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业•百人丨姜传高:用39年为鸡公山著书写志

2021年06月29日17:17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忘我奉献、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百年风华,初心依旧。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临之际,大河网重磅策划推出《百年·百业·百人》系列报道,聚焦优秀党员、模范人物、先进典型;聚焦行业新动态、新变化、新气象。

阅读提示:在历史文化的变迁中,鸡公山由一座人烟稀少的荒山发展成为如今繁华的山城,在繁华的背后,那些历经半个世纪的历史沧桑逐渐被世人遗忘。已是耄耋之年的姜传高,他的前30年在部队,后39年在鸡公山潜心研究、挖掘、整理鸡公山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也因此被称为鸡公山历史文化研究第一人。 时至今日,他仍然在研究鸡公山文化历史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大河网讯 在历史文化的变迁中,鸡公山由一座人烟稀少的荒山发展成为如今繁华的山城,在繁华的背后,那些历经半个世纪的历史沧桑逐渐被世人遗忘。已是耄耋之年的姜传高,自1982年来到鸡公山工作至今,39年的时间里,潜心研究、挖掘、整理鸡公山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也因此被称为鸡公山历史文化研究第一人。 他的前30年在部队,后39年在鸡公山,时至今日,他仍然在研究鸡公山文化历史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姜传高观看鸡公山百幅图画展

结缘于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

姜传高老先生刚退伍,就被分到了鸡公山景区担任办公室主任。那时正赶上修志的高潮,原本进行修志的三人,经过两年的时间工作并未有些许起色,刚刚来此,对鸡公山的了解一片空白的姜传高十分发愁,他说:“当时已经上报了,搞不成要丢大人啊!但我刚退伍,以前也没干过这个,真是一片空白,无从下手。”

研究之初,姜传高走访了一些鸡公山当地人,请他们做向导,一一实地了解和勘察。苦心人天不负,1987年,随着《鸡公山志》的成功出版,总算让姜传高老先生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方法,后续的20多年,他的足迹便遍布世界各地。

“刚开始,我本来没想出书,但随着资料的丰富,我觉得有必要将这些历史留存下来,就这样,陆陆续续也出了15本书,我很激动,这些书填补了鸡公山历史文化的空白,能为鸡公山历史文化留存贡献一些力量,也不枉我作为一个老党员,不枉那句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姜传高说道。

鸡公山历史建筑颐庐

多年奔波,因被鸡公山深厚的历史文化所吸引

来到鸡公山以后,姜传高就被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那个时候,带着对鸡公山历史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姜传高浑身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在研究过程中,我感到鸡公山的历史文化十分丰富,但随着当初外国传教士的离开,资料也四散于国内外,想要收集起来,可谓困难重重。本来以为一两年就能办完的事,谁曾想研究越来越深,资料越积累越多,这一干,就是我的大半辈子。”回顾自己的研究生涯,姜传高老先生不禁感慨万千。

“从我办公的地点到景区下面的生活区,总共1000多阶台阶,上面没办法做饭,我和我老伴儿平均一天得跑6趟,真的很感谢家人对我工作的支持。”为了做好研究,39年间姜传高东奔西走,经常不在家,也照顾不到家人和孩子。看着姜传高如此痴迷于鸡公山的历史研究,老伴儿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和抱怨,最后也变成了支持和鼓励。

生活上的困难,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但研究工作却并不是那么顺利。“《鸡公山志》出版之后,很多人找到了我,也提供了很多的资料以及线索。根据这些线索,我跑遍了北京、上海、南京……虽然收集了部分资料,但仍然有许多的资料寻觅无果。”资料收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于部分资料的流失,姜传高十分遗憾。

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料收集汇总,更激发了姜传高老先生对鸡公山历史文化研究的热爱,他感到鸡公山的历史非常深,要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才能知道一点。

退休后的姜传高,因为热爱鸡公山,一心想把它的历史研究出眉目,在他无偿出任鸡公山文史研究会和鸡公山万国文化研究会会长12个年头里,由于对近代建筑的深入研究,鸡公山109处建筑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姜传高在鸡公山景区居住的房屋

历史文化需要更多的人来研究、传承

回顾起39年来的坚持,姜传高老先生说让他收获最多的便是交了很多的朋友,获得了很多的知识,同时,他也想让更多的人加入到鸡公山历史文化研究中去。

“到明年我就在鸡公山40年了,鸡公山的历史文化非常深厚,值得更多的人来挖掘,有了历史文化,鸡公山的文化旅游事业开展也会更加顺利。也希望鸡公山景区能够重视红色基因这方面的内容,同时加大鸡公山的文化旅游宣传力度。”姜传高说道。

由姜传高出版的刊物被广泛利用,这也让他感到十分欣慰:“这些刊物,能被广泛利用,说明现在的年轻人能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继承和发扬下去了!”

姜传高办公、生活必经之路

他是一名耄耋之年仍坚持学习的学者,同时他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长者。他就像一座丰碑,他的努力和痴迷,为鸡公山抢救和发掘了一批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他的半生,也尽于书中所见,他有信仰和努力的方向,还展露出一种催人上进的精神,如果再多一些像姜传高老先生这样的人,那中国文化将会更完整地得以保存!(薛小磊 涂文娟 )


相关推荐

 · 百年•百业•百人丨马昕:旧军鞋迈上公益路,3年内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

 · 百年·百业·百人丨千业水泥:5G最强大脑“慧”及未来

 · 百年·百业·百人|乔宗旺:“赔了是我的,赚了都是咱老百姓的”

 · 百年·百业·百人|“返乡老总”代玉建:代庄村的“焦书记”

 · 百年·百业·百人丨“砚魂”游敏:手里的黄河泥有生命,有故事

 · 百年·百业·百人丨“砚魂”游敏:手里的黄河泥有生命,有故事

 · 百年·百业·百人丨孟州耄耋老兵卫德华:坚守初心 不改本色

 · 百年·百业·百人|现代愚公张荣锁:悬崖上凿出“通天路”

 · 百年·百业·百人|吴建河:“95后”兰考扶贫干部火海救村民

 · ​百年·百业·百人|袁留福:醉心非遗传承 让鲁山花瓷重放异彩

 · 百年·百业·百人丨朱永达:致力三农发展 躬耕机械化节水农业

 · ​百年·百业·百人|驻村书记朱国强:离任时村民“堵门”不让走

 · 百年·百业·百人丨“指路奶奶”左春秀:做不了大事,就做一点小事

 · 百年·百业·百人|马恒运:站稳讲台 固守初心 甘做阶梯育新人

 · 百年·百业·百人丨爱干“吃亏事”的村支书汤长军:当干部就得像干部

 · 百年·百业·百人丨何书平:以身作则 因材施教 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 百年·百业·百人丨“新农人”傅泉萍:女大学生返乡种植蒲公英

 · 百年·百业·百人丨“百鸟通”徐士华:看不到鸟儿、听不到鸟叫会失望、孤独

 · 百年·百业·百人 |身残志坚的“放羊诗人”李松山:用浪漫回应多舛的命运

 · 百年·百业·百人丨“珙桐之父”张家勋:“中国威尔逊”的种树人生

 · 百年·百业·百人丨马长生:破译果蔬选育密码 把论文写在中原丰收的大地上

 · 百年·百业·百人|“五免”村支书王圈:3年栽种10万棵果树 半架荒山变花果山

 · 百年·百业·百人丨缔造中国速度的师磊:难忘在火神山雷神山的十多个日夜

 · 百年·百业·百人 | 马英杰的济世情:医生对每一位患者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 百年·百业·百人|公交车长徐亚平:从业30多年,一声“您好”他说了百万次

 · 百年·百业·百人丨一门五烈士的汪泽先:以家为馆 保护革命旧址是一辈子的使命

 · 百年·百业·百人丨李满意:机电创新“带头人”“特别能战斗的”煤海大工匠

 · 百年·百业·百人 |“抗疫英雄”薛荣:危急时刻豁出来 16000多名员工没一个当逃兵

 · 百年·百业·百人 |生命赛道上的“飞人”刘恒亮:我们的快,抢的就是病人的命!

 · 百年·百业·百人 |“大先生” 王泽霖:秋衣磨烂舍不得扔,亿万身家挥手捐了

 · 百年·百业·百人丨缔造中国速度的师磊:难忘在火神山雷神山的十多个日夜

 · 百年·百业·百人 |“有情怀”的校长夏霞:办一所有温度的学校 让人看到教育的光

 · 百年·百业·百人丨村里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韩云伟:10年后返乡带领村民致富

 · 百年·百业·百人丨“大国工匠”程宏图:新时代最美奋斗者 为企业创造效益上亿元

 · ​百年·百业·百人丨在家中办起党史馆的村民韩翠甫:旧粮票、老照片…让红色革命事迹代代传

 · 百年·百业·百人丨新中国第一代劳模刘九学:带领采煤队员工 10年为国家增产煤炭15万吨

 · ​百年·百业·百人丨在家中办起党史馆的村民韩翠甫:旧粮票、老照片…让红色革命事迹代代传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