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小康梦已圆,回眸今昔巨变,你是否也曾这样想过——啥时候能住进高楼大厦?啥时候河两岸都是绿树红花?啥时候今天买的东西明天就到家?现在,都实现了!从梦想到现实,河南人民的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张张老照片诉说着奋斗的生动实践,一张张新照片见证了期待的幸福生活。大河网联合“纪录小康工程”河南数据库,推出“豫见小康记忆”系列策划,向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献礼。
“从前,想看书没有几家书店,想看电影还要等逢年过节、搬上家里的小马扎跑到操场上看露天电影。现在不一样了,随处可见的书店,不仅书目齐全,而且风格也多样,看书的心情也更美了。看电影网上订票还能随便挑场次。”网友“高山流水”在大河网眼遇社区的“豫见小康记忆”征集帖中留言,感叹如今丰富的文化生活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
在“纪录小康工程”河南数据库中,有这样一组老照片,拍摄时间为上世纪80年代,真实记录了当时河南的城市风貌、街头场景和群众的生活状况,是一份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河南街头一隅
上个世纪80年代的阅览室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文艺工作者
如今,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已成常态。在河南,博物馆、图书馆、健身中心、老年活动室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齐全,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仅为人们提供强身健体的舒适环境,还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滋养,戏曲、读书、写作、绘画......各种培训应有尽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在中原大地铺展开来,惠及更多百姓,大大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如今的河南人爱逛“馆儿”
河南博物院、河南美术馆、安阳殷墟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厚重的文化底蕴撑起了这些遍布河南各地的文化产业。
济源市梨林镇退休老干部在梨林镇逢薛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书画室展示书法艺术
济源市梨林镇退休老干部共有50余人,他们坚持退休不退岗、退职不褪色,经常通过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通过发挥各自特长,以实际行动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每逢周末、节假日,位于郑州市CBD的河南省艺术中心周围车水马龙,挤满了前来看演出的人们,戏曲、芭蕾舞、演唱会、音乐会场场爆满,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
如今的书店,不仅书目齐全,而且“颜值”高。 范昭 摄
记者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建成各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334个,公共图书馆160个,文化馆205个,美术馆7个,科技馆15个,体育场馆647个,工人文化宫108家,数字电影广场100多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412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万多个,职工书屋1.3万家,农家书屋4.6万多个,各类体育场地26.2万个。
人人都会点儿“拿手戏”
嘴里含棉花、眼角月牙妆......圆润讨喜的“唐宫少女”形象再加上精致诙谐的舞蹈编排,今年以来,河南文化频频“出圈”,在全国引发盛赞。在中原厚重文化的熏陶下,河南文化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郑州市“喜迎十九大”广场舞比赛暨第四届群众文化艺术节
“办事处经常组织我们参加比赛,还会给我们准备比赛服,比赛得奖了还能领奖金。虽然钱不多,但是政府支持,我们有底气,自己也感到很快乐。”家住郑州市惠济区长兴路街道的武大姐这几年在社区的组织下,逐渐培养了练太极拳的爱好,每天早上,她和拳友们在河南省体育中心一起练习太极拳。她说,如果哪天天气不好下雨了不能去打拳,一天都觉得少点啥。
“我每天早上都要穿过紫荆山公园去上班,这一路上有人唱豫剧、有人跑步、有人打太极......感觉咱老百姓现在的小日子过得太美了!上班都更有干劲儿。”家住紫荆山附近的小赵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统筹/张磊 姜秋霞 执行/刘思嘉 王怡潇 赵地 制图/胡瀚泽)
(图片来源:“纪录小康工程”河南数据库)
大河网特别策划:豫见小康记忆
·豫见小康记忆丨火车站的变迁:火车拉来的城市成为了“高铁心脏
延伸阅读:你好,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