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生活在双槐树遗址的人平均寿命比同时代人更长?双槐树男人不干活?双槐树人为什么把“北斗九星”搬到家中?5月7日,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发布会上,专家学者阐述了双槐树遗址在考古学上的“国字头”贡献和逸闻趣事。
现场,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对双槐树遗址的重要发掘价值进行了发布,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和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对双槐树遗址的考古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把“北斗九星”图案搬回家 成熟"天地之中"宇宙观形成
顾万发介绍说,双槐树遗址三重环壕组成的严密防御设施,在仰韶文化中晚阶段繁荣时期共存,连同融合“北斗九星”图案的重要建筑等遗迹,表明双槐树人在聚落布局中高度重视礼仪化设计思维,可能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天地之中"宇宙观。
双槐树遗址连同附近青台遗址的“北斗九星”大型遗迹及有关建筑,既是科学的天文遗迹,也明显具有特殊的人文含义。这些高等级的人文与天文遗迹融合的现象,应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典型代表。
双槐树遗址考古发现当时人类“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性思维,具有引领性的文明发展模式,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尤其是北斗九星以及诸多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袭和发扬,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主根脉有望追溯至此。
最早骨质蚕雕艺术品的出土证实5300年前古人已经会养蚕制衣
牙雕家蚕
骨质鞋形器
顾万发认为,双槐树遗址还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它是一条正在吐丝的家蚕形象,与青台遗址、汪沟村等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证实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从事养蚕缫丝。这一时期各地代表性文化的农业都较为发达,但并没有与桑蚕纺织业有关的确切发现。
彩陶钵
李伯谦点评说,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从这一角度讲,位于黄河流域中心的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聚落群,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时代最早的代表。
双槐树人善于原址加建 中国文明化社会早期宫室建筑特征可见
顾万发在现场介绍了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巨型中心居址,他认为其规模、布局结构和相关建筑的礼仪性质也都已初具中国文明化社会早期大型宫室建筑的特征。
“大型夯土基址,面积巨大,多次建设使用,表明当时人类认为‘家是有灵性的’,他们不喜欢搬家,愿意在原址的基础上加建。”
其中,第一层建筑基础面积至少是目前国内同一时期规模最大的单座建筑基础。位于第三层的面阔15开间的大型建筑则已初步具备了大型宫殿建筑的特征。
这些重大发现为探索夏商周三代大型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早期关键资料。
“瓮城雏形”造严密防御系统 黄河流域祭物探寻双槐树人“精神世界”
考古专家在发掘过程中发现,大型中心居址建筑前两道具有防御功能的围墙及两处错位分布的门道和加厚围墙的防御性设计,构成了我国古代都城颇具特色的城门防御性设施——瓮城的雏形,对于研究城市这一古代文明构成标志性要素的发展变化过程和历史,具有重大价值。
瓮城
顾万发说,墓葬区内发现的大型夯土祭坛遗迹,连同青台的祭天坛台,是目前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遗址的首次发现。不仅让我们首次看到了黄河流域古人祭坛的实物,更利于加强中原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周边区域在祭坛文化以至高层礼仪制度方面的比较研究,也利于从更高层面和更广地域探讨中国古代精神层面的多元一体化问题。
人祭坑
动物祭坑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双槐树遗址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秦王寨、伏羲台和洛阳的苏羊、土门、妯娌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从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分析,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大型城址群。
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是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
经过研究,考古学家们最终认为,双槐树遗址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表明,以其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发展模式”,崇尚中心和文化包容、重视军权、王权,重视民生,重视农桑,重视人口发展、重视发展生产力、追求社会长治久安,不过分地把创造的社会财富贡献给神灵,而是更多地投入社会再生产。
双槐树遗址全景
王巍对双槐树遗址的重要价值给予了肯定,他说,双槐树遗址以考古学的实证材料表明在5300年前后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是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被专家学者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相关推荐
·5300年前仰韶文化中晚期“河洛古国”构造如何?专家带你走进河南双槐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