等,完善县级仓储物流中心—乡镇分拨中心—村级物流服务点“三级一体”交通物流服务体系。打通货运物流肠梗阻,突破多式联运和报关通关瓶颈,构建更加快捷和低成本的物流配送体系。重点提升陇海铁路兰考站货运站点功能和地位,加速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交通物流网络对接,融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一小时物流圈。推进网络货运等“互联网+”高效运输新业态发展,培育创新能力强、运营管理规范、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高的网络货运品牌企业。

  (二)构建多元低碳普惠的能源供给网络。

  1.积极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充分利用风、光、生物质及地热能源优势,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建设“电网友好型”风电,持续推进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有序推进氢能发展,扩大地热能利用规模,提升生物质能资源化利用水平,建立可再生能源供给保障体系,确保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不低于30%。

  2.持续提升区域供电保障能力。全力推进兰考县智能电网建设,新建兰考西、广源等110千伏变电站6座,增设兰考东220千伏变电站1座;完成兰考广兴、兰考清兰、兰考南彰等风电项目送出工程及兰考景文220千伏变、兰考东220千伏变扩建工程。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强城乡增量配电网建设,改造升级行政村电网,确保高标准农田配套高压用电。

  3.切实保障城乡用气需求。进一步完善燃气设施和燃气管网。新建小宋和仪封天然气门站2座,实施县城和乡镇产业园区天然气管网配套工程,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气需求。

  4.充分保障城乡居民温暖过冬。因地制宜,实行集中供热和分散供热相结合的方式。中心城区以及有条件的镇区和村庄通过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逐步普及清洁能源集中供热或采用地热及可再生能源分散供热。其他村庄可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多元化分散供热。探索以财政补贴及转移支付等方式,降低农村居民采暖成本,充分保障城乡居民温暖过冬。

  5.加快能源利用普惠机制建设。逐步建立城乡普惠的能源利用机制,逐步消除城乡收费差异,探索实施同网同权同价标准及机制,科学合理制定居民用电、用气、用热阶梯价格。

  (三)完善共建共享安全的水资源保障网络。

  1.构建完善的地表饮用水供给保障体系。通过二坝寨引黄调蓄工程、城区第二水厂、红庙镇白楼地表水厂和水厂管网延伸工程以及兰考县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形成以黄河水为主、南水北调水为补充的优质安全地表饮用水供给保障体系。全面实施水系连通、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农村供水保障等重点项目,整体提升洪涝灾害防御、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优质水生态产品供给及水利信息应用能力。

  2.提高高质量供水设施的覆盖率。实施三义寨灌区(兰考)、北滩灌区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保证农业生产用水安全。打造兰考灌溉用水骨干通道,保障引黄灌溉用水,保证农业生产用水安全。推进引黄调蓄工程建设,增加水资源供给能力和调配能力。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湿地保护等工程建设,严格引黄项目准入审批,实现建设工程规范化、黄河水利用高效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3.补齐城乡供水短板,实现县域内全地表水供应。在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的基础上,补齐供水短板,进一步加强水厂建设,提高供水管网覆盖率,加大自备井关停力度,实施水源替代,把当前以地下水作为集中供水水源的逐步替换为地表水水源。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运行管理水平,保障供水设施稳定可靠运行。

  4.统筹县域污水综合治理,确保排放稳定达标。统筹推进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东坝头、谷营、三义寨等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全域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建设改造污水管网,实现城镇区污水全部集中处理,农村污水分级分类有效处理,确保排放稳定达标。同步建设和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封堵水污染源头。积极利用城市中水,确保城市中水利用率不低于35%。

  (四)搭建畅联高效智慧的信息网络。加强5G、千兆光网、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IPv6、北斗应用、网络安全、超算等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区、乡镇、农村热点区域、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将通信传输杆路、移动通信基站、铁塔等信息基础设施一并纳入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实现与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支持通信塔杆资源共建共享,扩充基础数据源,整合卫生健康、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多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组建以多维数据库为基础的兰考大数据“超算中心”,形成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和智慧城管综合展示平台,构建全域数字化空间规划建设管控体系,建成新型智慧城市大脑。加快新型支付方式在农村地区普及应用,推进覆盖城乡的“乡镇公共财政服务平台+一卡通”和公共数字文化智慧云建设。实施县域城乡广播电视建设一体化行动,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智慧广电+公共服务”。

  (五)健全集约绿色友好的资源循环体系。

  1.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力度。规划建设高值化综合处置中心1座,新建、改造提升垃圾中转站60座,新建公厕60座,新增环卫驿站20座。通过高值化综合处置中心、垃圾转运站升级改造、公厕和环卫驿站、餐厨垃圾处理厂、废旧衣物及废纸再生利用中心、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污泥处理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填埋场等项目建设,不断提高环卫设施处理能力。

  2.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全面倡导绿色生活,积极推进县城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健全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强化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积极探索建设前端分类投放、中端收集转运、末端机械化智能化分拣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

  3.加强废弃物收集处理。完善“城乡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心+农村废弃物收集处置转运站”的废弃物处理体系,围绕建设“无废城市”,持续巩固国家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成果,深入开展开发区循环化改造、企业绿色化改造,持续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

  (六)建设多维安全韧性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

  1.提升监测防御洪水灾害能力。持续推进加固险工、控导和防护坝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堤防工程管理体系,提高堤防隐患探测能力,实现堤防监测全面化,保障堤防安全。提升治黄信息化水平,建设集河道工程、堤防工程、涉河项目、水政行政执法、仓库管理、水位监测、河道观测、360度全景拍照等为一体的多功能视频监控平台。到2025年,实现对靠河工程的全方位监测和管理。

  2.提升城乡消防和人防设施配套能力。优化完善城区和集镇区、重点企业各类消防站布局,打造5分钟消防救援圈。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消防水池、消防栓等消防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形成覆盖城乡、重点保障的城乡一体化消防体系。统一规划城区和重要集镇的人防工程建设,建立安全可靠、体系完备、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系统,实现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

  3.提升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动态掌握各类危险品生产、使用、贮存等企业和设施信息,定期排查人口密集以及自救能力弱的楼堂馆所等重大危险源,全面提升监测预警、预防救援、应急处置、危机管理等综合防范能力,科学制定以县政府为领导、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应急处置机制,做到响应过程无缝切换、指挥决策零延迟、事态进展实时可查可评估。

  4.提升综合应急能力。持续完善应急指挥救援系统,建立安全生产、应急保障、消防安全等多部门公共数据资源共享机制。统筹建立就地就近避难的分级分类疏散系统、安全可靠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统、救灾物资和能源储备物资供应系统,形成防空防灾一体化、平战结合、平灾结合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七、加快公共服务贯通,强化高品质生活保障

  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全生命周期,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打造城乡“一刻钟生活圈”,满足城乡居民教育、就医、养老、文化、休闲等日常生活需要,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推进城乡教育体育资源优化配置。

  1.优化优质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教育设施布局,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县域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按照小学向镇区集中、中学向县城集中的布局要求,推动小规模学校撤并改建,加快乡镇小学寄宿制建设;进一步增加县城中学学位数量,满足全县中学生在城区的就学需求。到2025年,完成三义寨第三初中、谷营镇爪营初中、红庙镇第二初中等薄弱初中的进城搬迁。

  2.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全省样板。加快推进幼儿园合理布局,撤并小规模教学点,对撤并的农村小学进行学前教育改造,各乡镇新建、改扩建2—3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继续加强公共财政对公办幼儿园的投入。加大公共财政对民办普惠性幼儿园的扶持力度,促进民办幼儿园健康优质规范发展。到2025年,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

  3.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共同体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中小学教育共同体,依托共同体平台,结合学校发展规划,通过同步课堂、网络研修和资源共享等结对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推进学校内涵建设,促进共同体学校在文化、管理理念和机制等方面创新融合。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深度融合,加强“空中课堂”建设,引导优质资源向农村地区覆盖,支持县一高、县二高建设教育共同体示范,一体化发展,推动兰考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4.稳步推进集团化办学。按照“示范引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工作思路,采取“名校+薄弱校”“名校+乡村校”等形式,开展集团化办学改革,选派强校、名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增强薄弱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5.实施高等教育强县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职教园区,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兰考三农职业学院高标准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丰富多样的与经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建成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大力支持县高级技工学校办学,创建兰考技师学院;加快推进郑州工商学院兰考校区建设和发展。

  6.持续推进城乡健身设施建设。加大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推动体育场馆建设,建成县、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中心),建设小型运动场地或塑胶跑道,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分时段向社会开放,形成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实现“两场三馆”和城镇健身设施全覆盖、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创建全国足球振兴示范县。

  (二)构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

  1.以医共体建设统筹城乡医疗资源。深化兰考县医疗健康集团建设,构建医共体一体化管理体系,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深度融合。增强医疗集团牵头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供给效率,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能。统筹成员单位错位发展,研究制定适合兰考实际的“疾病地图”,推动医共体模式下的分级诊疗、现代医院、队伍建设、公共卫生等制度更加成熟。创建至少一家三级医院,打造立足兰考、辐射豫东和鲁西南地区的区域医疗中心。

  2.加强城乡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全力推进中心医院、基层公共卫生设施、公共卫生园区、疾控中心等工程建设。加快完成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建设。加快建设基层社区医院,完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健全科室设置,提高县域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建立以社区医院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诊所、医务室、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3.完善医防融合服务体系。继续丰富签约服务内涵,调整家庭医生签约绩效评价体系,启用家庭医生签约管理平台。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由以往的“重公卫”向“医防并重”转变,推动医共体牵头医院专科医生下沉签约服务团队,形成医生签约分级诊疗模式,完善医防融合服务体系。

  4.加强公共托育服务发展。完善教育、卫生、社区管理部门和托育机构共同参与的,优质、便利、普惠的公共托育服务。支持现有幼儿园开展托育服务,增设托育班,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支持事业单位、公办机构、社会力量开设托育服务机构,发展家庭育儿共享平台、家庭托育点等托育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对接兰考三农职业学院等院校培养学前教育人才,鼓励兰考高级技工学校开设托育专业,为托育事业培养后备人才。

  5.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医学急需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培养医学领域领军人才。培养培训名医、业务骨干、基层优秀人才及乡村医生,推行乡村医生县聘乡管村用。加强乡村全科助理执业医师培训考试工作,通过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和转岗培训,招录培养全科医生。科学配置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确保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5%,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70%。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确保每万名常住人口配置1—1.5名卫生监督员,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总人数的80%,补充卫生监督执法人员。

  6.实现“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建设区域互联网医院,深化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网上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网上续方、检验检查预约、图文咨询、视频问诊、健康随访等全流程连续性整合型服务。依托政务大数据中心资源,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健康大数据中心,实现医疗健康数据互联互通。全面推进居民电子健康卡、互联网医院发展,实现“电子就医”“舒心就医”。

  7.全面推进健康兰考建设。实施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等15个具体行动,形成完备的“大健康”工作统一领导机制。启动健康城市、健康村镇等创建活动。持续提升国家级卫生乡镇和省级卫生乡镇的数量比重。到2025年,确保健康村镇建设完成50%以上,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的城乡居民人数占比93%以上,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8.增强重大卫生事件防控能力。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快补齐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推进县疾控中心建设,补齐乡村卫生防疫短板,提升公共卫生监测能力,完善医疗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增设医院感控、平战结合公共设施。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

  (三)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优质化均衡化。

  1.推动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满足多元需求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完善“一院(养老院)一中心(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多站点(村、社区照料中心)”的城乡养老服务格局。实现养老服务设施覆盖全部社区,逐步推进居住小区和行政村养老服务点建设。

  2.创新发展多元化养老模式。加快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推进医养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特色门诊,为入住老年人提供紧急医学救援、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等服务。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养老平台,打造全省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试点,构建“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推动敬老院社会化运营改革,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加快发展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接续性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科室设置,着力增强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到2025年,完成全县所有养老机构医务室设置。

  (四)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促进各类医疗保障互补衔接,提高重特大疾病和多元医疗需求保障水平。完善和规范居民大病保险、职工大额医疗保险,全面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进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落实应保尽保总体目标,提高城乡低保及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费标准。到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5万人、6.05万人。

  2.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完善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保障体系,发挥政策优势,打造更多“枫桥式”服务中心(站)。探索“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模式,构建综合管理平台,以信息化推进退役军人工作管理现代化。创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区,设立退役军人困难帮扶基金。持续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优抚、帮扶解困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努力开创退役军人事业新局面。

  3.加强城乡社会服务设施兜底建设。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兜底工作,织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建立城乡低保标准、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持续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提高托底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打造特困人员分类供养“兰考模式”,切实提高特困供养对象生活质量。持续推进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强化残疾人康复服务,力争实现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应救尽救;做好残疾人就业兜底保障工作;推进兰考县失能人员托养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规范化运营,实现有集中供养意愿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全部集中供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改革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统一城乡居民赔偿标准。

  (五)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普惠共享。

  1.加快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全域、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以大型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为引擎,带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增加县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数量,建设档案馆、美术艺术馆、博物馆、科技馆,改造人民文化馆、综合文化站、图书馆等。突破行政区域限制,结合服务半径和服务人群,统筹城乡之间的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高标准贯彻到全部乡镇(街道),建设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工人文化宫、行政村文化大院,完成公共文化设施的网格化分布。

  2.以数字化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文化共享、数字图书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三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探索公共数字文化城乡一体化服务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搭建“书香兰考”APP平台,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丰富线上读书活动。通过“网上虚拟展厅”建设,丰富美术艺术馆展陈方式。搭建“文化兰考云”平台,提供数字文化资源的“一站式”搜寻和服务,实现公共文化资源普惠共享。

  3.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建设。制定乡村文化保护发展规划,加强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村落等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建设,开展黄河文化、农耕文化遗址遗迹线索普查,加强黄河沿线乡村文化研究,打造一批集乡土建筑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乡村博物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乡村活动,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施“铸魂工程”,加强焦裕禄精神宣传教育,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方便参与的文化演出活动,弘扬新时代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引领社会风尚,提升农村居民文化自觉与主体意识。培育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成立文化合作社。搭建乡村双创平台,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继续推进“核心价值观进农家”“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科学知识进农家”“文明风尚进农家”“法律法规进农家”等五大行动,把好的理念、作风、习惯转化为农民群众自身的需求。结合村民生产生活实际,推动各行政村修订完善通俗易懂、群众认可、易于执行的村规民约。继续推广“走心的大众文化”活动,持续开展省团送戏和扶持演出、“春满中原”等系列文化活动。

  八、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城乡融合发展各个环节,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和跟踪督导。兰考县要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各部门要围绕人口、土地、财政、金融和产权等任务形成政策合力,根据职责分工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规划目标按期实现。

  (二)强化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谋划实施一批城乡贯通重大示范项目。强化项目建设过程监管,抓实抓好具体项目推进。加强协调服务,加快推进各类项目实施、投产达效。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过程的调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注重规划引领。坚持规划先行,统筹衔接县域总体规划、乡镇国土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片区控规、专项规划及各类建设项目规划管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城乡规划管理模式,实现城乡规划管理全覆盖。


推动兰考县“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

行动方案


目  录


  一、实施区域贯通行动

  (一)长三角和山东半岛城市群联动工程

  (二)郑开同城和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融通工程

  二、实施城乡空间贯通行动

  (一)城乡一体格局构建工程

  (二)十五分钟生活圈打造工程

  (三)城乡生活品质提升工程

  三、实施产业贯通行动

  (一)一小时经济圈打造工程

  (二)产业合作载体建设工程

  (三)郑开物流通道畅通工程

  (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五)城乡产业融合载体培育工程

  四、实施生态贯通行动

  (一)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二)生态公园提升工程

  (三)河流综合整治工程

  (四)一整天文旅圈打造工程

  五、实施基础设施贯通行动

  (一)综合交通一体化工程

  (二)清洁能源建设一体化工程

  (三)给水排水建设一体化工程

  (四)信息通信网络建设一体化工程

  (五)资源循环体系建设工程

  (六)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工程

  六、实施公共服务贯通行动

  (一)教育提升工程

  (二)全民健康工程

  (三)养老提质工程

  (四)社会保障工程

  (五)文化普惠工程

  一、实施区域贯通行动

  (一)长三角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联动工程。加快吸引长三角城市群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向兰考辐射扩散。搭建长三角城市群招商平台,建立共同招商引资协同机制,推动成立联合招商工作协调小组,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长三角地区城市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支持开展现代家居、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促进兰考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以兰考县物流园区一体化建设项目为载体,依托菏兰高铁、日兰高速等综合运输通道直连山东半岛城市群,建立区域物流联动机制,打造联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现代物流新节点。积极发展集智能交通、智能枢纽、多式联运于一体的区域物流体系,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物流网进行对接,实现互联互通。

  (二)郑开同城和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融通工程。承接郑州产业外溢,以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主要产业方向,建设郑开兰产业合作载体。推动郑开兰快速通道、S312东延兰考以及沿黄、兰原和兰沈工程建设,加快兰考通用机场建设,打造都市圈节点枢纽。建设郑开科创走廊兰考功能区,探索大学“飞地产业园区”和郑开兰联合孵化器建设等。建设沿黄生态廊道,联动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和黄河流域常态化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借助郑州、洛阳、西安优势,聚焦现代家居、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区域优势产业,建立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以郑开科创走廊兰考功能区为载体,联动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创新带,吸引创新人才和科研机构落户兰考。以黄河湾风景区、焦裕禄纪念园为重点,对接二里头遗址、秦始皇陵、龙门石窟等众多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黄河区域文化旅游带。

  长三角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联动、郑开同城和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融通工程:兰考县物流园区一体化建设,郑开快速通道,郑开城际铁路东延兰考,通用机场,沿黄高速,兰原高速,兰沈高速。

  二、实施城乡空间贯通行动

  (一)城乡一体格局构建工程。开展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报批工作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一张图”建设,建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同步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开展各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结合城市更新、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和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逐步修编和调整各类专项规划。结合城市各片区和节点发展情况,分类分级,开展重要片区、城市节点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做好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以村庄分类与布局为基础,分类有序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建设县城,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县城人居环境,完善县城十五分钟生活圈。各乡镇挖掘各自特色,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便捷的乡镇十五分钟生活圈。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和整治改善五种基本类型对村庄进行明确分类和布局。根据村庄分类和布局,优化要素配置。

  (二)十五分钟生活圈打造工程。建设“3+13+N”个覆盖全县的十五分钟生活圈。分级建设多样化的生活圈服务设施,县城重点建设品质提升类设施,乡镇重点建设基本保障类设施和品质提升类设施,农村重点建设基本保障类设施。力争在5年内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设一个十五分钟生活圈,农村地区结合实际情况建设,最终实现十五分钟生活圈村(社区)全覆盖,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化的便民服务。构建“一心三圈三区”的空间结构,形成“圈层+放射”的扇形空间布局,推动城乡网络化、扁平化发展。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培育发展堌阳、谷营、考城三个重点乡镇。在兰考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研究扩大城镇开发边界范围。

  (三)城乡生活品质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引黄入城项目建设,疏浚兰阳河、清涧河等城市河道,打造以水为脉、以河为链、以湖为点的网络化水系格局。柔化处理滨水界面,做大绿化空间,增加见水、亲水界面,形成城水融合的亲水空间。精心规划设计中央公园、泡桐森林公园、陇海铁路景观绿地等重要节点。传承“红色兰考”建筑风格,坚持“红、白、灰”城市主色调,建设精品街区和社区。

  城乡一体格局构建工程:兰考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各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县域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全域旅游项目工程,全域生态修复项目,矿产资源专项规划编制,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编制,县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专项规划编制。

  十五分钟生活圈打造工程:南彰镇、许河乡、葡萄架乡、兰阳街道、考城镇、谷营镇、惠安街道、红庙镇、三义寨乡、闫楼乡、孟寨乡、堌阳镇、东坝头镇十五分钟生活圈项目。

  城乡生活品质提升工程: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裕禄公园项目,人民路东延游园绿化项目,东湖颐苑东侧绿化项目,振兴路(兰阳路以南)两侧绿地建设项目,黄河路与考城路交叉口绿化项目,黄河路与商城路绿化项目。

  三、实施产业贯通行动

  (一)一小时经济圈打造工程。加快推动兰考至菏泽铁路建设,加快与郑开城际铁路、郑徐客专、郑开走廊等一体化交通接驳体系建设。加密城际客运运营班次,缩短发车间隔,持续提升公交化运营质量,提升城际客运与城市公交、轨道交通换乘效率,积极推动毗邻地区公交线路对接。联合郑州、开封推进旅客联程运输发展,加强铁路、民航、公路交通信息共享互通,建立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以及停车场、充电桩等静态交通服务综合查询、票务等信息平台,推进各交通运输方式之间联网售票。编制交通站点、物流枢纽及周边土地综合开发规划方案,推动文化旅游、健康服务、商贸物流等项目沿交通线布局,健全交通枢纽及重要交通线路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促进交通线和城市功能融合,打造通勤圈、经济圈、生活圈“多圈合一”发展模式。

  (二)产业合作载体建设工程。借力郑州、开封优质资源和先进生产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汽车制造及配套、现代家居、农产品加工为主要产业方向,共建郑开兰家居产品销售协作平台、全国绿色家居产销一体化基地、装备制造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新城、节能环保产业园、深度循环产业基地、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基地、郑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5G综合智能科技示范基地、郑开高标准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区域一体化农产品展销展示平台、国家级现代食品产业基地等产业合作载体。以共建产业合作载体为抓手,进一步拓展产业合作深度,加快兰考融入郑开一小时经济圈。

  (三)郑开物流通道畅通工程。积极申报省级物流枢纽,加快谋划与郑州无水港等关键物流枢纽连接,打造县级物流中心。持续加大郑开兰物流快速通道建设力度,尽快将郑州物流通道向东延伸至兰考。建立进出口监管仓库、完善B型保税区,加强与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合作,发展口岸国际物流。与郑州、开封共建综合物流园区、开发区物流集散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完善鲜食冷藏、食品冷链、现代家居物流等产品的联托运机制。

  (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围绕“新三宝”形成功能完备全产业链条,依托国家蜜瓜产业强镇和省级蜜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绿色蜜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进一步完善绿色畜牧产业体系,加快实施正大3000万只肉鸡全产业链、禾丰肉鸭产业化二期、“三个一”工程(黄河滩内种植10万亩优质饲草、黄河滩外养殖10万头优质奶牛、投建一个中型规模乳制品厂)等一批畜牧全产业链绿色循环发展项目,建设肉制品生产加工全产业链,创建畜牧全产业链绿色循环发展示范区和绿色畜牧循环经济样板区。推进种养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养殖基地粪污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和农用有机肥生产、污水净化再利用等工程项目,创新农业种养循环发展模式,打造中国循环农业样板县。

  (五)城乡产业融合载体培育工程。充分发挥产业发展优势,以绿色食品加工、家居产业、循环经济、研学旅游、木材加工等为重点,推进兰考县主导产业创新研发平台(中心)和兰考县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环境。围绕谷营镇产业园区提升及扩建等项目,不断增强乡镇特色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大力建设堌阳、仪封、铜瓦厢等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红庙、建业、“渔果三营”等一批田园综合体。支持蔡岗、陈寨、什伍、何寨、盆窑等旅游示范村打造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以新建黄河路等项目为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特色产业园区承载能力。

  四、实施生态贯通行动

  (一)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推动黄河下游及滩区生态廊道建设,对沿黄、高速、国省县级公路、县管河道等两侧进行绿化美化,推进生态草场、黄河湿地、小微湿地保护和修复。沿黄大堤村庄按照国家森林乡村建设标准进行重点建设,推进沿黄生态廊道慢行道、景观节点、产业等项目建设。加强城郊国储林、郊野公园、环城廊道的有效衔接,建设多条森林绿道,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构建三条生态廊道(沿黄生态廊道、北部黄河故道生态廊道、南部黄河故道生态廊道)、三个生态公园(滩区生态公园、农业生态公园、故道生态公园)的“三廊三园”生态建设格局。

  (二)生态公园提升工程。以乡村公园化为导向,到2025年,高标准打造209个美丽乡村样板。加强村庄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加强村内道路、污水管网、亮化绿化、强弱电、广场游园、坑塘、美丽庭院、外立面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以高标准农田项目为依托,路河沟渠廊道绿化为骨架,补齐林网空档,建设功能完备的农田防护林网络,打造多个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花木种植基地、田园综合体、田园艺术景观、生态循环农业等特色田园样板。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实现田间周边、河流两侧、坑塘周边、普通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两侧等线性生态要素绿化美化提升,做美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全域公园化。

  (三)河流综合整治工程。大力推进黄河水环境污染治理,对沿黄骨干河道沿线“四乱”问题进行排查整治,解决黄河滩区历史沙化问题,严格引黄项目准入审批,严禁在黄河干流临岸一定范围内新建“两高一资”项目,实现建设工程规范化、黄河水利用高效化。提升沿线生态廊道,建设生态保护屏障,挖掘黄河治理文化,打造集生态保护与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工程。开展县域河道湖泊综合治理工作,对中心城区河道清淤和护坡修复等进行综合整治,对四明河、兰考干渠、黄蔡河、魏东干渠、北沙河、张新沟、贺李河等10条县管河道进行综合治理,修建慢行系统,实现环境优化和美化。

  (四)一整天文旅圈打造工程。依托高速兰考服务区改造提升项目、乡村旅游道路改造提升项目,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交通系统,实现兰考全域及与郑州、开封等区域间线性生态要素互联互通。建设一批特色文化驿站,开发一批主题演艺体验项目。通过兰考游客集散中心、智慧旅游平台、旅游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区旅游集散服务功能。围绕堌阳音乐主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A级旅游厕所、引导标识、旅游商品开发基地等项目建设,串联全县旅游景区、特色乡村,打造郑开兰一整天文旅圈。

  五、实施基础设施贯通行动

  (一)综合交通一体化工程。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构建“一环九横七纵”的骨干路网体系和“小街区、密路网”的街区路网体系,完善城区停车场规划布局,建设智慧停车系统,打造车、路、信号综合协同的智慧城市交通体系,不断提升城区路网的通达性。实施县域城乡交通一体化行动,持续推进与周边区域高铁、城际铁路、高速、国省道等的交通连接,打造便捷高效的对外交通,显著提升区域间互联互通水平。通过保障公共交通优先路权,发展以“公交优先”为主的普惠城乡客运服务,推行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完善县级仓储物流中心—乡镇分拨中心—村级物流服务点“三级一体”交通物流服务体系。

  (二)清洁能源建设一体化工程。充分利用风、光、生物质及地热能源优势,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积极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全力推进兰考县智能电网、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增量配电网建设,改造升级行政村电网,持续提升区域供电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燃气设施和燃气管网,切实保障城乡用气需求。因地制宜,坚持集中供热和分散供热相结合,研究财政优惠政策,降低农村居民采暖成本,保障城乡居民温暖过冬。加快能源利用普惠机制建设,探索实施同网同权同价标准及机制,科学合理制定居民用电、用水、用气、用热等阶梯价格。

  (三)给水排水建设一体化工程。通过二坝寨引黄调蓄工程、南水北调引水延伸工程、兰考县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形成以黄河水为主、南水北调水为补充的地表饮用水供给保障体系。打造兰考灌溉用水骨干通道,保障引黄灌溉用水,保证农业生产用水安全。推进引黄调蓄工程建设,实施串联坑塘调蓄工程,增加水资源供给能力和调配能力。补齐供水短板,进一步加强水厂建设,提高供水管网覆盖率,实现县域全地表水供应。统筹全域污水处理厂、黑臭水体治理等污水治理项目,形成覆盖全县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终端,建设改造污水管网,实现城镇区污水全部集中处理、农村污水分级分类有效处理,确保污水排放稳定达标。

  (四)信息通信网络建设一体化工程。加强5G、千兆光网、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IPv6、北斗应用、网络安全、超算等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区、乡镇、农村热点区域、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将通信传输杆路、移动通信基站、铁塔等信息基础设施一并纳入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实现与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支持通信塔杆资源共建共享,扩充基础数据源,整合卫生健康、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多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组建以多维数据库为基础的兰考大数据“超算中心”,形成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和智慧城管综合展示平台,构建全域数字化空间规划建设管控体系,建成新型智慧城市大脑。加快新型支付方式在农村地区普及应用,推进覆盖城乡的“乡镇公共财政服务平台+一卡通”和公共数字文化智慧云建设。实施县域城乡广播电视建设一体化行动,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夯实兰考数字化转型基础。

  (五)资源循环体系建设工程。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环卫设施处理能力。倡导绿色生活,推进县城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建设;强化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积极探索建设前端分类投放、中端收集转运、末端机械化智能化分拣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完善“城乡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心+农村废弃物收集处置转运站”处理体系,围绕建设“无废城市”,持续巩固国家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成果,深入开展开发区循环化改造、企业绿色化改造,持续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

  (六)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工程。持续推进加固险工、控导和防护坝工程建设,提升防洪能力,健全防洪体系。优化完善城区和集镇区、重点企业各类消防站布局。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消防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设覆盖城乡、重点保障的城乡一体化消防体系。统一规划建设城区和重要乡镇的人防工程,优化对各类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和设施,建立安全可靠、体系完备、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系统,实现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动态掌握可能引发城乡公共安全的各类重大危险源和危险因素,落实部门、责任到人,分级分类制定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处置预案,提升监测预警、预防救援、应急处置、危机管理等综合防范能力,全面建设安全兰考。

  六、实施公共服务贯通行动

  (一)教育提升工程。推动小规模学校撤并改建,加快乡镇寄宿制小学建设。增加县城中学学位数量,满足全县中学生在城区的就学需求。推进幼儿园合理布局,撤并小规模教学点,对撤并的农村小学进行学前教育改造,各乡镇新建、改扩建2—3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推进教育现代化,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中小学教育共同体建设工作。开展集团化办学改革。在县城周边新建、改扩建2—3所特殊教育学校。推动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县、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中心),建设兰考县综合训练馆,每乡镇新建体育中心1个、智慧化健身广场1个;创建全国足球振兴示范县。

  (二)全民健康工程。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模式下的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等制度更加成熟。推进中心医院、基层公共卫生设施、公共卫生医疗园区、疾控中心等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基层社区医院,完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健全科室设置,提高县域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分级分类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创建至少一家三级医院,打造立足兰考、辐射豫东和鲁西南地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健康大数据中心。全面推进居民电子健康卡、互联网医院发展。推进县疾控中心建设,补齐乡村卫生防疫短板,提升公共卫生监测能力,完善医疗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增设医院感控、平战结合公共设施。

  (三)养老提质工程。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一院(养老院)一中心(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多站点(村、社区照料中心)”的城乡养老服务格局。推进医养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特色门诊,为入住老年人提供紧急医学救援、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等服务。实现养老服务设施覆盖全部城市社区、居住小区和行政村。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实施老年人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工程。建设智慧养老平台,为老龄化群体提供更为多样的养老产品和服务。

  (四)社会保障工程。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促进各类医疗保障互补衔接。实现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完善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保障体系,打造更多“枫桥式”服务中心(站)。创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区,设立退役军人困难帮扶基金。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建立城乡低保标准、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提高托底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打造特困人员分类供养“兰考模式”。推进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强化残疾人康复服务,实现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应救尽救;做好残疾人就业兜底保障工作;推进兰考县失能人员托养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规范化运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推进县级未成年人保护机构设施建设。

  (五)文化普惠工程。建设档案馆、美术艺术馆、博物馆、科技馆,改造人民文化馆、综合文化站、图书馆,建成城市书房、小区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空间。搭建“书香兰考”APP平台,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建设“网上虚拟展厅”。搭建“文化兰考云”平台,提供数字文化资源“一站式”搜寻服务。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建设,开展黄河文化、农耕文化遗址遗迹线索普查,加强黄河沿线乡村文化研究,打造一批集乡土建筑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乡村博物馆。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继续推广“走心的大众文化”活动,开展省团送戏和扶持演出、“春满中原”等系列文化活动。


编辑:李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