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助推我省高水平建设沿黄生态廊道,今年4月至5月,河南省政协组织部分省政协委员、相关厅局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围绕我省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情况,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形式,对郑州、开封、洛阳、三门峡等沿黄地区进行了专题调研。沿黄生态廊道如何建?委员们眼中的生态廊道又是何种模样?来一起看看。
大河网记者 宋向乐 贺志泉
9月15日,河南省政协召开部分省辖市政协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协商研讨第二次会议,围绕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等问题听取意见建议。河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王世炎在会上作了发言。
焦作武陟境内黄河大堤上绿意盎然,一望无际
【问题】
生态廊道忽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王世炎认为,近年来,河南把生态廊道建设作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重要抓手,统一部署,统筹推进,取得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问题1:对生态廊道功能定位认识不全面、不到位
将生态廊道建设局限于种种树、修修路,或植绿、造景、旅游开发等,多重生态功能没有充分融入其中。重干流轻支流、重堤外轻堤内、重林地轻湿地、重旅游观光轻生态保护等共性问题较为普遍。过多注重生态廊道人文功能和人类活动需求,忽略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问题2:缺乏必要的规划引领
目前,我省尚未出台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各地生态廊道建设缺乏全流域顶层设计,普遍采取设计一段、建设一段的做法,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
问题3:土地、资金两大硬约束问题突出
按照《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要求,黄河干流大堤两侧规定范围内多为耕地和基本农田,国务院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政策红线出台后,生态廊道建设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建设项目立项和实施困难。各地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少、缺口大,持续投入能力有限。
问题4:行业部门缺乏协调联动工作机制
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涉及河务、发改、自然资源等诸多部门,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规划指导,部门间协调联动机制难以形成。岸线到山脊、堤外尤其是功能区、堤上(含淤区)、堤内临堤、附属文旅设施等建设投入和监管责任尚未明晰,多头管理会形成诸多遗留问题,部门之间协调任务重。
兰考东坝头乡黄河湾风景区内的生态步道
【建议】
拓展对生态廊道功能的认识,加强规划引领
生态廊道的核心要义是“生态”。建设沿黄生态之廊,需统筹好不同河段的功能需要、生物多样性的差异化要求、沿河城乡“绿廊”与“绿芯”及人文景观的建设需求。近城区段,人的活动强度高,生态廊道可结合人文景观、旅游休闲、教育科研等,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复合型生态廊道。
近乡村段,人的活动强度相对较低,可结合有助于乡村振兴的经济林种植、必要的文化教育、乡村旅游等,打造保有一定社会服务功能、承载较多生态功能的复合型生态廊道。自然荒野段,生态廊道建设以服务野生生物为主,充分保障林草的原生性等完整生态功能。
◆研究并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干流与支流的关系,更加重视重要支流水资源涵养、水土保持、水环境治理保护等。二是处理好堤内与堤外的关系,更加重视堤内滩区生态建设,积极建设临堤“绿廊”,织密堤内“绿网”。三是处理好点与线的关系,线上道路、湿地、林地、绿地和点上文旅产业、工程项目、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四是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突出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强对嫩滩、上游山地、岸线到山脊、湿地等区域的保护。五是处理好建设与管护的关系,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后期有效监管、长期运行。
◆强化耕地保护
一是严守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红线,各地要及时调整规划和建设布局,做到合规合法,不踩红线。二是有序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及时对滩区村庄搬迁后的土地进行复垦,提升滩区生态功能。三是高度重视滩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滩区种植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和特色观光型农业。
◆完善投入机制
一是积极对接中央相关部门,争取更多专项资金支持。二是整合政府资金,解决投入资金来源单一问题,着力打造一批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三是各市(县)应因地制宜,全面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加快形成沿黄城市“绿芯”和星罗棋布的众多“绿点”。四是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策划合理的融资模式,加强融资合作。
◆加强规划引领
一是出台《河南省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引导各地明确建设目标,统筹建设进度,规范建设行为。二是统筹黄河干、支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高标准规划,左右岸统筹,山水河林路一体,点线结合建设沿黄生态廊道。三是坚持以绿为底,着力构建堤内“绿网”、堤外“绿廊”、城市“绿芯”的区域生态格局。四是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确定生态廊道各段主体功能,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五是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用途管控上给予支持。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建议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框架下,建立由省发改委、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省自然资源厅等多部门和沿黄各市组成的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定期会商解决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重大问题,形成同向发力、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
相关报道:
【政协委员眼中的沿黄生态廊道】于鲁冀: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应提升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空间多样性
【政协委员眼中的沿黄生态廊道】刘睿:已基本实现沿黄生态廊道郑州段的全线贯通
【政协委员眼中的沿黄生态廊道】杨炳旭:西连三门峡东接郑州 洛阳沿黄百公里生态廊带打造生态都市圈
【政协委员眼中的沿黄生态廊道】王世炎:生态廊道建设应拓展对生态廊道功能的认识,加强规划引领
大河网特别策划:让黄河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