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20世纪)90年代来过一次郑州,去少林寺待了两三天。这次来郑州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4月15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日报社、河南省文联共同主办的2023当代文学论坛暨颁奖盛典在郑州举行,云南省作协主席、国家一级作家范稳接受采访时表示。
时隔多年再次来到郑州,范稳有哪些新感受?在写作上有哪些新体会?对于“终身阅读”又有哪些理解?范稳一一回答。
谈经历:行万里路才有锦绣文章
“昨天从机场一路过来,感觉郑州是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坐在酒店往窗外眺望,外面灯火辉煌的城市夜景,感觉它跟我几十年前印象中的地方完全不一样。”范稳感慨道。
1985年从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时,范稳得知有一个云南省地质矿产局的名额,毫不犹豫就认领了它。
远走云南,是因为作家梦让他坚信,他这样少不更事、经历苍白的“愣头青”必须行万里路,饱尝风霜雪雨,阅尽天下风情,才可有笔下的锦绣文章。在一个酷热无比的夏天,一趟命运的火车把他拉到了云南高原。
“读书可能读了一些,但万里路还远远不够。我欣赏的作家是行走在大地上,在行走中去发现去寻找文学创作素材以及灵感。”范稳认为在地质部门的工作经验给了他“行万里路”的机会。
“在地质部门工作要把自己放逐到野外,踏遍青山为国家找矿,去学习、去接触边疆地区最基层的生活状态,民族文化教会我一种野外谋生技能和接触生活、民众的方式方法。”范稳举例道,比如到村庄里找一口水喝,跟老乡喝酒交朋友等。
谈文化:民族文化提供很多创作灵感
深受读者欢迎的“藏地三部曲”缘起于1999年,范稳参加了一次“走进西藏”的文化采风活动,深受感触,便立志要为那片土地写一部书、一部大书。
如今,滇藏地区是网红打卡地,也受到很多市民游客的喜欢。“作为一个作家,我们去一个民族地区,不单是游客,更是一个学生,去熟悉其民族体系,学习历史文化,从中找到自己的创作素材。”范稳表示。
“民族文化及历史给我提供了很多创作灵感,不同文化会让你产生一种对比,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看法。”范稳认为,就像水有了落差就会形成一种动力,文化之间的这种对比也会形成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就是一种创作推动力,让你找到一种新鲜感、创作激情。
谈写作:写作不是盖楼而是做器皿
对于想要进行文学创作的青年人有哪些建议?
“业余写作的话,我觉得首先是坚持,书写是一个路径,不管读什么样的书籍,保持阅读热情很重要,对社会现象独立的判断思考也很重要。”范稳说。
在范稳看来,读一本书解决不了写作难题,读经典作品,接受比较高尚的文化熏陶很重要,读一些自己感兴趣领域的书,也可以提升文学欣赏能力、书写表达能力。
日常写作怎么写?范稳认为,写作不是可以定量的,它不是盖一个楼房,而是做一件器皿。“像我写长篇,可能计划是一个长篇至少要两三年,两三年之内,它是我的一个主要工作,保持一种坚持不懈的工作状态很重要。”范稳表示。
如何理解“终身阅读”这个主题?范稳说,终身阅读其实就是养成一种生活习惯。“在这个碎片化、网络化、手机化的时代,保持阅读就是能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一杯茶、一盏青灯,读一两个小时的书。”
“有可能手机短视频各种信息会影响到我们阅读,但我们要有毅力把自己领回来。”范稳表示,一个星期前刷到的视频肯定想不起来,但一个星期前读的某一本书会得到启发。( 刘高雅 莫韶华 李东宝/文 魏凯/视频)
相关推荐
· 2023当代文学颁奖盛典丨葛亮:“每一部作品都有它自身的特点”
· 2023当代文学颁奖盛典丨臧永清:2022年我国迎来了长篇创作的井喷期
· 2023当代文学颁奖盛典丨陈永刚:让文学回到文化原乡 对推动当代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 青年对话大家丨柳建伟:河南文学土壤深厚,每个地方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