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亲历记丨乡音寄乡愁 温暖移民群众

2022年05月12日22:04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吃水不忘挖井人。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在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专题调研南水北调并召开座谈会一周年来临之际,河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联合河南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发挥人民政协文史资料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推出特别策划《南水北调亲历记》,从规划建设、移民征迁、文物考古、水质保护等多个方面,记录河南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作出的努力,讲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背后的动人故事,进一步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贡献力量。

大河网讯(河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杨)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南阳淅川县数十万移民为了库区建设和水质保护背井离乡,舍小家为大家。乡愁何处寄?

“2009年至2012年三年多时间,我们组建了‘情系移民’巡回慰问演出团,每逢春节前夕,走进新乡、郑州、漯河、许昌、平顶山、南阳等地移民新村慰问演出,让16万余淅川移民观看家乡大戏,倾听家乡声音,感受故乡亲情。”时任淅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本贵回忆道。

   

资料图片 张琳/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巡回演出活动期间,移民乡亲对故乡的眷恋,对家乡亲人的盛情,常感动得我泪流满面,不能自已。”张本贵说,在新乡市原阳县狮子岗村演出时,移民李栓子用架子车拉着卧病在床的老母亲,赶到现场观看演出;姚湾村支部书记姚根怀奔波30余公里,亲自到中牟县城迎接慰问团。看完演出后,他眼含热泪说:“听着熟悉的乡音乡语,眼前又出现了咱淅川那熟悉的山村小路、那美丽的丹江、鹳河,那绿油油的林子,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啊!”

张本贵介绍,为保证演出活动有序进行,演出团设置了综合协调组、演出组织组、新闻报道组、后勤保障组,制定了严密细致的演出日程,及时与当地政府、移民村联络对接,合理安排演出时间。每一场演出,演出团全体演职员不畏风寒,深情演出,受到了移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张本贵回忆,2011年1月23日上午,慰问演出在邓州市张楼乡南王营移民新村文化广场火热进行,广场上彩旗飘扬,人头攒动,掌声雷动。南王营村是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一批大规模移民村,2010年7月中旬,全村213户922人分两批迁入邓州。该村102岁的渠首“第一老寿星”王秀华因身体不适,不能到现场看戏,慰问团决定“送戏入户”。

“我们带着鲜奶、米面等慰问品,走进王秀华家的两层小洋楼,为老人献上了《花木兰》《四千岁》等戏曲片段,听着熟悉的乡音,王秀华老人噙着眼泪,喃喃自语。还不由自主也跟着哼唱起来,‘赵子龙威武不比当年减,亲讨帐前先行官。凤鸣关前打一仗,枪挑那韩德父子落马前……’”。

乡音乡情,乡愁乡恋,也早已植入了库区孩子的心中。张本贵回想起2011年1月26日在漯河市召陵区万金镇余营移民新村演出的场景。

“当时,演员李改琴的一曲《父老乡亲》让在场的移民乡亲们潸然泪下。人群中,有个不停抹眼泪的小姑娘,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张本贵回忆,小姑娘叫熊丹,12岁,2010年8月12日随着余营村146户546人迁入漯河市移民新家。熊丹的母亲杨明波说,搬迁那天,孩子整整哭了一天,不说话,也不吃饭,只默默地流眼泪。第二天看了女儿的日记,才知道孩子的心结。日记里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再见了,我的滔河;再见了,我的故乡。从今以后,我只能在梦中回到你的怀抱……”“我们听了后,也鼻子发酸。”张本贵说。

据悉,慰问演出团累计行程6000余公里,演出150余场次,温暖了一批又一批移民群众。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亲历记》图书整理报道)            
       


相关推荐

 · 南水北调亲历记丨鹳河两岸的坚守

 · 南水北调亲历记丨智取 “膨胀土”

 · 南水北调亲历记丨为了北送的那一库清水

 · 南水北调亲历记丨为移民建设最美新家

 · 南水北调亲历记丨十年坚守 只为清源

 · 南水北调亲历记丨我家四代的移民生活

 · 南水北调亲历记丨漫漫移民路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