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 来看这些“镇院之宝”

2022年07月25日16:13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不少市民逛博物院首先都是瞄准“镇院之宝”去的,所谓“镇院之宝”即是最能代表馆藏历史特征和考古价值的藏品,也是各大博物院互相PK的重器。整改提升后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将于7月26日正式开门纳客,准备前往逛展的网友做好攻略了吗?提前探馆的记者悄悄告诉你,兽面纹铜方鼎又名杜岭一号方鼎,原始瓷尊,镂空兽面纹铜钺,牛肋骨刻辞,亳字陶文和带有“阳楼”字迹的夕阳楼石碑,这些“镇院之宝”不容错过。


首先出场的就是兽面纹铜方鼎,又名杜岭一号方鼎,通高100厘米,口长62.5厘米,口宽61厘米,重86.4千克。立耳,口近长方形,腹部呈方斗形,壁微斜,平底,下承四柱足,中空。纹饰以兽面纹和乳钉纹为主。1974年郑州市杜岭张寨南街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迄今发现的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器。

   

原始瓷尊,敞口、折肩,肩腹饰有排列密集而规整的斜行小方格纹。胎骨坚硬致密,表面施釉。与后代的瓷器相比,虽带有不少原始色彩,但已基本具备了瓷器的特征。郑州商城“原始瓷器”的出土,将我国开始烧制瓷器的时间提前了1000多年,极大地开阔了学术研究的视野。

   

1965年,由河南新郑县(现新郑市)农民移交,开封市文物商店征集的铜钺,长33厘米,肩宽31厘米,刃宽38厘米。整体呈梯形,方内,刃和阑部平直,平肩,两肩各有近似长方形的小穿孔,作为穿绳系柄而用。器身饰镂空兽面纹,兽面左右对称,纹饰四边有11个连接点,铸造工艺精湛。

   

郑州商城牛肋骨刻辞的发现,将甲骨文的出现年代提前至二里岗时期,为探寻商文明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有利线索。据相关学者研究,其中“乇”字的发现及其释读,佐证了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即为商汤之“亳”都。

   

郑州商城出土战国时期的字陶文,为亳都的确认提供了确切的证据,对郑州二里岗文化和商城遗址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就是,夕阳楼带有“阳楼”字迹的石碑。夕阳楼闻名天下,始于诗作。唐代诗人李商隐两次进士落第,顿挫之际,登楼望远,挥笔写下《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从此,夕阳楼住进了人们的心中,成为抵达郑州之人追寻的文化地标。

2008年郑州老城城池修复工程启动时发现了一块残高86厘米、宽57厘米、厚14厘米的石碑,以双钩线刻法雕刻的“阳楼”二字,雄浑凸显。历史记载,夕阳楼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早的楼阁之一,与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滕王阁等并为天下名楼,今夕阳楼已不在,旧址在城南路顺城街商城遗址上。(莫韶华 李木李

  相关推荐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诗经》中的“雎鸠”现身河南 太行腹地发现鸟中大熊猫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博”览中原历史,感悟“大河”文化 博物院主题研学活动启动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国内最大全域全时美术展——石板岩校友作品展在中国画谷·石板岩开幕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春日画意浓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非遗汝瓷添新韵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万马奔腾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万马奔腾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非遗”村变研学地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河南文旅进军元宇宙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州桥明月一眼千年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南阳:文旅融城丽且康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融”出一片新天地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享非遗好物 感文博精彩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河南古籍走进“春天里”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商丘:悠悠古城绽芳华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一条河,流经千年岁月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黄河博物馆的“三级跳”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新中国引黄第一渠”开灌70周年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走进中原,追寻“夏”的踪迹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三座城携手奏响文化乐章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殷墟云上赏 文化活起来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黄山遗址:缘何一眼惊千年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考古遗址公园,让生活更美丽


编辑:张龙(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