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丨沃野青青满目新

2022年05月13日08:11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乡万庄村家庭农场示范基地,农机手在为麦田喷洒除草剂。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栀子 摄

  足迹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看到丰收在望,习近平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农业“芯片”起高峰

  □本报记者 孟向东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曾倩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是小麦增产的首要途径,属于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技术,要做好比较,选出有抗旱、抗病、高产等优异性状的小麦品种,充分利用小麦的杂交优势。”5月2日,国家杂交小麦项目(邓州)产业化基地的高标准育种试验田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杂交小麦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首席专家赵昌平说。

  据介绍,杂交小麦种业是目前唯一尚未开发的主粮作物杂交种产业,一直面临着不育系繁殖、育性恢复和制种稳定性等技术瓶颈。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种业发展问题,反复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嘱托声声在耳,作为国内唯一的杂交小麦产业化平台——国家杂交小麦项目(邓州)产业化基地首席科学家,赵昌平表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生产之基,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将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

  邓州作为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鉴定和选育、组合创制和杂交小麦种子生产最理想的区域,如何利用地域优势,通过技术手段,加快育种进程?

  赵昌平带领团队连续开展了微区、小区和中试三级制种试验,年配置杂交组合约3万个,涉及不育系500余份、恢复系600余份,目标筛选强优势、高配合力、制种产量突破400公斤的组合。通过多年多点制种试验,目前二系杂交小麦高效制种技术研发已取得新进展,南阳地区二系杂交小麦规模化制种已连续3年突破每亩350公斤,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不育系很适应南阳的气候,在这里各项指标都很稳定,有利于杂交培育出新品种。这几年,‘京麦系列’品种丰产稳产、节水抗旱、耐盐碱性突出,已在我国北部麦区、环渤海麦区和黄淮麦区北片等适宜区快速推广,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输出与示范方面取得可喜进展。”赵昌平说,只有让杂交小麦具备自己的强优势,才能实现大面积推广种植。

  当谈及目前取得的成效和下一步谋划时,赵昌平说,杂交小麦在主产麦区的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19年,杂交小麦品种JM6-3更是“走出去”,通过了乌兹别克斯坦的审定,这也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外审定的杂交小麦品种,被评价为乌兹别克斯坦20年来表现最好的品种,增产幅度达30%至50%。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努力攻克杂交小麦种业的“卡脖子”问题,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同时,全力将国家杂交小麦项目(邓州)产业化基地打造成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杂交小麦产学研一体化种业旗舰,为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赋能粮满仓

  □本报记者 孟向东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曾倩

  立夏前的一天,南阳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特大暴雨。针对南阳市小麦主产区唐河县桐寨铺镇、昝岗镇等地部分麦田积水问题,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南阳综合试验站站长李金榜第一时间带队到唐河县指导田间排水工作。

  随着天气放晴,南阳市各级农业技术人员下沉生产一线,指导农民进行小麦田间管理。李金榜介绍,“整体来说,这次降雨满足了小麦灌浆期对水分的需要,并且没有造成大面积倒伏,对生产十分有利,今年小麦丰收在望。”

  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多年来,南阳市农业科学院组建农业专家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持续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科技服务,为保障南阳区域粮食安全、促进稳产保供发挥了积极作用。

  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在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赤霉病菌种制备实验室,科研工作者王震正在进行菌种试验。

  王震告诉记者,南阳市推广种植的众多小麦品种中,大多不抗赤霉病。小麦赤霉病隐蔽性强,可防不可治,在大流行年可使小麦减产30%至60%。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坚持把科研创新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着眼关键技术的突破,目前借助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平台,培育出一批抗赤霉病品系材料,其中的宛麦1204已经通过国家初审。

  “一年来,全院上下始终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全面提升农业科研创新水平。”南阳市农业科学院院长袁璋表示,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南阳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如培育出的玉米新品种宛玉17、宛玉809,小麦新品种宛麦788、宛麦1326,水稻新品种宛粳096、宛粳68D,花生新品种宛花2号、宛花3号等,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力量。

  “把脉问诊”促丰收

  □本报记者 孟向东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曾倩 本报通讯员 王中献

  “亩穗数43.5万,穗粒数37.4粒,千粒重44.1克,预估亩产609.8公斤。”在邓州市文渠镇李洼村智慧农业示范区的麦田内,当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冀洪策报出第一次预产数据时,荣粮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飞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我们依托邓州市农技中心和植保站,有问题了及时向专家请教,专家们也经常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幸好有科技作保障,看来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刘飞说。

  邓州市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现有耕地253万亩。为了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该市12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40多名高级农艺师、200多名各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经常到田间地头进行苗情、虫情、墒情等调查,制定有针对性的管护措施。全市粮食生产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在65%以上。

  2017年,在邓州经营企业的刘飞看好农业的发展前景,流转了5000亩土地种粮食,却因不懂技术、不会管理,第一年赔了300余万元。吸取沉痛的教训之后,刘飞调整经营策略,他的管理团队主要负责市场对接和农事管理,整地、播种、收割、植保等农业生产环节交由专业的农业服务组织完成。通过集约化经营管理,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出效益。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们是‘订单种植’,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以销定产,优粮优价。”刘飞说,荣粮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虽然现在已有2.2万亩土地,但是经营起来非常轻松,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今年预计增产5%到10%。种粮越来越有信心了。”刘飞笑着表示。

  农业发展“有奔头”

  □本报记者 孟向东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曾倩 本报通讯员 左力

  每天早上,唐河县桐河乡种粮大户焦强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唐河县智慧农业管理平台,通过视频监控查看麦田的情况。

  “这里显示的是空气的温度、湿度等,不用去现场,我在屋里就能实时监控麦田的情况。”焦强说。

  据了解,“智慧农业”正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唐河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何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基础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走出一条兴县富民之路?

  “近年来,唐河县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化这一重要抓手,依靠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县已建成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50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13家、县级龙头企业12家;固定资产总值20.39亿元,年销售收入41亿元。”唐河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王志刚告诉记者,在唐河县,“辣美人”商标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系列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郭滩烧鸡”“桐河桐蛋”等唐河特色农产品驰名省内外……紧抓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机遇,唐河县在全县设立了446个村级店、46个乡级站点,发展电商平台、自营平台、微信小程序等,线上销售农产品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超3866家,全县农副产品年电商销售额3.6亿元。

  唐河县委书记贺迎表示,近年来,唐河县始终沿着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稳健前行,先后创成全国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试点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下一步,唐河县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相关新闻

  “压茬”麦田管理

  力夺小麦丰收

  □本报记者 刘晓波

  5月9日,浚县卫溪街道傅庄村一处麦田里麦穗摇曳,村党支部书记付太华正领着村民喷洒营养液。喷雾器、专业喷淋设备、无人植保机,各种设备齐上阵,300亩小麦两天就可以完成“一喷三防”。

  付太华随手薅起一个麦穗揉搓,青青麦籽已经撑起半截仁了,麦子有这样的长势不容易。

  还是这块田,去年,受持续降雨和上游泄洪影响,地块淹没长达两个月之久,部分地块最晚11月20日才播种。

  今年3月底记者曾来傅庄村采访,当时麦田的景象就令人惊喜。调整品种、加大播量、加强肥水管理,在付太华的不懈努力下,他家的晚播麦苗长势追上来了,麦苗植株蹿出一拃高,大部分麦苗都有三个大分蘖,达到了一类苗的标准。

  老付麦田的变化正是我省坚持不懈抓麦田管理、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缩影。

  去年,我省小麦播期普遍推迟,有1000万亩小麦晚播。越冬期苗情显示,全省一、二类苗比例较上年少10.9个百分点;三类苗比例较上年多11.5个百分点。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自觉扛稳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针对晚播面积大、苗情长势弱等情况,在全省组织实施“全力以赴保夏粮丰收”行动。各级政府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层层压实责任。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派出10个工作组和18个小麦专家指导组,分区分类精准指导,狠抓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

  返青期结束,我省苗情转化升级效果明显,全省一二类苗占比88.5%,与常年基本持平,三类苗较冬前1900万亩减少近1000万亩。

  小麦进入拔节孕穗期,我省一方面继续分区分类,重点抓好豫北、豫西三类苗麦田管理,因地因苗施策;另一方面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各地尤其是沙河以南麦区加密条锈病和赤霉病“两病”的调查和防治。

  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豫南麦区将小麦赤霉病作为中后期麦田管理的重中之重,坚持“见花打药、主动预防”;其他麦区“立足预防、适时用药”,降低赤霉病流行风险。我省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力量,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通过统防统治加群防群治,跟病原菌“抢”时间,“两病”未发生大规模流行。

  当前,全省小麦已全面进入灌浆期,决定小麦产量三要素的亩穗数和穗粒数已成定局,如何增粒重?日前召开的全省小麦“一喷三防”暨抗旱工作视频会议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各地立即组织“一喷三防”,实现“一喷多防、一喷多效”。

  再有不到一个月,我省小麦将走完240天的生长历程。中原大地8500万亩麦田将一片金黄,那是中原最美的颜色,也是对农民最好的回馈。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