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寻焦裕禄·坐标⑤丨县委书记奋斗记

2022年08月12日13:29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迎接党的二十大,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焦裕禄身上“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赶考路上再寻焦裕禄,从本周起,大河网记者小分队成为“追光者”,从山东淄博到江苏宿迁,从哈工大到大连起重机厂,从洛阳矿山机器厂到开封兰考,沿着焦裕禄成长和革命的足迹,追寻焦裕禄精神之光。今日推出第五篇《再寻焦裕禄·坐标⑤丨县委书记奋斗记》。

坐标:河南兰考

走进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一把砖瓦砌成的巨型琵琶横卧在广场上,成为徐场村独特“村标”。村里主干道两侧的大门上几乎都挂着售卖古筝、古琴的旗幌,沿街的宅院里不时传出婉转低沉的琴音。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古琴的琴板,是用种在村外的泡桐做的,而且,一把上好的古琴能卖十几万元。

在兰考,人们看到泡桐、谈起泡桐,就会想起焦书记。

心中只有群众 唯独没有自己

1962年12月,焦裕禄调任中共兰考县委第二书记,后任书记。在兰考工作的475天中,他带领人民群众抗击灾害、建设家园,展现出“敢教日月换新天”,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

1962年冬,焦裕禄同志来到兰考,展现在他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

面对严酷的现实,焦裕禄却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走访和蹲点调研,取得了战胜“三害”(风沙、盐碱和内涝)的第一手资料,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植树造林、翻淤压沙、挖河排涝、改变盐碱等一系列改变兰考面貌的规划。

其实,这时的焦裕禄已经患有慢性肝病,许多同志劝他在办公室听汇报,他却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要亲自掂一掂“三害”的分量。

遮天蔽日风沙无情袭来时,他率先去查风口,探流沙;瓢泼大雨让人睁不开眼时,他亲自蹚着没过腰身的洪水察看形势;雪虐风饕之时,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全县人民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1964年,焦裕禄的肝病进一步恶化,但他仍然坚持工作,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

1964年5月14日,年仅42岁的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足以告慰焦裕禄的是,兰考不仅早已治好了沙丘,还于2017年2月成为河南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泡桐从“治沙树”变成了“致富树”

1962年12月,刚到兰考,见到沙丘,焦裕禄说:“栽上树,岂不成了一片好绿林,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得知泡桐可以挡风、压沙、固土,焦裕禄便组织干部群众大规模种植泡桐,而且还亲手种下一株树苗。

“正是焦裕禄书记在20世纪60年代带领兰考人民广植的泡桐树,改变了徐场村的命运。”徐场村村委会副主任徐永顺说。

由于黄河故道土质、气候特殊,生长于此的泡桐木质疏松、不易变形,是制作民族乐器的好材料,专家称其为“会呼吸的木材”。

“风沙不再,徐场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放下锄头造古琴,泡桐从‘治沙树’变成了‘致富树’。”徐永顺说,以泡桐为原材料,徐场村目前拥有乐器相关企业80余家,带动周边约600人就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2亿。正因如此,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如今,焦裕禄亲手栽植的泡桐,兰考人民亲切地称焦桐,已长成参天大树。

光是徐场村,中等水平的家庭,年收入就有七八十万元。“七八年前全村也就两三辆小汽车,现在全村有300辆小汽车,都成了大老板。”徐永顺笑着说。

除了加工乐器,兰考人还用泡桐做家具、制板材。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产值100多亿元、4万多人就业的泡桐经济产业链。

而焦裕禄亲手栽下的那棵泡桐——焦桐,更在精神上带来了绵延不绝的财富。50多年过去了,焦桐早已成为兰考的地标,它宛若一座丰碑,无声地激励和鞭策着兰考人民,更将焦裕禄鞠躬尽瘁、服务人民的精神播广传远。(祝传鹏 张欣慧)


相关推荐

 · 再寻焦裕禄·坐标①丨“文艺青年”成长记

 · 再寻焦裕禄·坐标③丨行家里手养成记

 · 再寻焦裕禄·坐标②丨青年“老焦”打工记

 · 再寻焦裕禄·坐标④丨发明家炼成记


编辑:张龙(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