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宣讲丨文化河之南③: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文化

2022年08月05日17:55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王怡潇 实习生 任昱炎)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缕药香穿越古今,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从宏观、系统、整体角度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河南为何被称为中医药文化之根?针灸、推拿、拔罐,这些我们常见的中医疗法有着怎样的底蕴和故事呢?大河网联合河南省委宣传部理论教育讲师团推出《文化河之南》系列微宣讲第三期——中医药文化,作为岐黄之术和华夏瑰宝,让我们一起揭开中医药文化的神秘面纱。

中医药学是怎样炼成的?

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超过六成的欧洲人在用中医药治病;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明摘得诺贝尔奖;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更是让世界加深了对中医药的认识。

古往今来,在扶危救急的历史长河里,中医中药从未缺席。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这是中药最早的起源。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用药知识。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神农尝百草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此后,夏代的酒和商代汤液的发明,助力提高了用药效果。进入西周时期,人们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黄帝内经则系统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这些文献助力中医药理论体系建立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原则,论述了内伤杂病的辨证规律,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方法体系;

汉代众多医学家所作的《神农本草经》概括论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药物配伍和药性理论,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

西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形成了经络针灸理论;

唐代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赤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的集中体现;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科学分类,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的皇皇巨著;

清代叶天士的《温热论》则提出了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领域和实践体系;

宋代医家王唯一发明铸造了“针灸铜人”,经络腧穴一目了然,为针灸学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河南为何被称为中医药文化之根?

河南是中医药学的主要发祥地,也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这里中医名家辈出,经典巨著充栋,文化遗迹遍布,被称为中医药文化之根。

春秋战国至明末,史传中有籍可考的名医,河南就有900多人。南阳人张仲景被后世尊为医圣;阳翟人褚澄阐述了中医基础理论。隋唐之际,河南医家甑权、孟诜、崔知悌、张文仲在国内享有盛誉。神医扁鹊、外科鼻祖华佗、针灸家皇甫谧、药王孙思邈等都长期在中原地区从事医药活动,著书立说。中医学教育和医政设施在中原地区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南阳医圣祠,洛阳龙门药方洞,药王庙,十三帮会馆,神农涧等名胜古迹,及开封针灸铜人都见证了中原医学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除此之外,河南还是中草药资源大省,盛产2780多种中药材。产于焦作的“四大怀药”距今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周代开始,历朝都将四大怀药列为皇封贡品。河南作为全国中药材重要集散地,历史上有禹州、百泉两大全国性中药材交易会,全国各地药商多在此建立药行驿栈。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时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相关推荐

 · 微宣讲丨文化河之南①: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仰韶文化

 · 微宣讲丨文化河之南②:中华儿女的身世之谜——夏文化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