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11月22日,对很多汉服爱好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日子,这天是“汉服出行日”,也称“汉服复兴纪念日”。“我是经典传诵人”活动也收到了一份身穿汉服录制的《劝学》诵读视频,视频中,来自洛阳市东升第二小学的李世昊和妈妈董涵瑜一起有声有色地背诵着颜真卿的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董涵瑜是一位来自洛阳的汉服爱好者,喜欢带儿子一起穿汉服录制经典诗词的诵读视频。带着儿子学习诗词之余,她也总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给穿着传统服装的古代人按下快门键,会是怎么样的一幅风景呢?
董涵瑜和儿子李世昊(2022年)
对于中国人而言,全家福有着特殊的含义,它承载着亲和,代表着团圆,浓缩着城市往日烟火气。于是在今年,她和儿子一起拍下这张穿着汉服的家庭照片。“因为疫情,家里人最近一直没聚齐,不然这张照片上就能拍下我们全家人穿着汉服的样子了,一定很好看!”董涵瑜有些遗憾地告诉记者。
文艺家庭三要素字画、毛笔、 诗词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家庭也有一千个大同小异的家风,或是重视家国责任,或是传递着善心之举、或者继承着坚毅品格、又或是沐浴着传统文化的滋养。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自古以来,这则古训被不少家族奉为家规家训,寄寓着长辈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在神都洛阳时期,不少大户人家中就挂着“耕读传家”的匾额,以激励子女。在董涵瑜家也相似,“耕”和“读”以他们的方式和理解代代相传。
董涵瑜家全家福(2015年)
“我们在伊川县的老家,中堂就挂着《弟子规》《二十四孝》的毛笔字。百善孝为先,这是我们家最看重的品质。”董涵瑜告诉记者,以文育人是他们家约定俗成的好家风,家中还挂着太爷爷辈亲笔写的字,记录了他的一生,留下了他对后代擅长读书的期许。“和我一样,我老公也是一个喜欢诗词的文艺青年,我和我老公结婚也正是因为喜欢他们家的氛围。在我公公的影响下,我老公还喜欢毛笔,而这份喜欢现在又传给了我们的儿子。”两个文艺青年的相遇,是这十年幸福生活的起点。
而“耕”在他们家意味着踏实生活。“我老公的叔叔还有弟弟、妹妹都是军人,所以我儿子多米从小就想成为一名军人。以前带他去北京旅游,开玩笑地问他长大想上北大还是清华,他都告诉我,他的梦想是国防科技大学,他说这是军人要读的学校。”而在他们家,传统诗词是讲述道理的载体,多米的爷爷在他三岁时让他背诵了《竹石》这首诗,鼓励这位想成为军人的小男子汉要学会勇敢,踏踏实实地长大。
以诗作伴 梦想是穿汉服拍全家福
董涵瑜是一个汉服爱好者,也是一个诗词爱好者,董涵瑜在读书时就被诗词中辞藻的优雅所折服,而在传统诗词的韵脚里,又包含着精炼而深刻的智慧,文艺青年的热爱从这个时候生根发芽。现在,她也想把这份热爱传递给儿子多米。
作为一个生活在洛阳并对这个十三朝古都所蕴含的浓厚文化而骄傲的青年人,她想让更多人了解汉服、了解诗词、了解洛阳。起初,她想要自己做自媒体,通过穿汉服的形式来到洛阳的各个地方,介绍洛阳,介绍在此地发生的事情,介绍在此地留下的佳作。
“妈妈,古代人都是几点起床学习呢?”“妈妈,白居易真的来过这里吗?”“妈妈,孟母为什么要带着儿子搬家呢?”而身边跟随着她的儿子就像进入了快乐星球,有无数的问题,迫切想知道答案,她便决定带着儿子一起录视频,想一个主题,写好脚本。
“今年9月开学季的时候,我告诉他古代的小朋友天不亮的时候就要起床学习,教给他颜真卿的《劝学》。”传承着以文育人的家庭传统,董涵瑜更具趣味地举古代小朋友的例子一字一句给儿子讲其中的道理,让这个也穿着汉服的好奇小孩从诗中认识一个远方的“朋友”,也让诗词的魅力通过耳濡目染传递给他。今年夏天,她带着儿子参加一场关于经典诵读的活动,《竹石》《明日歌》《偶成》……他们在“我是经典传诵人”活动中一共上传了20条视频。
“穿着汉服的时候就像穿越到了大唐盛世,好像能看到古代洛阳人在这里生活、劳作。多米现在7岁多,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在我看来,穿着汉服带着他录制诗词诵读的视频,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最好不过。”汉服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来讲,或许是复古的,或许是束之高阁的,并没有那么接地气和生活化。但对于远在千年之前的古人们来说,这是他们的日常,是他们的生活起居,而对于收藏了二十套汉服的董涵瑜来说,也是如此。
“云鬓花颜金步摇”,晶莹辉耀的步摇,优雅地摇晃颤动,其所点缀的金银玉珠发出清脆的响声,叮铃、叮铃,这是汉服中的头饰之美。“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羽衣霓裳舞”,风靡大唐的石榴裙,以华美而深受喜爱,羽纱飘飘,这是汉服中的服饰之美。作为“锦绣中华”的体现,汉服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董涵瑜喜欢着汉服和诗词文化带来的美,她告诉记者,希望全家人能够一起穿汉服拍全家福。(董蕾)
相关推荐
·我是经典传诵人|唐诗半河南 你熟悉的这些诗词“大佬”都是河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