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归来记者说⑧ | 让大河报的优良传统,在“疫”线再闪光

2020年04月24日08:17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战“疫”名片

  李岩是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1月29日接受单位指派,从郑州赶往武汉采访,是武汉封城之后河南省内最早抵达武汉采访的记者之一。在武汉采访58天时间里,以李岩为组长的大河报武汉“疫”线采访小组发回文图、视频、直播等各种报道过百篇,不少河南援鄂医护人员战“疫”及当地热点事件报道取得了较大影响。

  让大河报的优良传统,在“疫”线再闪光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岩

  迈进21世纪20年代,在中原大地乃至国内业界具有光荣历史、辉煌成就的大河报,走进了生命历程的第25个年头。一批又一批的大河报人,承前启后,全力以赴,不断擦亮着大河报的品牌。

  新年伊始,突然而至、肆虐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大河报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历史性的大考验,更是大河报人以笔为戈、尽职尽责、体现担当、报效单位和国家的战场。回想起来,感慨良多。

  以笔为戈,主动请缨赴一线

  作为一名在大河报热线新闻调查、文化、记者站等岗位工作了13年的老兵,1月28日0时56分,我毅然决然在部门微信群内向领导写下了请战报告:“现在邓州,与湖北襄阳毗邻。如果可以,我愿意去豫鄂界,乃至湖北、武汉探访。随时出击!”

  当时,大河报编委、城市运营中心主任李文红回复:“主动请缨,勇气可嘉!现在我们最需要的就是现场。你先待命。待请示指挥部领导后回复你。”

▲1月28日凌晨,大河报记者发出武汉请战书

  1月29日晚上,大年初五,遵报社贡振国老总的指示,我在南阳省道S231线入城疫情防控卡点、南阳火车站探访完成后,又匆匆别过家人,马不停蹄连夜赶往郑州,与同事吉小平、刘栋杰、李强四人汇合,准备奔赴武汉。

  1月30日下午,临出发之前,孟磊、王泽远、贡振国、李红军、李文红等报社领导到场,在为我们协调防护物资同时,指导采访要点及安全注意事项,给予了我们四人极大的鼓励和鞭策。

  进武汉易,出武汉难。我们没有犹豫,当晚8时,从京港澳高速公路武汉市蔡甸出口防控卡点进入武汉之后,顾不上找酒店,我们直奔建设中的火神山医院探访,并向报社发回了文图和视频素材。

  媒体竞争,用优质作品说话

  到武汉后,我们才知道,大河报是疫情暴发之后专程从河南进入武汉采访的第一家河南媒体。

  在奔波武汉58天,在报社领导的亲切关怀、指导下,以我为小组长的大河报一线采访小组团结协作,克服困难,通过大视野考量、大范围走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融媒体方式,发回了一大批有关河南多方支援武汉、河南医护人员积极投身武汉战疫,武汉疫情以及有关武汉、湖北热点事件的扎实报道。

▲带着防雾霾口罩,大河报记者在武汉市第四医院探访。

  这些报道,包括《武汉封城第15天:方舱医院紧张搭建中》《武汉封城第17天:街头慢慢热闹起来》《武汉封城第18天:城市在复苏》《武汉封城第19天:江城已“惊蛰”》《武汉封城第20天:战疫“下半场”》《武汉封城第22天:天降大雪冰雹》等真实呈现武汉战疫状态的报道。

  同时,我们通过探访家乐福超市、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火神山医院、华南水产批发市场、江汉步行街、隔离小区等场所,发回了融媒体报道《大河报武汉战疫一线报道:武汉12小时》,以及《大河报特别报道|江城“蛰伏”,何时复苏?》等综述报道。

▲大河报记者在武汉市蔡甸区一处防疫卡点采访

  在河南援鄂医护人员战“疫”方面,我们在碎片化、全媒体报道援鄂医护人员事迹同时,发出了不少综合性的专访报道。

  这些引发较大影响的报道,有针对医生的报道《直击武汉丨“炎症风暴”很可怕!专访河南省首批援鄂医疗组组长周正》《武汉一线独家专访 | 专家谈新冠肺炎治疗:正视患者的恐惧心》《武汉“疫”线专访|河南中医药大学闫东升:中医参与越早越好》《武汉“疫”线专访|河南省援鄂医生赵童:大疫,也是一场大考》《武汉“疫”线专访|河南省支援武汉医生闫登峰:战疫,需要“拧成一股绳”》,等等。

  同时,还有专访护士的报道《武汉“疫”线专访|郑医护士邵青青:以心换心,用爱战疫》《视频|“要给武汉时间!”河南“90后”护士抹泪:不敢跟孩子视频,怕忍不住》《武汉“疫”线专访|河南援鄂护士胡奔奔:我们患难与共,以后就是生死之交》,等等。

▲大河报记者在武汉青山方舱医院探访

  同时,集团重磅推出的微纪录片报道《病房纪实——武汉战“疫”的23天:没有特效药,他们就是救命稻草》,大部分视频素材也来源于大河报记者武汉一线的多日拍摄。这些对医护人员的综合性、融媒体报道,凸显了援鄂医护人员的全景式工作,充分体现了支援武汉医护人员不畏艰险、全力以赴的敬业奉献精神,曾引发央视新闻联播等方面广泛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敢为人先,最先在全国媒体中采用跟访急救车转运确诊病人的方式,真实体现河南省援鄂医疗转运队的艰险工作。

  2月15日当天,通过全程4个多小时的跟访,我们发出的报道《武汉一线跟访 | 急救车转运确诊病人:一个多小时内衣已湿透》《视频|直击雷神山病患转运过程,全程跟踪武汉街头的摆渡人》,同样引发多方广泛关注,并有不少国内媒体跟进报道。

▲大河报记者跟访急救车转运病人途中

  不仅如此,结合大河报的都市报属性,我们还通过实地调查,发回了一大批拨乱反正、关注度高、反响良好的舆论监督报道。

  比如,我们关注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科研进展,发出了《亚洲唯一的武汉P4病毒实验室指望不上?回应:已有多项斩获》《武汉病毒所毕业生是新冠肺炎零号病人?回应:未曾感染》等报道;比如,我们关注了“孝感一家人在家打麻将被疫情防控人员打砸”一事,发出了《大河调查|一家人在家打麻将,遭孝感疫情防控人员打砸?》《视频|湖北一家人家中打麻将被砸桌子扇耳光,受害人曝更多细节》《后续|一家几口家中打麻将被打砸:乡长两次登门道歉》等报道;比如,我们关注“发热的确诊病人黄女士离汉进京”一事,发出了《湖北监狱管理局回应离汉进京黄女士一事:网传信息“比较到位”》《进京黄姓女子是湖北刑释人员黄登英?狱方反问记者为何“纠缠”》《“黄女士”事件背后:有刑满释放人员由警车持出入证送离武汉》《视频|探访刑释女子黄某离汉之路:防控密不透风,黄某如何驾车通关成谜》《要出新政策?!“黄女士事件”后,大河报记者现场直击武汉出城管控》《“黄女士”事件追踪|离汉进京的黄女士,买京城豪宅,并非难事》《“黄女士事件”后续|失职渎职导致的严重事件!国家部委联合调查组调查结果公布》等报道;比如,我们关注了“神医”李跃华事件,发回了《大河调查|自称“治愈陈厅长新冠肺炎”的李跃华,是神医,还是骗子?》《大河调查之追踪|“神医”李跃华“铁杆代言人”是策划公司老板》等报道。

  不完全统计显示,这些有竞争力的新闻报道通过大河客户端、豫视频、大河报微博、大河报微信,以及大河报头条、抖音、快手等旗下全平台分发后,最高的单篇评论超3.7万条,点赞超1.7万次,阅读量超百万,总点击量超过5000万。

  死都不怕,大河报人怕什么?!

  我们出发之前,报社办公室只有不到300个防雾霾口罩,没有酒精、没有消毒液、没有护目镜,更没有防护服、头套、鞋套,但我们4人没有退缩,掂上这半箱口罩就上了车。

  在武汉采访前期,也就是这些仅有的防雾霾口罩,让我们跑遍了武汉的很多热点区域,发回了大量报道。

  说心里话,在武汉期间,面对未知的新冠肺炎病毒,目睹满大街的防控卡点,目睹处处身穿重防护装备的工作人员,我们心里是有忐忑的,是有揪心的,但并没有被恐惧吓倒。

▲大河报记者跟访急救车转运病人前留念

  在集团领导、报社领导的关心关照下,在热心友人、志愿者的支持帮助之下,我们的防护物资问题,陆续得到了解决,让我们在武汉备受感动,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力量和信心。

  因为不是随医疗队记者,我们曾一度没地方吃饭、没地方住宿,但得知我们是逆行至武汉采访的新闻记者,武汉当地的不少便利店、饭店、宾馆都给予了照顾,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多温暖。

▲大河报记者深夜采访结束,在武汉火车站广场吃盒饭。

  当然,顶着巨大压力、克服巨大困难坚守在武汉的医护人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建人员群体,也让我们有了挺下去的坚强意念。

  不少朋友打电话提醒注意安全,我心里一直默念,从业16年来,自己已经是死过几回的人了,没啥可怕的!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又算得了什么?!

  在大河报13年,恪守大河报人的光荣传统,我先后去过青海黄河源、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等无人区,以及天津港大爆炸、深圳光明新区大滑坡等事故现场长时间探访,从未被艰难、危险和死亡吓倒。

▲大河报记者在武汉市火神山医院现场直播

  上溯10年、20年,大河报创刊25年来,一批批大河报血性儿女,闯过多少艰难险阻?他们精进勇猛、敢为人先,怕过什么?死都不怕,还怕发展进程中的困难吗?在大河报的品格天平上,正如林则徐所说“苟利国家生以死,岂因福祸趋避之”,大河报人对个人得与失、荣与辱、生与死,一直都有着忘我的取舍和站位,铸就着大河报的铮铮铁骨。

  不忘初心,擦亮大河报品牌

  在鄂期间,不能忘记,这场历史罕见的严重疫情,给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带来的巨大创伤;不能忘记,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舍小家顾大家”的“疫”线冲锋;不能忘记,集团领导、报社领导及同仁的关心、关怀,以及勉励……虽然一度人困马乏、心力交瘁,但这些在脑海中不断翻映的触痛和温暖,激发了我们不竭的力量。

  在我心里,“不怕苦,不怕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一直是大河报人的优良传统。我也深知,每一个大河报人都是一颗革命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应该往哪里冲。尤其是在传统媒体生存遭遇严峻挑战的当下,这些优良传统不但不能丢,更应该充分继承、发扬。

  因为,大河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成就我们一切荣耀的基石,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不怕牺牲,勠力拼搏,用敬业奉献的精神,用富有感染力、传播力的优秀作品,在新的时代,为大河报、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擦亮品牌。

  大河报,曾经是报业集团创新发展的尖兵连、先锋队,如今仍然应该是。一批又一批大河报人沉淀了25个年头的大河报精神,我们应该发扬;大河报人的初心,我们更应该铭记。

  相关推荐

  ·武汉归来记者说① | 逆行武汉,无怨无悔

  ·武汉归来记者说② | 我在武汉的58天

  ·武汉归来记者说③ | 到战“疫”一线现场 触摸新闻现场的真情实感

  ·武汉归来记者说④ | 用摄影见证战“疫”瞬间

  ·武汉归来记者说⑤|90后用爱心与坚守,宣示河南人的担当

  ·武汉归来记者说⑥|在武汉的58天

  ·武汉归来记者说⑦ | 与“英雄”并肩,记录时代壮举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