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最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河南作为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起源地,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大河网开设融媒专栏《“源”来如此》,沉浸式解读中华文明的起源。让我们一起跟随“探源人”的讲述,从河南出发,感受华夏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河网讯 你有没有听说过“洛神”的传说?
“洛神”,存在于辞赋里、书卷间,也存在于我们的审美意趣中。在众多与“洛神”有关的艺术创作中,《洛神赋》与《洛神赋图》,可以说无出其右。
千古名篇《洛神赋》由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所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东晋画家顾恺之,以《洛神赋》为蓝本创作了传世名画《洛神赋图》。
如果说,曹植把爱情与思念寄托在文字里,那么,顾恺之则通过“迁想妙得”,把曹植如丝的柔情刻画在绢素上。
东晋时期,谢灵运曾评价曹植:“天下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也是我们熟悉的成语“才高八斗”的出处。
到底是怎样的相遇,能让这位才子陷入“疯狂的热恋”当中,甚至把能想象到的最美好词汇,毫不吝惜地加到这位“女神”身上?
“洛神”,又名宓妃,在神话传说中,她是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水两岸的美丽景色,最终融于洛水,成为洛水之神。
公元二百二十二年,魏文帝黄初三年。当曹植从京师出发,返回封地鄄城时,途经洛水,听闻古人曾说此水之神名叫宓妃,又有感于宋玉对楚王所说神女之事,于是挥笔写下《洛神赋》,讲述了他与宓妃相爱别离的故事。
文中,他极尽描绘这位佳人的神采风姿,其中的“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等,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古往今来,在这条由“洛神”守护的河流上发生了太多的故事。行走在洛河之畔,就好像是在阅读一部精彩的大书。
《易经·系辞上》中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与“洛书”,这两幅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秘图案,是河洛文化的重要标志,一直被认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
“寻根问祖,根在河洛。”千百年来,河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无论是神秘的“河图”“洛书”,还是流传的诗词歌赋,都令人心驰神往,思接千载。河洛文化,一直闪烁着璀璨耀眼的精神光芒!
策划:魏剑 李铮
统筹:李敬欣 张培君
执行:娄恒 田凯中
文案:魏蔚 刘杨 李彤
出镜:李东宝
影像/制作:贾志昊
海报:胡瀚泽
特别鸣谢:洛阳博物馆 洛阳大河荟
曹植扮演者:杨寒冰 洛神扮演者:祁钰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