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出圈”记⑥丨神奇的泥土 铺就禹州发展“新赛道”

2022年10月09日17:18

来源:大河网

        阅读提示:这十年,河南一些县市纷纷走红网络,靠着特色产业打造了属于自己的IP,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助推县域经济“成高原”。即日起,大河网策划推出《小城“出圈”记》系列报道,聚焦那些“出圈”的小城,生动反映河南发展巨变,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泥,朴实无华却孕育着万物。在禹州人眼里,泥是有生命的,从最简单的植物种植,到变化万千的泥制工艺品,都是人们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

禹州,位于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南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山地、丘陵、岗地等占近60%,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其丰富的矿产资源,瓷土、釉药、陶土等资源储量丰富,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

2021年,禹州市GDP以903.8亿元领跑许昌各区县,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禹州如何在“泥土”上做文章让支柱产业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不断破圈?

泥与火的艺术

让“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说起禹州,就不得不提神垕古镇,这里是钧瓷的故乡,镇上大多数家庭都以制作钧瓷为生。

今年59岁的晋晓瞳自12岁起便跟随父亲——钧瓷大师晋佩章学习制瓷技艺,其子晋文龙、晋文麟是第三代传人,他们祖孙三代经营的晋家钧窑就在神垕古镇。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宋代的五大名瓷之一。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钧瓷以瓶、罐、鼎等高雅艺术品呈现。“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是业内人士对钧瓷价值的评价,而高昂的价格让钧瓷很难进入更多的消费市场、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晋晓瞳(左)与晋文麟一起研究钧瓷制作

“过去老人总说,见了钧瓷面儿,江山坐一半儿,钧瓷是皇家御用的,普通老百姓是见不到的。”在晋晓瞳所接受的教育里,工匠们所做的器物是要为人服务的。为了让自己的技能为普通百姓生活提供方便,他开始尝试做茶杯茶壶等生活中常用的物件。

如今,卖钧瓷大件的生意少了,可是茶器生意是越做越好,钧瓷文化得到了延续和流传,晋晓瞳很欣慰:“作为非遗保护项目,钧瓷做得最好。因为它能被大众所接受,我们做这行的又能靠着它生活下去,所以就一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儿子晋文麟的眼中,父亲晋晓瞳更是个热爱创新、钻研技艺的好师傅。钧瓷作为收藏品流行的时候,因为售价高,晋晓瞳的很多设计会被同行模仿。“父亲说做人要给别人留出路,因此他也从不‘打假’。他把时间都用来学习和创新。在我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买了电脑自学设计软件,很多新的钧瓷样式都是他通过画图和电脑结合完成的。”晋文麟从父亲的行动中明白了要想独树一帜必须创新。

晋家钧窑

今年31岁的晋文麟在祖父和父亲的带领下,经常会把青年人的新想法与厚重的钧瓷文化巧妙结合。他将传统文化中的祥云图案与钧瓷结合设计制作的“祥云壶”,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赛怀仁杯金奖。除此之外,他还曾获得过第五届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赛的国家级银奖、“首届中国钧瓷传承与创新技艺大赛”国家级金奖等20余个奖项。2019年,晋文麟入选禹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说:“将传统文化与我们生活紧密结合的创新,才能够让钧瓷发展更好,走得更远。”

泥与火的艺术,在神垕古镇一代代人的努力下,从“瓶”到“壶”,从“看”到“用”,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禹州的瓷土、釉药、陶土等资源储量丰富,这为钧瓷生产提供了优越条件。目前,禹州市共有钧陶瓷企业323家,规上企业84家,其中工业类59家,服务业类25家。2021年销售收入136亿元,工业增加值46.1亿元,税收8700万元,占禹州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5%。

晋晓瞳设计制作的钧瓷

近些年,钧瓷作为国礼频频出现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上合峰会、APEC峰会、世博会、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以及国家领导人出访等重大外交活动中,部分珍品被联合国总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收藏,钧瓷已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泥与水的碰撞

滤污水为清泉变污泥为资源

焊花飞溅、机器轰鸣……在禹州市大张过滤设备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戴上安全帽,去车间“溜达”一圈已经成为赵聚山的习惯。“每天再忙都必须到车间里转一转,与工人们聊几句,看看订单进度,设备是否运行正常。听见厂子里机器的响声,这感觉很安心。”赵聚山是大张过滤设备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也是土生土长的禹州人。2008年,做了17年“沪漂”的他,决定把企业开到家乡。

国内首家滤板自动加工线

泥土对于大张过滤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工作“伙伴”。“滤污水为清泉,变污泥为资源。”赵聚山对企业这句宣传语特别满意,因为很形象。他说,压滤机广泛应用于矿业领域,对于矿业行业的绿色发展出了大力。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保护了生态环境。截至目前,大张过滤共取得专利80余项,建设有多个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并依托对外院所合作平台,引进创新人才团队,尤其是新研发的柔性隔膜滤板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大张过滤数字展厅

说起为什么从上海回到禹州,赵聚山认为还是心里的家乡情怀。“禹州这里资源丰富,政策条件也非常好。公司建成后,还解决了附近几个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他们放下锄头、拿起扳手,从田间地头走进了企业。目前,公司员工平均工资达到5000元,帮助附近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致富,大大提高了大家的生活幸福指数。”赵聚山眼里满是自豪,这个产值7个亿的企业不仅给村民带来实惠,产品更是遍布全国各地,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依托禹州的区位优势和自身产品的良好质量与信誉,大张过滤公司从一个小工厂迅速成长壮大为全国第二、河南第一的压滤机生产企业。“坚持科技创新、人才强企战略,实现产品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培育大张工匠。我们要从‘制造’迈向‘智造’!”对于未来的发展,赵聚山信心满满地说。

泥土中孕育出的生命

每一味中药都有自己的故事

从压滤机里分离出的泥饼既可以作为钧瓷的原料,也可以作为植物的肥料。在禹州市朱阁镇的农田里,大片的金银花正接受着这些肥料的滋养。

“大姐,恁又来啦。恁看俺这二花是不是长哩可以。”在朱阁镇附近的中草药种植基地里,农户韩大姐热情地挽上了朱改莲的胳膊,而她口中的“二花”就是金银花。

朱改莲(右)为农户指导中医药种植知识

中药材种植一直是禹州市农业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我们这里种出来的金银花短而粗、绒毛长、品质更好。禹州金银花道地药材已取得国家原产地域地理标志保护,这一株大概能收一斤多金银花。”朱改莲是禹州市朱氏药业中药加工炮制的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如今她从父亲朱清山手中接过了青山药业。除了在工厂研究中医药加工,她最喜欢到种植基地与农户们聊中医药的长势,指导农户科学种植。

在青山药业的“禹州传统中药炮制技艺传习所”里摆放着很多中草药标本,这里还是禹州市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味中药都有自己的故事,不同的药物因为炮制方法不同药效也不同。就像这个槟榔,一定要切薄,还不能损坏它内部完整的花纹。”谈起中药材加工,朱改莲如数家珍,“咱们禹州药刀与别的地方不一样,是全国‘三把药刀’之首。”

青山药业定期组织岗位大练兵和技能比拼

“我们厂里主攻药材加工的技能型人才有将近20个,现在各家药企都在不停创新,我们也是一样。”正如朱改莲所说,好中药需用心炮制,人才也是。她规定青山药业每月都要对厂里的技能型人才进行考核,督促大家在中药炮制的路上一天比一天强。

禹州是全国17个规范化国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也是河南唯一的国家中药材专业市场,素有“药都”美誉。经营药材品种2000多种,年销售量8万吨、交易额近40亿元。全市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产值近9亿元,并形成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产业集群。禹州不但有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而且有流传了千年之久的中药加工炮制技艺,这些都与禹州众多“朱改莲”的努力分不开。

一直以来,禹州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河南省100多个县市中位居第一方阵。禹州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企业开办由“一日办结”提速至“3小时办结”,“一网通办”率达100%。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01万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等指标均居全省县域第一方阵。在“郑许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禹州仍是许昌市的重点“关注对象”,颍云小镇、中原云都大数据产业园等新兴产业蓄势待发,未来将推动禹州的装备制造、中医药、钧瓷进一步升级。

专家观点——

延链强链优链 充分挖掘区域特色形成发展合力

“实际上,禹州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制造业引领新兴产业崛起、以钧陶瓷发力文化产业振兴、以中医药带动特色产业聚集的产业布局。”郑州大学副教授、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导师韩良良说,禹州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找准发展定位,探索创新驱动、特色产业、绿色生态等发展路径,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注重产业融合发展,打通产业链卡点堵点,不断延链强链优链。

未来,禹州如何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韩良良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文化亲和力逐渐增强,禹州要因势利导,不断加大创新投入,依托传统文化底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壮大新兴产业,强化优势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加速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合力、靠前发力;整合地域优势资源,彰显地方品牌特色,打造中国知名、世界一流产品;加快完善引才育才用才机制,营造法治化、数字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通过激发县域发展新动能,按下禹州经济发展加速键,擘画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蓝图,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策划:李敬欣 张培君

统筹:张磊 薛小磊

文字:张磊 朱丽文

视频:王怡潇 

协助:曹亚鹏 黄成龙 韩佩洋 丁亚军

配音:王辉

海报:张舒婷

河南文明网 大河网 禹州市文明办 禹州市融媒体中心 联合出品


  相关推荐:

  · 专题丨小城“出圈”记

   · 小城“出圈”记丨这十年,河南这些地方火了

   · 小城“出圈”记①丨一个港口带火一座城 淮滨迈向通江达海新时代

   · 小城“出圈”记②丨老家河南 吃在原阳 预制菜“烹”出大梦想

   · 小城“出圈”记③丨守着一渠清水 俺们的好日子有奔头

   · 小城“出圈”记④丨农民变身制琴师 山沟里走出了“中国提琴之乡”

    · 小城“出圈”记⑤丨“小民宿”撬动“大产业” 修武激活“沉睡资源” 闯出致富新路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